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翻译诗学解读

2018-02-11 01:03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零散庞德现代主义

杨 璐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展现其差异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学派思想;九十年代末,翻译研究主要关注文化学派,开始进入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思潮。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语文学翻译与现代语音学翻译理论中只关注语码转换的现象提出诘难,其排斥“整体性”,赞同“他者”;否定“固定性”,强调“偶然性”;否定“现实主义”,推崇“视觉主义”,揭露了政治、权利、意识形态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于译者与译文的文化身份架构、文学样式建构等方面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与翻译理论研究

二战后,后现代主义思潮爆发式的涌现在欧美国家。纳粹党族的残害,广岛、长崎的爆炸,延续十年的越南争战都烙印在了欧美战后的一代人心中。一方面,战争记忆、环境污染、道德败坏在荼毒社会;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技术革新、信息革命在勾连全球。在这种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面前,涌现了大量新思潮、新理论,如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层出不穷。其中,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尤为迅速。

学界有一种观点:后现代主义为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这是对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误解与悖谬。辨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可以消除后现代主义的氤氲之症。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异同点在于:现代主义思潮认同超验的本体论,希冀利用矛盾与冲突达到和谐;坚持一元论,认同事物本质的统一;强调创作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行为。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拒绝承认超验的本体论;坚持真理多元或无结论性;强调创作是任意的、开放的,不具有固定规则。因此,后现代主义是消解和批判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与缺陷的一场反文化运动。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影响下,翻译研究也走出了固化的关于语言本体的单一语言学研究范式,继而转向关于语言外部的研究,开始关注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赞助人等外部因素对译本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为译者伸张权利,其否定了一直以来译者在原文作者和原文文本之间“摆渡人”的透明身份,提出了译者的主动性。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翻译界开始关注翻译文本之外的疆域,带来了翻译研究的第二次转向---文化转向。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批带有明显“后现代主义”标签的翻译理论,如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等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对诗学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诗歌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世界的产物。后现代主义诗歌利用其鲜明的特点有效的印证了后现代主义混杂与差异的特性。北京师范大学郑敏教授提出,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是有预设的,诗人是将零散的分体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理性的、抒情式的传递其中深意;后现代主义诗歌将混杂的现象零散化,诗人通过流动性、零散化的方式叙述诗歌的内容。缺乏明确的定义与统一的标准的后现代主义诗歌主要有如下几点特征:

1、中心泯灭,边缘主义

后现代主义重点强调中心消解主义,在消解的过程中永久性不予以重建。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事物背后的本质,主张表象背后没有根源,偶然之中缺乏必然,流动之中鲜有固化,事物都是开放的,一切是边缘的。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诗歌处处渗透和体现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痕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文字消解意义中心,超越阶级制度,反叛旧制鄙陋,运用政治、种族、理论、叙述相互交杂的形式,进行的一种中心消解式的写作形式。正如美国著名诗人路易斯·辛普森在其一首名为《在城郊》的诗中,重点描述了这一消解性的边缘主义印象:

没有出路,

你的出生就是浪费生命,

你的出生就捱在这中产阶级的生活。

你与之前的人们一样,

生来就走在行列中,

去到教堂,唱诗。

路易斯·辛普森《在城郊》的诗中,利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描绘着美国郊区居民空虚的生活与内心的孤独,郊区居民们妄图改变的意念早已被阶级制度禁锢的思想抹杀。诗人抛弃了传统文学的规范,丢弃了诗歌严谨的韵律,摒弃了诗歌既定的结构,利用意义中心的消解控诉了对正统礼仪的失望,抨击了保守观念的荒诞。

2、零散化

后现代诗歌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远不是‘整体性的’,而是紧张的、破碎的、与自身分裂的”。现代主义诗人总是将诗歌的深意与内涵埋藏在文字之内,使得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反复的阅读,利用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体味文字背后的含义。而后现代主义诗人反对这种晦涩难懂,主张将诗歌的意义与文字矫揉在一起,直白的铺植于文字之上,阅读即体验,体验即思考。诗歌不再是围绕一个中心而展开的物像,而是呈无序状、零散化、随意性的形式而存在的碎片化的物像。英美的“过程诗”、“运动诗”、“断裂诗”将后现代主义的零散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3、对东方文明的热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国家的利用机械的发展快速跨入工业化时代。但是,工业文明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空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后现代主义诗人通过诗歌的手段,竭力地反对这种扩张式的发展,呼吁西方学习东方的先哲思想,从唐宋诗歌,庄周哲学的视角,以求达到天地合一、物我平衡的状态。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非常热爱中国诗歌,在其诗选中多能发现中国文化的意境、意象与神韵。勃莱以东方特有意象菊花入诗,“从淡色的道路上归来,凉着的衣服多么安静!当我走进书房,门边,白色的菊花在月光下!”这首《菊》正是勃莱模仿陶渊明对菊的热爱,以淡色、书房、白色、菊花、月光组成一幅静谧的图画,努力营造出恬静清幽的东方韵味。

三、后现代主义指导下的诗歌译文比较

埃兹拉·庞德(1965-1972)是跨越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正如后现代主义的翻译秉承任意性、开放性、批判性的原则,后现代主义诗歌也追求精神的创新。他的作品《诗章》强调多元性和差异性,主张变化与革新,创造性的使用了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共生的思想,在西方哲学中融入了中国古典哲学。庞德批判人类不断的打破生态平衡、牺牲生态环境、肆虐自然资源的做法。通过《诗章》中对于东方文化的解析,庞德利用中国先哲思想警醒世人,只有遵循天道,才能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同时,主张学习老子的《道德经》,推崇天人合一、物我平衡的和谐关系。借以引述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庸和调和的形式,直指西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能代表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反是对自然的牺牲带来的是人类的迷失。只有和自然和谐的相处,人才才能真正的找到光明。本文将李白《长干行》庞德译本做以解析,借以印证后现代主义诗学从中国先哲诗歌中汲取养分,扩充他们的意向主义文化。庞德本人并不精通中文,在翻译过程中利用汉字的拆解方法,创造性的保留诗歌中的神韵,甚至超越了诗歌本身。以庞德翻译李白《长干行》为例,这首诗勾勒了船家渔家妇女的生活,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的情绪。“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庞德的译文为“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李白的诗中,“尘”和“灰”对仗,庞德的译本中放弃了原文中前后对仗的格式,放弃了意义的完整性。事实上,庞德收录了这一句诗中精华之处,将“尘”与“灰”糅合在一起,将渔家妇女婉约成为尘土,更加符合女子感伤的心情。

以上是对后现代主义翻译诗学的特征与精神的总体性把握。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在于其多元、开放、矛盾与变化的特征,后现代主义诗歌也呈现出一派中心泯灭、零散化、追求东方文化的创作态势。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审视诗歌翻译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阈,增加了诗歌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Kathleen Davis.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Ian Gregson.Contemporary Poetry and Postmodemism[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6.

[3]Tommola,Jorma.Interpretation Research Policy[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7.

[4]金敬红.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5-137.

[5]屠国元,李文竞.论原文和译文的解释关系[J].中国外语,2013(3):94-99.

[6]徐文秀,緒可望.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诗性隐喻[J].文艺争鸣,2010(10):169-172.

[7]闫培瑜,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78-79.

[8]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渊源及其特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5):11-15.

[9]郑燕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现代诗潮之转向[J].外国文学研究,2016(10):106-111.

猜你喜欢
零散庞德现代主义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农村零散农户重大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其对策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零散小”项目后评价实践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庞德子
凌絮裙摆
凌絮裙摆
从学术史探索中走近学术庞德——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
海明威学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