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对策

2018-02-11 07:26:59
江西农业 2018年23期
关键词:武汉市资源化废弃物

彭 青 陈 曦 赵 旋

(湖北省武汉市绿化服务中心,湖北武汉 430019)

1 国内外园林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1.1 国外概况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园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已经基本普及和成熟,也逐渐成为新型环保产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禁止填埋和焚烧园林废弃物,充分将枯枝落叶堆肥代替自然土壤,改良城市绿化用地。2005年,美国园林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已经达到62%,2009年仅堆肥处理就占到了废弃物产生总量的59.9%,并且美国环境部门还专门颁布了城市园林废弃物堆肥处理规则,对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堆肥处理都制定了相关规则和标准[1]。目前,丹麦已经将园林废弃物加工生产成品应用于绿化美化、肥料和饲料等。澳大利亚的园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已经形成绿色经济产业链,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新西兰开始禁止焚烧和填埋园林废弃物,并积极推广园林废弃物再利用政策。日本主要采取多种堆肥技术变废为宝,仅2005年园林废弃物再利用率已经达到52.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2 国内概况根据国家住建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城〔2007〕215号)精神要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城市建设健康发展,鼓励园林废弃物再利用[2]。在此意见前提下,国内大中型城市先后开始探索研究园林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工作。上海市于2009年率先提出《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置技术规范》,近年来建立了多处绿化处置场地,实现规范化处理;北京市于2005年修建了植物垃圾处理厂,将园林废弃物制成栽培基质、食用菌的菌棒和压制成营养块,实现生物质能源再利用[3]。广东省深圳市早在1998年就开始开展园林废弃物资源化方面的工作,2009年公布了《树枝粉碎堆肥技术规范》。广州市在2005年建成国内第一个绿化废弃物堆肥厂。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后续建成了园林绿化基质生产厂。2010年广州市推出《城市绿色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通用规范》,此外,国内首座绿化废弃物再生生物燃料工程也于广州市投产。据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市对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已经接近50%。虽然我国已经对绿化废弃物的再利用展开了探索,但是由于缺少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技术规范,难以实现产业化运转,与发达国家相比,并未进入规模化生产和成熟化利用阶段。

2 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

2.1 有机覆盖物经过初加工的园林废弃物碎片可覆盖在土壤表层,保护和改善覆盖地土壤理化性质[4]。一是保墒,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二是调节土壤温度,降低极端高低温对树木的危害;三是缓冲降雨或灌溉的冲刷,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四是提供养分,有机覆盖物分解过程中向覆盖地注入养分;五是降低覆盖层含氧量,抑制杂草生长;六是增加城市生态景观效果。

2.2 植物栽培基质目前,城区种植土壤改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当前主要改良方式为添加泥炭土,城市园林建设对泥炭土的巨大需求导致其价格大幅上涨,使园林建设和管理成本上升,同时我国泥炭土资源十分有限,过量开采导致开采地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园林废弃物经过二次粉碎加工处理后,其产品颗粒较小、腐熟程度高,具有透气、保湿、保温、供肥特点,作为栽培基质能提供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和养分,可替代泥炭在土壤改良中起到的作用,同时还可用作园艺花卉产业植物栽培基质。

2.3 植物有机肥城市园林绿化在养护管理过程中长期使用化肥及农药,导致土壤环境变差、营养成分合理下降,从而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园林废弃物通过粉碎和发酵处理,加入微生物菌剂,调节粉碎物水分及碳氮比,最终分解成含有大量营养元素和腐殖质的有机肥产品。由园林废弃物制成的有机肥产品,可缓解土壤板结,保持养分均衡,同时园林废弃物来源广,制作成本低,相比较复合型肥料,能降低养护投入成本。

2.4 其他方式园林废弃物除以上利用方式,还可作生物质燃料、木质合成材料等。

3 武汉市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3.1 武汉市园林废弃物资源《2016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数据显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5%,绿地面积20015.00hm2,绿地占比34.18%。其中公园绿地面积7333.32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1m2;武汉市林地面积15.10万hm2、森林面积12.12万hm2,森林覆盖率22.88%。按照保守估算,建成区绿地每年产生园林废弃物0.5kg/m2,全年仅武汉市建成区园林废弃物产量就在10万t以上,可利用资源量十分充足,发展空间巨大。

3.2 武汉市园林废弃物处置工作概况武汉市是国内针对园林废弃物处置起步较早的城市,早在1999年武汉市园林局就购置了2台“老熊牌”树枝粉碎机,分别放置于江南(和平公园)及江北(绿化服务中心),具体应用于部分大型绿化改造项目中树枝粉碎。2000年以后城市垃圾运输及处理成本逐步上升,且武汉市周边垃圾填埋场逐渐饱和、扩建及土地紧张,大部分环卫垃圾转运站已不接收树枝等园林废弃物入场,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成为头等难题,为缓解这一矛盾,武汉市园林局先后于2005、2013年分别为中心城区绿化队及市属公园配备了一批中、小口径的树枝粉碎机。尽管如此,但相对于武汉市园林绿化体量,处理量还只是很少部分,而且这种处理方式还谈不上资源化利用,仅仅只是进行了初步粉碎,较少延伸至应用环节或存在延伸应用不合理的现象,产业链条不全。

3.3 武汉市园林废弃物利用现状目前,武汉市园林废弃物的主要处置方式以直接倾倒为主,粉碎后清运为辅。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特别是认识到土壤对提高绿化质量的重要性,近几年武汉市部分辖区园林部门、直属公园及系统外的社会单位(江滩管理部门、大专院校)开始着手利用园林有机废弃物,将废弃物经粉碎腐熟处理后用作容器苗培养基质或土壤改良。但是,由于缺少相应政策支持和全市统一的管理,基本上是各个单位各自为阵,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很难使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置形成产业化规模[5]。

