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姣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近年来,我国电商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渐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机遇。农村电商改变了传统的商品流通渠道,提高了农产品销售效率,增加了农民生活用品与农资产品的选择,降低了农民生产生活成本,为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逐渐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武器。自2014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各类相关文件,从政策层面为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持续加码[1]。中国邮政、阿里、京东、苏宁等各大电商巨头也纷纷进军农村,抢占农村电商市场,为农村电商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传统的商品交易主要采用面对面形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范围小,商品流通慢。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常常受到交易时间与地域限制,交易效率低,且物资匮乏,农民消费选择少,生产生活成本高。农村电商改变了传统交易方式,提高了农产品销售效率,降低了农民生产生活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消费选择,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传统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益较低,导致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外流,农村多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电商进入门槛低,为农村年轻人提供了本地化创业就业的机会,改善了农村“空心化”问题,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良性发展。
在传统农产品交易中,因农村地域限制,对外交流受限,产品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结构严重失衡。农村电商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引导农产品按需生产,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于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日趋接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村电商为我国精准扶贫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借助电商力量,部分贫困村找到致富之路,得以实现变道超车,也为其他贫困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农村电商为我国农村消除贫困开辟了新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电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且市场潜力巨大。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0%,规模为2.09亿人,较2016年底增加793万人,增幅为4.0%,预计2018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将达2.4亿人。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网络零售规模继续保持加速增长态势。2016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8 945.4亿元,其中实物型网络零售额5 792.4亿元,服务型网络零售额3 153.0亿元。201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5 376.2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8.1%,高出城市4.9个百分点,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17.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农村网店数量也均呈现快速增长之势。但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超过6亿人,目前农村人均网购规模为800~2 000元/年,可见我国农村电商市场潜力尚待开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
一方面,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密集出台相关文件,从顶层设计到配套政策,从各个层面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人才、金融、基础设施、物流和市场环境等各个方位的支持[3-4]。
另一方面,各大电商巨头争相进入农村市场,在工艺品下行的同时也为农产品上行提供相应支持。从中国邮政的“邮掌柜”模式,以邮乐网为基础,利用中国邮政在农村的各个站点,设立便民服务站,为农民提供代购、代发、代收工作,将农村电商作为便民服务提供给农民;到阿里推出千县万村计划,并于2016年底,在全国建立450个县级服务中心、2.4万个村级服务站,同年,京东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在全国1 700多个县落地,再到各大专域平台、地方平台争相布局,为农村电商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环境。
虽然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实质性推进仍然有限。一是因为各大电商皆以营销为主,真正投入资本开展有实质价值的行动较少,大多在喊口号、造声势;二是农村本身基础条件限制,交通不便、物流不畅、配套设施不完善、村民居住分散等情况均不利于农村电商发展;三是农民固有观念和消费理念未转变,网购意愿不强烈,农村电商发展受限。
目前,我国农村电商以个人从业或家庭小作坊式经营为主,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网络运营、美工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专业人才更是稀缺,且从业者普遍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难以实现企业做大做强,整个农村电商市场呈现出小、散、弱的特点。
受农村文化水平限制,农村思想观念依然局限于传统思维方式,习惯在商店、集市等地进行钱物交易,电商意识薄弱,不利于农村电商推广。同时,农村居民包括普通农民甚至部分乡镇干部对网购安全性仍然心存疑虑,对钱款安全与商品质量均持怀疑态度,此种心理成为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方面,农村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站点少,再加上农村交通不便、居住较分散等特点,运输成本大大高于城市,配送时间也较长,“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导致农村电商货物堆积现象严重,消费者满意度低,网购意愿不强。同时,冷链仓储、冷链运输等设施匮乏,极大地限制了对保鲜要求较高的农产品上行。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摄影、美工设计、运营推广、网站网页设计及专业人才培训等服务,配套服务不健全。
当前,我国农村电商大多处于模仿复制阶段,缺少专业设计能力与品牌创新意识,大部分从业者以网络分销为主,还有部分商家采取对产品进行简单模仿复制方式进行生产销售,导致产品雷同、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压价竞争,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一是着力培养本土化专业人才,实现本地人才转化。对本地居民进行电商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其电脑操作能力与电商相关软件应用能力及电商创业能力。同时,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开展差异化专业培训,培养本地网络运营、美工设计、营销推广、店铺管理和品牌设计等专业人才。二是外部引进专业人才与高端人才。发挥政府与企业力量,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与鼓励措施,吸引外来高端电商人才入驻,提升本地电商行业专业水平。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激励手段,提供政策吸引,让学校定点为农村培养电商所需专业人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且政府不定期为在乡创业大学生提供对接各大电商平台的机会,为其创业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政府与企业可不定期与高校联合开展电商创意创业实操活动,学校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政府与企业也可获得创新营销思路[5]。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力量,加大对农村电商的宣传推广力度,可定期组织专业人员下乡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专题讲座,提高农村居民对网络、对电商的认知和理解,使其了解农村电商能带来哪些益处,尤其是与其自身相关的利益,从而让农村居民真正接受、认可农村电商,解决农村居民电商意识薄弱问题。二是树立农村电商成功典范,并邀请其到村中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农民真正见到成功案例,真正相信农村电商的可行性,引导更多农村居民加入电商行业,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首先,加强农村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服务站、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可利用村镇往返公交帮助配送,加强农村物流配送能力,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问题。其次,加强现代化冷链配送、冷链仓储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保鲜能力,打破生鲜农产品上行的物流瓶颈。最后,充分整合资源,推动客服外包、专业摄影、美工设计、运营推广和网站建设等专业配套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电商配套服务体系[6]。
一是加强品牌意识宣传教育,增强农村电商从业者的品牌意识。当地政府可大力组织开展品牌教育专题讲座与培训,提高农民对品牌、知识产权等现代先进理念的认识。二是深入挖掘本土特色产品资源,通过实施网络营销、参加展销会与农博会以及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广告媒体等一系列市场化运作,提升本地农特产品的品牌形象,集中力量打造本土区域公共品牌[7]。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避免同类仿冒产品打乱市场,实现农产品品牌化、差异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