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新理路

2018-02-11 05:18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时代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优化了国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高校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场所,更是使广大师生深受其益。教师因此拥有了海量的课程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容量;学生因此拥有了海量的数据信息,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学生更能便捷地获得甚至比教师还要多的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信息,这就是当下大学生成长的现实环境。但就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时效性这一问题而言,一方面,大数据为提高其时效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另一方面,大数据的海量、多元、高速等特性又成为其时效性提升的限制和阻碍[1]。本文所及,以“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为实践导向,是推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进一步改革与加强的重要举措。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现实压力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与以往呈现较大的不同,这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承载着一定的现实压力。

1.教学内容感染性不足

大数据背景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很便捷地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这样一来,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容易处于被动局面。

首先,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主要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教育,即教育者多以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等形式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传送给学生,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但是大数据的到来,由于信息量大,获取信息的途径广、速度快,受教育者往往可以借助网络渠道,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然后进行加工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挑战教育者的权威。

其次,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各类新闻资讯的传播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恰恰给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载体,一旦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一局面,就极易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被寄希望于能做到进行透彻的说理教育,与此同时,也对网络监管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大数据背景下,“感悟式”教学依然受到部分思政课教师的青睐,他们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心灵鸡汤”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神秘感和新鲜感,甚至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2.教学形式适应性不强

近年来,“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正悄然走进高校思政课课堂。但就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看似能给课堂注入新能源、新动力的教学形式,不仅没有得到学生的强烈的反响,还带来教与学的不和谐。

(1)教学效果欠佳。不可否认“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引用,增添了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加强了教学的即视感和现场感,但是和冷冰冰的机器相对视,学生很难体会到现场教学的共情与共鸣,进而教学内容也难以深入人心、启迪大脑。就翻转课堂而言,它一般比较适用于信息量要求不多的中小学生,却无法满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学习量要求。

(2)教学要求提高。大数据背景下,“课堂界限逐渐消失,也对教师的课程把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课程理念,还应具备较好的数据信息分析能力以及多途径的课程实施能力[2]。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老师虽然也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是课件内容大多是文字摘录,未经数字化的加工与整理;有的老师甚至对大数据时代要求的网络教学和数字教学采取排斥的态度,拒绝引入多媒体教学形式。这些都与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不相符,其适应性更是有待加强。

3.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依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理论课与学生热点关注不匹配,实践课学生自主性有所增强,但大都娱乐化、形式化[3]。

(1)课堂教学方法亟待更新。就教学现状来看,当前思政课教师主要还是采用以课堂为中心的理论灌输法,由于其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不匹配,因而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它一定的现实基础,而当代大学生大多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因而很难做到对这些理论知识有着切身的体悟。

(2)课外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不足。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试图借助实践教学来弥补其理论教学上的不足,就现实情况来看,实践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但存在着娱乐化和形式化的倾向,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对实践教学的本质及其内涵的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大数据时代的实践教学更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可行性标准,势必导致实践教学的成效难以保证。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承载压力的原因

高校思政课面临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主要是由思政课实践教学亟待优化升级、理论教学缺乏研究创新、教育者自身缺乏大数据意识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冲击不仅对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构成挑战,在根本的意义上,是缺乏发展新理念的深层引领,亟待学界给以高度重视,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1.实践教学亟待优化升级

要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做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整体规划,还需要与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相融合。在这点上,我国目前的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仍需继续跟进。

(1)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做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整体规划是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形式上主要还是以“单兵作战”为主,未能抓住大数据时代这一时代机遇进行教学方案和教材体系的整体优化设计,也没能做到将教学、教师和教材三者统一起来规划发展,更未能有效地整合党政工团、后勤和财务等部门的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亟待形成。

(2)教学时代性不强。近年来,高校为了打破校园围墙的制约,增强学生学习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逐步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网络、数字多媒体等诸如此类的大数据平台,目的在于扩充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是,当前仍有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固守自封,不愿接受新事物,更不愿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作出新改变,最终导致思政课教学时代性不强,学生的信服度不高。

2.理论教学缺乏研究创新

受大数据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正是这一变化激发了学界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兴趣。但是其中涉及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思政课教学研究创新明显不足。

一方面,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检索“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关键词,共检索出各类学术论文约80篇,其中论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方法与模式,影响、现状、机遇与挑战,应对策略等占了主要部分,而对于思政课的课程改革研究以及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则只有不到10篇论文涉及。这不仅体现了高校教师对思政课大数据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而且也凸显出高校教师仍然局限于进行重复性的授课和细枝末节的修改,创新的意愿和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模式虽有其长处,但对于思政课等以说教为主的课程必然会遭遇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大学生们的抵制甚至反感[4]。教学活动吸引力明显不足,教学过程中更是不顾教育客体的实际情况,某些教师自认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以为自己就是真理的代理人,因而教学中只做知识的简单铺陈,缺乏必要性的总结研究,这就使得他们应对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学变革的准备不足,更谈不上对此进行相关理论创新研究,以针对性地指导其教学活动的开展。

