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养浩
我国现阶段扶贫任务已经进入冲刺阶段,为实现既定目标,时间较紧迫,任务较繁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点问题,也是实现所提出的第一个奋斗目标的关键步骤。因此,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有效激发农村人力资源部门的内在动力活力,才能提高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才能有效消除掉农村贫困问题,完成脱贫目标。
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但农村贫困问题一直都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绊脚石,因此,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特别是针对特困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扶贫工作是我国近年来的工作重点。在这一过程中,由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工作如何接管农村现实阶段的需要,或是如何将外力转化为农村内部的动力、活力,提高自我的发展能力,是扶贫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精准扶贫的重心在“精准”,要求有目的地合理开发人力资源,这其中人是过程的活动和资源载体,是这项工作关注的中心。因此,在国家开展积极应对扶贫工作的机制中,就需要高质量的农村人力资源为扶贫工作注入新的力量,为实现科学性、高效性的工作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旨在让农村贫困人口、地区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生活。
精准扶贫工作的完成需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说在原本拥有的资源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教育、项目、工作等能力的培训,增强其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使其有能力用新时代的发展眼光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从而让人们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而精准扶贫的目标结果就是要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整体素质,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使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经济走出困境,帮助人们走向共同富裕,所以在这一目标和最终结果上是一致的。然而,只有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才能有效进行和检验精准扶贫的工作,可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完成有着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就我国情况而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非常庞大,通过人口普查就可以非常直观清楚地了解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虽然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发现农村人力资源已经有所下降,但是在全国人员的占比中仍然非常大[1]。针对这种现象,就为人们改变农村人力资源现况进而推动精准扶贫的工作增加了负担和繁重的工作量。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如下问题,虽然人口基数巨大,但是文化素质却十分落后。据之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得知,大部分人只有初中教育水平,未接受教育以及高中教育水平的人数占比极少,大专文化程度的更是极为稀少。由此可知,农村地区文盲、半文盲的比重极大,以致对职业教育、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接受程度较低,缺乏学习的意识,对接受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的时间较长。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以及科学技术投入相对来说满足不了众多人口的需求,使许多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学习能力很差,更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概念不清晰或是闻所未闻,进而导致农村地区经济无法更好地发展。
2.3.1 机制不健全、不科学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科学,对一些人力资源造成浪费,没有物尽其用。机制尚未健全,造成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创业,不能吸引或是引进人才。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众多,缺乏主要的劳动力,成为发展经济的阻碍。
2.3.2 硬扶贫,返贫率很高
我国之前虽然十分重视贫困问题,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通过直接给钱、拨款或是物资给予的方式进行扶贫,忽视了对贫困地区的思想层面建设,导致近年来返贫人数超过了脱贫人数,政府资金的投入利用率低下,形成扶贫工作困难的局面。
要大力投入基础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扩建基础教学设施、场所,能基本上满足贫困地区的求学问题,积极地进行思想、知识上的教育,开拓新观念、新思想,让贫困地区人们首先从思想上有所转变,然后通过其他多元化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达到改变贫困现状的目的[2]。
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拓展机械等专业技术、知识,将培训现代农业技术放在重中之重,使优良的资源流入农村,同时注重引导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观念的转变,提高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的能力,保证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需要明确各方人力资源开发负责人的职责,设立严格的处罚机制,完善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制度,确保劳动力的合理分配。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政府在社会保障建设中的发挥的中坚力量。同时在人力开发信息资源公开对接以及就业服务方面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全方位地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3]。
通过对现阶段情况以及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分析探究,笔者认为,要想顺利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并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从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着手,只有劳动力分配利用合理,才能真正在农村等贫困地区发挥重要的作用,然后带动经济发展,达到工作收入较稳定、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使人们走向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