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祥福
(浙江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休戚与共的。从历史根源上说,没有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反之,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和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3]习总书记的讲话表明,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运动已经经历了五百来年,在这五百来年的实践运动中,社会主义经历了六个阶段,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论”到苏联模式,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与实践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成功典范,无不体现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本质
纵览马克思的著作和思想,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845年之前,马克思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接触到了“市民社会”与物质利益关系,面对国家和法与物质利益的矛盾,先后写下了《神圣家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整地阐述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并一经弄清楚自己的思想便用于自己今后的研究。马克思在概括这个时期的研究结果时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4]之后,马克思便没有再集中精力去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只是在《资本论》中使用了唯物辩证方法,但马克思并没有具体论述唯物辩证方法,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则有历史辩证法的运用和具体展开。这表明了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评价马克思时说,马克思的一生有两个重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这两个重大发现来看,第一个是马克思一直用于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它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存在的矛盾性。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发现了社会基本矛盾,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到了科学。恩格斯说道:“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5]恩格斯的话表明,马克思一生写作和论证的目的便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而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仅仅是论证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目标的手段。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与社会主义运动密不可分
马克思不但对资本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作了批判,而且对先前的社会主义理论也进行了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空想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英、法、德的社会主义持批判态度。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把原先的社会主义者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封建和宗法社会的拥护者,“这类社会主义者从现今社会的弊病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应该恢复封建社会和宗法社会,因为它没有这种种弊病”,所以,“共产主义者随时都要坚决同这类反动的社会主义者作斗争,尽管他们假惺惺地表示同情无产阶级的苦难并为此而洒出热泪”。[6]309第二类是现今社会的拥护者,“他们力图保持现今社会,不过要消除和它联系在一起的弊病”。[6]310第三类是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者,“这些民主主义者还不了解本阶级解放条件的过渡办法,而是当作足以消除贫困和现今社会的弊病的措施”。[6]310恩格斯认为,这三类社会主义者的斗争“都有利于共产主义者的敌人,他们所维护的社会正是共产主义者所要推翻的社会”。[6]310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也说道:“当我们写这个《宣言》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的社会主义者,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6]384所以,恩格斯认为,“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6]385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宣称自己是共产党人,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同一切虚假的、空想的、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作斗争,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工人阶级的利益,主张彻底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而自从确定了这一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都在为着这一目标而斗争,他们的研究就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他们认为,共产主义革命不但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也要同传统的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的那些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最后,在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和各国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却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亚洲、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欧各国相继兴起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治理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当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后,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从未有过任何先知和现成的答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批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但就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治理而言,却没有一个既成的理论和模式。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缺乏理论指导,以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国胜利论”“苏联模式”等现象;同样,在中国,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道路几经周折的艰难探索,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摸着石头过河”,也经历了几个曲折的时期。一直到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词,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设和治理的问题还仍然模糊。经过江泽民、胡锦涛等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得以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过河”与“建桥”的关系,形成了系统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创新完善起来的,是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艰难选择的集体成果,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就。
当然,毋庸否认,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唯一性并不排除马克思主义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多样化。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存在差异,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国情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是多样化的。理论的发展必然基于实践之上,如果没有成功的实践,那么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终究是空洞的。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从实践出发,不仅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且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本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治理的系统化理论,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988年10月,邓小平同志曾作出过关于第三个历史阶段的深远预见:“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20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50年,共70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7]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8]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五百来年社会主义运动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具有卓越成就的典型范例。我们在道路、制度建设上越来越完善,理论上也越来越系统化,越来越具有创新性。这种理论上的系统化和创新,是其成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有力论据,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关系逻辑的必然结果。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是几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凌辱,近代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人民期望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在长期的曲折发展中不断地加以完善。邓小平说:“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来说,改变了中国的面貌。”[9]229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9]2
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来看,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民族独立的斗争,没有停止过为了中华的振兴而拼搏。不管是抵御外来入侵的义和团运动,还是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甚至到后来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都表现出了民众的极大热情。中国广大民众不甘于长期遭受欺凌和压迫,为了改善中国积弱积贫的现状,改善劳苦大众的贫困生活处境,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烈的斗争决心。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民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证明了这一制度对保障中国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的有效性,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性。
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具有系统性特征
对比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几经周折,逐步确立了一个完善的治理体系,以此为基础,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国家治理、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确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