3.4 武汉市园林废弃物处置社会需求目前,武汉市专业绿化领域仍然没有进行规模化、成熟化的园林废弃物资源利用,社会单位自管绿地产生的园林废弃物更是难以得到处置。中心就曾接收数起反映园林废弃物无法处理的投诉咨询件,这类问题的反映集中于大型小区、街道社区管理部门及社会单位在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园林绿化实施养护管理时,产生了大量的园林废弃物,因自身无法处置,而环卫部门拒收大中型树枝类园林废弃物,陷于园林废弃物难以处理的困局。

3.5 武汉市园林废弃物处置存在的问题

3.5.1 认可程度不高 基于经济技术水平和大众认知度等因素,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武汉市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首先,园林行业内部的认可度不高,从理论上都知道其生态环保,但具体操作起来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其次,园林废弃物产量相比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仍较低,且产量受季节和城市绿化管理水平的影响。最后,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还未引起社会关注和足够重视,因而发展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事业仍需加强社会宣传和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3.5.2 处理技术薄弱 目前,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成品主要是有机物覆盖物和堆肥产品,武汉市各地开展的园林植物废弃物利用基本处于小作坊阶段,规模大小不一,处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有待考量,因技术不成熟导致堆肥产品质量不过关,从而引起绿化施肥烧苗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重要因素已成为项目实施亟须解决的问题。

3.5.3 机械设备限制 从目前武汉市已拥有的园林废弃物粉碎设备来看,主要是“老熊”“威猛”“木巴克”等进口品牌的树枝粉碎机,其工作原理近似,粉碎物大小根据口径大小不一,长度为1~4cm不等,其精细度不适宜直接作为植物栽种基质,腐熟加工后用途相对单一,缺乏进一步加工的设施设备(如二次粉碎机、腐熟翻滚设施等)。

3.5.4 场地限制 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园林废弃物产生单位(绿化队、公园、社会单位)受面积制约,无法提供适宜园林废弃物资源化生产加工的场地。

4 武汉市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策

4.1 注重横向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根据前文描述,国外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都已经在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尝试,形成了成熟的管理经验。通过相关文献的查找,发现有些城市在该项目实施之初,由于技术和运营不够成熟、规范,配套政策制定不完善,导致项目实施出现了运行断链甚至中断的情况。在武汉市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前期,建议向国内广州市、深圳市甚至国外等已经成功实施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地区学习经验,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运营重点,了解项目风险点,学习新技术,大胆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少走弯路。同时结合武汉市的自身特点,创新新思维,形成自身的运行方案,促进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4.2 加强行业引导,理顺全产业链解决城市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首先,政府履行职责,关注和重视园林废弃物再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出台政策法规,鼓励通过堆肥、发展生物质燃料、有机营养基质等多种形式,减少因填埋造成的土地资源占用现象,通过循环利用形成完整的产品链[6];其次,建立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的专项资金,并出台优惠政策,对园林废弃物收集、加工、应用给予补贴和政策上的便利,深入发掘和精心培育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促进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再次,要制定园林行业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行的行业标准,使其成为实施中的行为准则;最后,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意义,提高民众的认识水平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步发展成专业绿化、社会绿化全覆盖的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平台。

4.3 全市统筹布局,合理项目选址园林废弃物具有不易压实、占用空间大等特点,结合武汉市各区绿化队及市属公园现有粉碎机的实际,建议武汉市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宜采取“分散现场粉碎预处理与集中加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分散现场粉碎预处理以各区绿化队及市属公园为主,集中加工以市级平台为主[7]。

集中处理消纳点选址,应全市统筹布局,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等因素:一是注重在园林废弃物产量与土地使用成本之间的平衡点,适宜建立在园林废弃物产出量较大而土地使用成本较低的区域;二是交通便利,运输距离合理;三是项目面积要达到最低面积要求,保障本项目的生产要求所需的晾晒场、粉碎场、发酵池、原料及成品堆放、办公区、机械设备等场地(初步估算场地建设总面积至少为1000m2);四是由于本项目会产生噪音及飞絮物,需要进行环境评估,特别是考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综合上述因素并结合园林行业特点,考虑到苗圃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成本过大,中心城区公园噪音及飞絮问题会引发邻近居民区投诉等实际,建议以三环线周边的郊野公园(如马鞍山森林公园、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等)为理想的选址地点,在武汉市三镇各建立一个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集中处理消纳点。

4.4 加大科技投入,梯度产品开发本项目技术上主要是控制好粉碎及腐熟两道工序,一是充分了解各类树枝粉碎机粉碎效果及质量,选择适宜的机械设备;二是堆肥技术,熟练掌握腐熟各个阶段的影响因子,其中难以腐蚀的木质纤维素是影响降解转化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本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与各科研单位的沟通联系,对园林废弃物处理方法、处理技术和处理设备的研究、创新与推广应用,增加科技投入,通过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科研、设计、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结合,带动形成科研、生态共同发展的良性市场循环体系[8]。

在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园林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有效途径。当下,武汉市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现代科技推进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发展,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武汉市资源化废弃物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英语文摘(2022年6期)2022-07-23 05:46:26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石材(2022年2期)2022-05-25 13:04:14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勘测(2022年2期)2022-05-09 08:42:48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电子废弃物
世界博览(2020年19期)2020-10-30 10:02:46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勘测(2019年3期)2019-07-09 09:45:10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废弃物”中有孩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