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卫 李 林 陆兔林 季 德
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高级中药学人才,而现代中药产业化发展对中药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往往被用人单位描述成只会读书,与实际生产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局限于课本,且不会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到中药的研发、生产等实践工作中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掌握的知识能力很弱[1]。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药产业输送优秀的中药学人才,我校药学院自2014年起,对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中药学综合实验课程。从这两年对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意识与精神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从而使得这些学生无论是进人中药生产企业,还是进一步进行研究生学习,都能很快适应工作或者科研需求。
现将我校在开设中药学综合实验课程中进行的相关探索工作整理如下,目的是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期为将来的进一步课程改革与创新奠定基础,为如何培养新时期中药产业的现代化人才提供一些建议与意见,也为“双一流”高校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我校的中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是针对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的。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分析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文献学等多门基础及专业课程。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是分散的,孤立的,不会有意识地去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贯穿起来进行运用。
为了打破各专业课程的界限,整合中药学各核心课程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使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本课程在开设时采取了利用理论课进行引导,发挥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学生讨论与教师评价并行,让学生自己独立操作,最终完成实验的过程。
1.1 理论课程设置 我校中药学综合实验课程中,刚开始有3个学时的理论授课,主要讲解内容为“中药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绪论”。这个阶段的授课教师为我校中药学方面教授博导级的专家,通过他们对中药领域目前发展的概况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接着以屠呦呦为例,明确中药研究的重要性;然后引出中药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目的和学习要求。通过聆听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也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明确该课程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从而对他们认真学习该课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性作用。
在理论学习课程的最后,专家会提议以“四逆汤”组方,让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多门课程知识,去查阅文献,将该方进行设计,做成目前临床上患者愿意接受的剂型。给学生1周的时间,让他们以4~5人为一组组建团队,设计实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并且做成PPT。
1.2 学生讨论与设计方案评价 理论课程结束一周以后,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并进行PPT汇报。听学生PPT汇报的教师均为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各核心课程的骨干教师,包括综合中药鉴定教研室、中药分析教研室、中药炮制教研室、中药化学教研室、中药药理教研室和中药药剂教研室的教师教学团队。教师在听取学生PPT汇报后要进行提问并打分,分数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验设计是否完整;设计的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是否合理;内容表述是否规范准确;是否有达到实验目的的实验预期;数据统计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清楚;PPT效果如何;回答问题是否切题和准确。
在全班的PPT都汇报结束后,每门核心课程的教师均需对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回去对PPT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和补充,以便为接下来的正式的实验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实验操作的实施 待学生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完善了实验设计方案和思路,并将PPT完善后(差不多一周以后),正式进入实验操作环节。首先是对药材来源进行鉴别,包括以传统的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的方法对常见的易混淆品和正品进行鉴别,接着对鉴别出来的正品药材用现代分析方法评价其质量;确定药材合格后,进入炮制操作,按照《药典》规定炮制相关饮片,然后对炮制好的饮片进行质量评价(以《药典》上规定的方法进行质量标准研究);接下来对饮片中的化学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对炮制好的质量符合《药典》规定的饮片进行毒理学研究;确定炮制好的饮片已经安全且质量合格了,就开始进行剂型研究,将“四逆散”制成口服液,并对成型的口服液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当口服液已经确定是符合质量要求以后,再进行药效学研究。
这些实验操作安排在一个月内要全部完成,学生每完成一项内容,必须以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当所有的实验都结束以后,学生还要再上交一份综合实验总结报告。将“四逆汤”制成“四逆汤口服液”,实际上相当于完成一个小型的新药研究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负责帮学生厘清思路,使学生能自始自终在打破各专业壁垒的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到的各门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课堂成绩,而应该结合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及以后参加工作后相关用人单位的评价,然后进行综合评定。2.1课堂成绩 中药学综合实验的课堂成绩包括学生PPT的完成情况、各实验室的实验操作情况(鉴定、分析、炮制、毒理、化学、制剂、药效等)、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综合实验总结报告的完成情况。
2.2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这个主要是通过大四第二学期学生进入实习期后,在实习中期检查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调研,看看综合实验的开课对他们进入实习阶段是否有帮助。经过这三年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大四第一学期开展中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给予认可。有80%以上的受访学生认为,通过在综合实验阶段的训练,使他们能很快适应实习环境,无论是在科研院所做基础研究还是进入企业做新药研发,面对一项新课题,都能从全局考虑问题,不是局限于某一学科和知识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
2.3 用人单位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于新进人员的评价其实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设置,应该说,是对学生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状况的评价。从相关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看,比较与以前没有接受中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学生来讲,近三年毕业的学生普遍综合能力较强,融会贯通运用知识的意识很高,且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3.1 缺少学生自己选择课题进行设计的环节 中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涉及中药学专业各核心课程教研室及药学院实验中心和仪器分析中心各实验室的配合,我们设置该课程时,只选择了一个经典名方“四逆汤”进行实验,所有的学生实际上是采用同样的思路与操作。缺少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设计及实验探索的过程。这种实验课程设置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益的,但对于本身基础非常好的优秀学生来说,似乎偏于简单。因为我校药学院很早就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有部分学生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已经进入自己导师的实验室进行了课题研究工作。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选择课题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应该更有益于他们的发展。
3.2 缺少科研论文写作的环节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每个单独实验结束时要上交实验报告,整个实验结束时上交总结报告。并未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设计、操作及结果写一篇完整的研究性论文。等到了大四第二学期的时候,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很多实习带教老师发现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很弱。这跟学生在大学前面三年半的学习中缺少论文写作训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能将科研设计写作与本课程进行融合,将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也提高教学效果[2]。
3.3 缺少临床环节的培训 中医自古“医药一家”,但是现代的培养人才模式硬生生地将中医、中药分开,从而产生“医不知药”、“药不懂医”的情况,这对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将中药学的学习延伸到临床一线,让学生掌握规范处方的书写要求,了解中医诊疗的流程,参与处方用药的审核及配药等过程,才能加深学生对于中药功效及应用的理解,提高临床思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3]。
综上,我们在开设中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时候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性工作,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亟待改善和修正。但是,无论如何,这几年在开展该课程工作中的积累为我们以后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何永志,窦志英,钟佩茹,等.中药专业实习前综合培训的探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8(2):92-93.
[2]郭建明,宿树兰,尚尔鑫.科研设计写作与中药学综合实验课程融合性教学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3):4-6.
[3]林海燕,于佳宁,林莺,等.基于医药相长的中药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