一是体现在我们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中长远目标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是道路、制度和理论三者的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领导能力的现代化,完善和发展我们的国家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110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分步走的两个“一百年”目标,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建设达到人民安康、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是可期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是表现在政治上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个难题,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越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贫富分化、道德底线失守、官员腐败、技术创新不足、企业转型困难、国际上对中华民族崛起的各种围堵,如此等等。国家治理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关键环节。“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正是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是保证我们目标实现的基本手段。“四个全面”体现了统筹兼顾的唯物辩证法基本原则,体现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战略方针。我们能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是体现在经济上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决定相结合,注重公平与效率两者兼顾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调效率优先的原则。而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地位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处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国式的方案,证明了我们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之后,胡锦涛同志提出贫富之间要实现统筹兼顾。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则提出了要正确对待公平、正义,因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新发展观,解决发展究竟是为了谁、发展成果为谁享有,以及发展的动力等问题。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是这一理论系统化的一个表现,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转向创新驱动,坚持节约资源与科技创新并举的发展方针。
四是体现为文化强国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理论观点。
五是体现在形成了新时期的强军思想。主要包括:探索与时代相同步、与国家发展安全相适应的军事战略思想,打造现代化的军队,实施军队改革,解决军内结构性矛盾,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等。
六是体现为中国特色的国际发展战略,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主要包括:充分认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持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的主张,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做国际关系的维护者,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等。
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创新性特征
我们之所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形态,不仅是因为其理论具有系统性,而且更具有创新性。
一是制度的创新。由党委、政府、人大、纪委、政协五大班子构成的组织机构,形成了一种既包含民主集中制,又包含互相监督的机制。特别是巡视制度的确立,将保证我们党委政府领导的廉政和权力制约机制的正常开展。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包括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决定相协调的理论、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等。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社会主义分步走的理论创新。四是新发展观或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目前存在的问题。五是新型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的创新。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创新。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文化理论的创新,等等。
这一系列的理论系统化和理论创新,足以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最新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成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化的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8]547他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体系的效能”。[8]547-548在这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的指导下,五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企业科技创新转型,解决了党内和军内的腐败问题,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思想指导下,使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所有这些成就,都无不证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正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本体论。习近平一贯强调以人民为基础,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党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一切为了人民、从人民利益出发,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是有了这一基础,社会发展才有了真正的目标,党的工作才有了评判的标准。其次,习近平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再次,习近平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劳动生产实践中的人,因此,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实践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基点。而共产主义则是使人民得到解放的价值旨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必须消灭私有制,在发展中不断地体现公平正义。习近平同志认为,当今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找到动力,要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发展成果的共享。这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心的新发展观,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在今天中国这一特殊社会形态中的进一步再现。最后,习近平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论。因为人民创造了历史,所以,发展的目的就是增进人民的福祉,促进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这个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顺应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在治国理政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价值论,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因此,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过程中,我们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在于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向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转变
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再到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历史必然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到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基本方法论指南的历史衔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是在阐述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这两大发现,论证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并因此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时并存的局面。然而,面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找到任何有关理论的指导,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是不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同时并存、互相竞争的问题,而且形成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思想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完整地阐述了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从五年来的发展成就看,这一思想的实践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形成了越来越被世人认同的中国方案。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在道路、制度、理论上的新成就。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当今中西方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中得到了印证
从发展的结果来看,中国近4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家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危机四起,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陷入长期低迷和失衡状态,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不断,各种不确定性增多,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经过一个时期的缓和后进入又一个被激化的阶段,当今世界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调整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世界的经济命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和矛盾,以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掠夺和反掠夺的矛盾日益激烈。世界财富集中到少数国际巨商和金融寡头的程度前所未有,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必然会造成被压迫、被剥削者的不满、反抗和斗争,资产阶级的贪婪不仅受到本国人民的反抗,而且受到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人民的对抗,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受到空前的质疑。
与西方国家的制度相比,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福山在《历史的未来》一文曾说过:“中国继承了两千多年的高效行政系统,历史悠久,令国人自豪。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次异常复杂的社会转型,从苏联式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转为充满活力的开放经济,并且体现了惊人的政治能力——坦率地说,比最近美国领导人处理宏观经济的能力要高得多。许多人现在倾慕中国体制,不只是因为其经济成就,还因为该国能够及时做出宏大而复杂的决策。”[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3]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最新形态,是保持马克思主义青春活力的最有力的印证者。
[1]韩振峰.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表述[EB/OL].[2017-08-22].http://www.tju.edu.cn/djw/sxjs/llxx/201708/t20170822_297678.html.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https://wenku.baidu.com/view/1e2ac0ba48d7c1c709a1452f.html.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55.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福山.历史的未来[EB/OL].[2017-01-01].http://www.p5w.net/news/gjcj/201201/t4038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