3.教育者自身缺乏大数据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如果科学利用大数据技术,都可以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广泛的影响力[5]。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大数据意识整体偏低,其影响力也在大大降低。

(1)教育者自身对大数据的认同度偏低。纵观现状,高校思政课教师依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单一化的课程成绩为标准进行教学评定,缺乏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多元化评估。由于高校思政课发挥着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把握“90后”,甚至是“0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其实效性也在大大降低。

(2)大数据应用处于被动局面。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启发教育决策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利用教育决策信息,思维方式同时兼顾敏捷性,要求教育决策者对海量数据保持高度的信息敏感性,迅速有效地发挥大数据的价值功能[6]。相比于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超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教育者在这方面往往会表现得比较被动和迟疑,这无疑会使教育者很难做到跟随时代的发展,创设出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其实效性有待提高。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路向

新时期,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需要以“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为导向,做到“在创新中扎实练好内功、努力消除思想禁锢、持续激发内驱动力”[7],努力实现以协调发展形成创新合力、以开放发展造就创新动力、以共享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的新格局,进而将大数据时代的思政课改革推上新的台阶。

1.坚持以协调发展改变思政课的现实格局,形成创新合力

传统模式下,思政课教学与管理相分离,且游离于其他课程之间,甚至还出现了在教学空间与资源上与其他课程相争夺的现象。大数据时代,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需要注重思政课教学系统的统筹规划和优化升级。

一方面,要切实协调好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工作。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借助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搜集到与课程相关的大量信息,无形中也给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但同时也应兼顾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平台,努力创设党政工团、后勤、财务等部门携手共进的格局,为高校育人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努力协调好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且也需要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业教师以及理工科专业教师的支持[8]。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单单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不全是思政工作专职人员的任务,它需要与各类课程协同并进,形成最大效力。大数据视域下,资源共享已不再是一种奢望,思政课教师可以借此机遇通过集体备课和共享网络教学资源的形式来达到互惠共赢的效果。除此之外,加强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协调联动,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一大重要举措。

2.坚持以开放发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造就创新动力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政课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要以开放发展为立足点,做到不仅吸收传统思政课好的经验和方法,向其他学科领域开放,更是紧跟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1)不忘本来。自思政课在高校开设以来,其长时间的实践教学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这些宝贵的财富对提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为此,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利用好大数据相关技术,秉持开放的理念推进思政课在融合中求发展,做到现代媒体技术与思政课案例高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以链接的方式融入到高校思政课课堂,既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又有利于提高融入的效果[9]。当下,以“慕课”为代表的新的教学形式,正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尝试。

(2)吸收外来。大数据时代的思政课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主动地向其他学科开放,思政课教师更是要完美地融合好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贯通的知识点,推动传统思政课从封闭循环的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在交互中增进理性认同,正确处理互联网的“工具性”功能作用,利用全媒体时空优势拓展思政课边界[10],进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认同所学的知识点。

(3)面向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交汇已逐步打破了课堂环境的束缚,开始朝着网络环境的方向蔓延,网络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更是为西方社会思潮的侵入提供了平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者与宣传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融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掌握话语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及时占领未来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领导权。

3.坚持以共享发展互鉴思政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注重知识和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同时,思政课的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教学资源的互补和共享,造成部分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思政课的教学成果也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学科课程共享,未能有效实现教学成果的最优化。大数据时代的思政课教学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就要做到:首先,将师生共同成长作为立足的根本。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共同拟定教学计划,共享全部教学资源,共同研究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共同商定课程作业,一起开展社会实践,合作进行课程考核评价等途径和方法[11]。达到师生之间充分交流互动,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其次,思政课之间要提高资源的共享率。思政课各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特长,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保持谦虚的姿态,积极与各学科同事互助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共享研究成果。最后,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要努力实现成果共享。大学生要想成为栋梁之才,除了学好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涉及到其他众多学科课程的学习,为此,思政课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互动联系,积极将教学成果融入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努力实现好在互鉴互补中巩固思政课的教学成果。

四、结 语

综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高校思政课在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教育者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局限。为此,本文力图将“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之中,致力于实现以协调发展形成创新合力,改变思政课的现实格局;以开放发展造就创新动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以共享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巩固思政课的教学成果,进而为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指明方向。

参 考 文 献

[1]王绍霞.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23-26.

[2]吴地花.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6(4):120-123.

[3]于洋.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65-66.

[4]常辉.大数据时代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11):42-43.

[5]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3-67.

[6]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1-5.

[7]裔大陆.“五大发展理念”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56-58.

[8]齐卫平.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任务和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6(5):4-9.

[9]邱仁富.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以《概论》课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56-58.

[10]郭建锋.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17-20.

[11]孙志斌,唐平涛.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40-41.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时代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