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岐、于学勇 聊城大学 美术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从城市化到城镇化再到新型城镇化,中国在城乡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城乡风貌的颠覆性改变也有目共睹。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涌入带来的拥堵和环境恶化,就地城镇化带来的大拆大建和盲目模仿,以及产业转型造成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不可避免的让大小城镇披上了“千城一面”的外衣。城镇化的理想结果是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即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单向迁移向与农村产业转型、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相结合的均衡发展。①“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道路。因此,在现有乡村和城镇物质与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和改造的改貌提升设计成为当前切实可行的小城镇建设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离不开城镇的支撑,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只有城市、城镇、乡村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建设美丽中国这项伟大工程。“城镇”是“城”与“乡”的连接点,从农村到城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这符合中国现阶段的特点,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共建共享。②
中国城、镇、村分布以“卫星式”为主,以农村围绕着城镇、城镇围绕着城市的放射状呈现,小城镇既是城市向农村的过渡,也是城郊乡村片区的核心所在。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看成是乡村贴近城镇的“类化”过程,但这种“类化”集中在产业、生态、历史等方面,不是土地扩张、建筑重建的城市化改造。作为乡村片区核心的城镇,承担者交通、经济、政治的枢纽作用,应该是乡村风貌、文化、习惯、传统等诸多方面的集合与延续。
基于对时间维度的考虑,城镇改貌提升不是一次性建设,因为发展没有终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风貌必然会不断演化。换言之,改貌提升是城镇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对一定时期内突出小城镇的区域核心地位、增强其纽带作用,以及为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支持都有重大意义。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在新的历史时期,城镇改貌提升建设也必须要符合周边乡村的发展情况,它与乡村建设一脉相承,将两者“分而治之”极易造成城镇与乡村的脱节,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作为乡村片区核心的小城镇,是乡村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整合体,是城郊居民生活状态和精神形象的集中体现。小城镇的改貌提升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硬件设施和视觉效果固然重要,但最能够体现特色、触动思想的,应该是精神形象的改貌提升。
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目的在于丰富小城镇的内涵、保护地域风貌,而物质层面的基础设施则是对城镇外在形象的提升。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名副其实的“面子工程”,却是居民生活环境、城镇景观设计、地方形象迅速形成的基础,小城镇改貌提升不能脱离“改善面貌”的基本要义。另一方面,精神文化的体现以及城镇内涵的展现,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所以改变以往脏、乱、差的局面,让新工艺、新材料、新形式成为传统文化继续成长的土壤,继而在新形势下焕发新的活力,才是城镇物质建设的深层含义。
城镇与乡村的辐射式分布使城镇成为乡村片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对周围村庄起到引领性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城镇建设普遍缺少的是精神文化建设,确切的说是缺少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盲目追求现代化、标准化、形象化是“千城一面”的根源。精神文化是一种风貌,不仅要体现于人,更要融合于形象之中,能够利用观者的视觉心理塑造独一无二的“空间感受”。对于本地居民来讲,精神文化应该是一种生活常态,必须依靠丰富的人文活动和物质载体来继承和发扬。所以小城镇改貌提升的首要工作就是充分发掘当地的特色优秀民俗文化,使其在文化中心得以系统性的呈现,并进一步发扬和拓展,充分发挥传统民俗的引导性作用,这不仅是对地域特色的保护,更是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片区的首要工作。
小城镇不同于城市,作为城市周边广阔乡村地区的功能中心,它们会受到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自然、人文、历史、民俗的影响,同时又因为处于全球城镇链条的低端而受全球化影响很小③。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小城镇建设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同质化”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正确的规划与建设引导,缺少对人文风貌的保护与发扬。乡土景观的形成不是单纯的外在表现,而是以自然形成环境与历史文化内涵的保护为根本的综合性环境整治。④因此,城镇改貌提升设计成为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现有资源并去糟取精,需要时间的磨练和文化的积淀,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提升城镇整体风貌。
[1]丁守海.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30日
[2]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海南省澄迈县城镇化之路调研报告[J].红旗文摘.2013-22,30-33.
[3]魏皓严,许靖涛.小城镇风貌的营造——“空间—景观”设计融入型的小城镇规划方法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9年第3期,27-33.
[4]郁敏,张亚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土景观设计探讨[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