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体性价值研究

2018-02-11 05:18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理论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篇剧作中,人既是历史活动的表演者,又是这篇剧作的编辑者和创造者。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是人类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奋斗目标。从主体性视角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观点,探寻该理论的主体性价值,对于我们认清自己、如何更好地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体性概要

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对社会主体的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具有内在关联性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是坚持以人本位的视角,关注社会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主体性概念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来揭示人的主体性,以此说明人的主体性这一概念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双重特征。实践成为人与自然统一的纽带,使人既成为自然性的主体,又具有社会主体性的特征。众所周知,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对主体性的研究离不开人这个概念实体,以人为中心来探寻人的本质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强调:“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1显而易见,马克思用其批判的武器向我们展现了本体论层面的主体性概念,揭开了笼罩在本体论维度的面纱,即主体性是现实的、真实的。马克思用他的智慧将人从天上拉回人间,让人第一次站在此岸世界去认识、洞察社会本质。这一维度体现出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尺度,实现了从“上帝死了”到真正理解人的本质这一根本转变。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1]362在马克思看来,本体论维度上的主体性的本质内涵正是由人不得不置身其中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情况下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即: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下一种形式不平等(统治阶级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实质更不平等的等级社会;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物的依赖关系的一种形式平等(以货币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方式)、实质不平等的平权社会;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下一种形式不平等、实质平等的平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从“各尽所能”的角度来说,能者多劳和给弱者赋予最充分的照顾(即弱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享受社会的一切劳动产品),这就体现了一种形式上的不平等[2]。这便是以不同社会生产关系下的人的发展形态,展现出了人的主体性的本体论特征,使得人的主体性更加具体化、动态化。也就是说“本体论维度上的主体性的本质内涵、历史特征以及它可能起作用的范围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框架内展开的。”[3]在本体论维度上,更加注重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对人主体性的影响,强调人在发挥主体性时需要考虑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人的主体性具有历史性特征。从认识论角度出发,主体性则更看重人的实践性和能动性,指的是人在参与具体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发、自主、自由、能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的一种地位和特性。主体性强调了人的情感、情绪、意志等感性因素及实践功能,具体体现出了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应具有的能动性,这一维度则更多地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所论述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9,认识论维度体现出了人的实践尺度,主体性富有鲜明的能动性特征。从主体性的双重维度认识主体性,能够使我们对主体性的概念界定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才不至于产生认知的偏颇和片面性。总的说来,人的主体性具有人之为人的历史性和实践活动的能动性,既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二者相互补充,不断发展着人的主体性。

2.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的主体性特征

(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恩强调,“只要分工不是出于人的自愿意识,而是自然形成的活动,那对于人而言就是一种异己的,不是人驾驭和操控这种力量,而是种力量压迫着人。”[4]85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生产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功能,因而成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变成资本的一种附属物,丧失了自己发展的能力。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前提下才能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时劳动已经成为必需品,是人们的一种自发活动。这种自发活动所体现出的主体能动性意味着,人在现实中并不是单纯依从、顺服于某种命运的安排,或是纯粹受制于他人或外物的力量。我们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为起点去考察人类历史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对象化的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样才能科学认识实践活动的对象本身,增强人的主体性,逐步推动人的劳动能力发展。

(2)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整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告诉我们,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主体性的人的本质内涵,于是他对人的本质做了如下的科学论断,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60,它影响着一个人如何发展、发展的限度以及社会关系的形成。在单纯的自然经济社会中,以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常态为特征,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明显缺乏。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生产力的发达程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的更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影响着社会基本面貌的形成。因此,马克思才提出了只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局限于单纯的利益关系,还有更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伴随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关系也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而促使着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得以发展。而于其中生活的人,作为群体也在发展。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个人的发展不能损害他人的发展,个人获取利益的方式也绝不能以牺牲整个社会集体的利益为代价。马克思认为,人无法置身事外的社会关系决定了本体论维度上的主体性的特征。

(3)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人的自由个性,也就是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性特征。一方面,自由个性是建立在客观必然性基础上的自由,而不是主观任意和随心所欲的,更不是存在于想象中的抽象自由。另一方面,自由个性的发展也在多种形式上体现出人的个性,每个人所独有的特性导致个体显示出的特点和优势是迥异的。到了共产主义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再以交换和盈利为目的来进行商品生产,才使人“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才不至于是人“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4]85,以此打破社会活动的固定化,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发展及其自由个性的全方位发展。在社会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则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特别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创新性和创造性可以看作一条主体性的判断准则,真正的主体性应该包含丰富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体性价值

自古以来,关于主体性问题始终是人类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主体价值即人的价值,……即它的价值属于创造价值的价值,属于价值原的价值”[5]59,这就告诉我们要研究主体性价值,首先要回归人本身,注重人的创造性和人的现实性。“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只有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现实进行现代性转化,才能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不懈奋斗中去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主体性的历史价值

