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法治疗肿瘤的重要性

2018-02-11 07:18:53任路平高雪云杨亚琴姚嘉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恩师小柴胡大枣

任路平 高雪云 杨亚琴 姚嘉良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017级,河南 郑州 450000;2 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河南 郑州 450002;3 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016级,河南 郑州 450008)

1 中医古籍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古籍没有对肿瘤的直接记载,但根据病因病机、发病、临床表现,肿瘤在古代可归属于“积聚”范畴,如《黄帝内经·素问·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论述:“积聚者,气血凝瘀也,血积为癥,气积为瘕。”并对肿瘤病人的饮食禁忌作出明确论述:“忌一切发病诸物,惟猪、犬、鸭、凫、有鳞河鱼、菘、韮、米、面不忌。”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提出“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论治思想[1],这对后世医家治疗肿瘤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2 “和”之源流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中国传统哲学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医学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体自身的统一。因此中医学在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遍规律时,善于从整体出发,分析局部病理变化的整体反映[2]。和思想与“和”法不同,“和”法是和思想的延伸,是和思想在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具体体现。中医治病八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其中“和”法不同于其他七法,时乐[3]认为“和”法的外延即广义的“和”法,是指一切能达到“阴平阳秘”这一目的的所有治法,因而“和”法又可以称为八法之总则。中医方剂学中和解剂包括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寒热剂,但“和”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肿瘤病人病因病机复杂,单用一种方法如温、补、攻并不能解决问题,临床上多种治法合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寒热同调、气血双补、攻补兼施等治法。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方用到炙甘草、生姜、大枣,炙甘草、大枣味甘平,归脾胃经,调和脾胃,脾胃属土,内藏中气,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四圣心源》曰:“思维之病,悉因中气,中气者,和剂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恩师认为,甘草享坤土之气,阳气归舍,得土覆之,则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如此则真龙复归。阴阳复现和合之象,坎气乃全,阴阳予此合一也[4]。《长沙药解》认为,生姜降逆止呕,泻满开郁,荡涤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三药合用,健运中焦脾胃,使五脏安和,病自消矣。

3 方义解析

恩师杨亚琴教授在治疗肿瘤病人时,常常采用“和”之大法,和其不和也,采用三和解治疗,该方是由小柴胡汤、桂枝汤、阳和汤加减组成。

3.1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其组成为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其条文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语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方中柴胡左升,半夏、黄芩右降,甘草、大枣、党参、生姜健运中焦脾胃,开合升降一气周流。方中生半夏有小毒,药物之毒是指药物的偏性,恩师杨亚琴教授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胜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结果,药物之所以能发挥治病作用的这种偏性,古人也称之为“毒”[5]。恩师在治疗肿瘤病人时,常用到生半夏30 g,以药物之毒纠正人体气血阴阳失衡,收获甚效。本方虽为和解少阳之剂,但后世医家常用之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如发热性质的疾病,不仅是外感伤寒,还有许多内科疾病不明原因的低热,无论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只要辨证准确,都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再如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胃肠炎等,调胃肠、理气机、和阴阳;小柴胡汤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提高抗癌疗效,黄煌[6]认为小柴胡汤在治疗胃癌、淋巴瘤等肿瘤时相当于胸腺肽和白细胞介素Ⅱ。

3.2桂枝汤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其中桂芍相配,营卫同治、散中有收,芍药、甘草相配酸甘化阴,桂枝、甘草相配,辛甘化阳,姜枣调和脾胃,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基础方,也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代表方,如徐彬《金匮要略论注》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这是对本方治病机理的高度概括,中医在调治人体时其重点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调和则气血通畅,病不自生矣。

3.3阳和汤 阳和汤出自清代王维德之《外科全生集》,其组成为熟地黄、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炒白芥子、甘草,该方用于治疗阳虚寒凝之阴疽,方中熟地黄滋阴血,鹿角胶温肾阳,两药合用,滋阴补阳,少量麻黄开腠理,引药达表,炒芥子祛皮里膜外之寒痰,姜炭温中散寒,《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谓之积。”阳和之气,生于仲春,仲春是万物化生的季节,因此阳和汤含义为去腐生新,欣欣向荣之意,诸药合用,犹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故名曰“阳和汤”[7]。

4 病案举隅

患者严某,2018年1月31日前来就诊,主诉贲门癌术后1年4月,化疗后。现病史:2016年7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腹胀,未予重视,后上述症状加重,于2016年9月于当地医院行腹部CT示:胃壁增厚,考虑胃癌。2016年9月30日于河南省肿瘤医院行贲门癌术,术后病理示:高分化腺癌,术后行“奥沙利铂+替吉奥”辅助化疗7周期,继以口服替吉奥联合华蟾素治疗,患者出现严重消化道反应及肝功异常,遂停止化疗,2017年5月,复查CT提示双肺结节影,并纵膈淋巴结稍增大,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影直径约10 mm。

2018年1月31日一诊:神志清,精神差,腹痛,腹胀,乏力,胸闷气短,进食后甚,纳差,寐可,大便量少,小便正常,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发病以来体重较前减少6 Kg。恩师给予三和解加减:北柴胡30 g,桂枝25 g,党参15 g,白芍25 g,赤芍25 g,黄芩6 g,生半夏30 g,生姜10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熟地黄30 g,鹿角胶9 g,姜炭2 g,肉桂3 g,麻黄2 g,炒芥子6 g,黄芪30 g。7剂,水煎服,日1剂。

2018年2月6日二诊:患者神志清,精神一般,腹痛、腹胀较前减轻,乏力好转,胸闷气短,进食后甚,纳差,寐可,大便质稀,1~2次/日,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恩师给予三和解加减:北柴胡30 g,桂枝25 g,党参15 g,白芍25 g,赤芍25 g,黄芩6 g,生半夏30 g,生姜10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熟地黄30 g,鹿角胶9 g,姜炭2 g,肉桂3 g,麻黄2 g,炒芥子6 g,黄芪30 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18年2月22日三诊:患者神志清,精神一般,腹痛、腹胀好转,感冒、流涕,偶有胸闷,纳一般,寐可,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恩师给予三和解配合玉屏风散加减:北柴胡30 g,桂枝25 g,党参15 g,白芍25 g,赤芍25 g,黄芩6 g,生半夏30 g,生姜10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熟地黄30 g,鹿角胶9 g,姜炭2 g,肉桂3 g,麻黄2 g,炒芥子6 g,黄芪30 g,防风15 g,白术15 g。14剂,水煎服,日1剂。

随访:患者诉腹胀、腹痛较前明显好转,纳寐可,二便调。

5 小结

综上所述,肿瘤病人的治疗,应从自身功能调节开始,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以抗邪,如《黄帝内经·灵枢》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翘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痛”。运用“和”法使五脏安和,病安从来?肿瘤病人在经过放化疗后五脏衰变,此时采用中医中药益气扶正,调理五脏气机,扶助正气,从根本上来提高患者机体自身抗病能力,以降低患者放化疗后毒副作用。因此临床上在治疗肿瘤病人时,应采用放化疗、手术切除、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汤剂,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如督灸、穴位贴敷、中药塌渍、针灸等疗法,对改善肿瘤患者生存期以及生存质量有重要诊疗意义。

猜你喜欢
恩师小柴胡大枣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柴胡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机制
基层中医药(2022年8期)2022-11-17 08:43:14
甘麦大枣汤研究进展
曾字拜见恩师
谢谢您,我的恩师
追思恩师黄晓同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3:06
怀念恩师欧阳天晶
大枣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十枣汤中大枣的作用之我见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29:56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19
从经方小柴胡汤谈跟师孙光荣教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