早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就指出真善美的统一是完美的人形成的必要条件,苏格拉底也提出一切问题起源就在于认识你自己的观点。许多时候,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认识自己和认识真理价值的开端。在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中,许多思想家也提出过人要多向度发展的思想。而启蒙运动又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其最重大的价值就在于解放人性,促进了人的自身解放和思想解放。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众多研究人学课题的理论,如康德提出人内心的道德律,黑格尔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自由的生活,哲学家的理论研究逐渐回到人的自身上来。而马克思的哲学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所表达的内容来看,首先就是从古希腊哲学自我意识的阐述、解释和批判中汲取养料,而后吸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人性解放思想,马克思从“自我意识”原则的觉醒再到对人本主义的批判体现出马克思对主体性的认识经历了从理性自我到超我完善的升华。从本体论角度出发,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呈现出的人的主体性特征是历史的、现实的人,他始终强调物质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体性的发挥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开展的,如果不去探索、考察每一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就无法真正理解主体性。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崇高追求的重要特征,是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发展形态。关于未来新社会最高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以实现每个人的发展为最大追求。这种主体性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从纵向层面反映出我们对人主体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也见证了主体性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核中的重要地位。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主体性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揭示人的主体性发展之谜,认为人形成主体性的原因主要源于人类实践活动。实践将人与自然、社会统一起来,完成了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马克思认同的主体性实践性理论为人的主体性找到了根本根基,超越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看法。马克思是这样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同时唯心主义也“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1]16,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人的历史活动一直是以实践的方式展开的,实践形式的丰富多样化在本体论维度上决定了主体性内涵的丰富多样化。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最大程度上内化了人的实践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使人克服自我,朝着超我的自我完善的最高需要层次前进。

实践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又一重要特征。顾名思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性、能力充分统一的发展和提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发展自己能力的关系,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劳动也成为一种乐生的手段,人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劳动,人们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从事科学文化事业和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这样说,在运用自由的发展方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由本身。在从事生产实践的活动中,人在不断丰富自己的价值内涵,同时,在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也推动了人的实践水平的提高。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含主体性的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不单是以个体为单位来谈主体性,更重要的是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视角下,以社会大主体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人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单位,其发展的好坏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之间有密切关联,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着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更是和谐社会的一种集中体现。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历史,谱写出社会发展的每段新篇章。如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找出一条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准则,也就是作为全人类幸福的唯一价值诉求,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一方面,该理论的主体性价值体现在对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推动作用。社会全方位建设的开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统筹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社会主体,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更加自由是马克思一贯坚持并始终倡导的理念,这对于我们党如何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指向。我们经历了过去屈辱不堪的近代史,各方仁人志士探索救国的途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具体表现为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崛起振兴、人民幸福安康。另一方面,这种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主体性理论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人类一方面依赖且消耗着自然界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同时又在同步地去改造自然界,改造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中,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追求目标。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6]383人类不能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界去索取,消耗自然,而要学会给予,学会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趋势。当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待环境就会更加从容温和,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新时代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体性价值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开篇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会主题,指出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更是我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展现大国风范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在新时代下更大程度地发挥理论的主体性价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价值同人的现实发展相结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关乎每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发展的希望。

1.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物质基础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要想实现其自身的发展,探其根源就是要求满足人的本质需求,也就是要兼顾物质追求和精神满足。物质是基础,一个没有面包的人何谈梦想,而要想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做强,抓住经济发展的马达驱动是关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进步的效率和质量。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28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乃至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和脱贫。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此,我们要切切实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社会主体地位,党政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继续推动产业构成要素的优化升级,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展现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量,为人们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料来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整体目标

从古至今,东西方学派从未停止对人本质的探讨,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马克思也说“人是类存在物”。二者的共性都是肯定了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存在物,而是与社会、自然、人本身具有内在关联性。在现代社会中,则更是应该注重社会整体的总布局建设,站在人类共同命运发展的制高点去统筹谋划,才能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是从世界普遍联系和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这与习总书记所倡导的共同体思想是同构同质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书记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了一系列讲话,他在十九大报告中又特别强调,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8]58。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在生存和发展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追求,因此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关照和考虑彼此的利益,携手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而生。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世界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到底关乎着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类主体”出发,坚持主体性原则,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只有坚持命运共同体思维,人类才有光明的前景,使得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都能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在共同体的框架下发挥自己的自由个性。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诉求

根据前文所探讨的主体性双重维度内涵,无论是本体论中强调的人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还是认识论中对人的实践性发挥的注重,都可以说主体性一定程度上外化为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价值关系。个人的主体性以自主性、能动性和实践性为表现形式,这从侧面反映出主体性中包含人的价值观念,而社会的主体性和国家的主体性,则是由个人和集体主体性的内在一致性所决定。在马克思那里,从主体方面(能动的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只有依循“实践”的定向,方始可能是正确的[9]。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世界观,反过来又作用于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信仰和行为规范,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对人们行为的要求上,更是上升到了从思想道德的根本上引导人们的观念。当在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有了保障之后,人们就需要在自己的精神层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之大家、社会之小家、公民之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社会和个人实则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鲜明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0]189因此,在现阶段培育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不仅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对于社会全体公民来说同样意义深远。社会主义价值观将价值观诉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四、结 语

马克思在实践中能动地发展了主体性原则,人作为我们社会的一个主体和必不可少的要素,把人的生存和发展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也是站在主体性视角去发展完善人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成为推动马克思理论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支柱,该理论正是体现了人的主观性、能动性、主体性。新时代下将人的主体性发展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结合,会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郑流云.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中的社会平等思想及启示[J]. 学术探索,2010(4):30-34.

[3]俞吾金.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4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8-14.

[10]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价值理论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