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霞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在媒体信息资源富足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研究群体开始关注探讨新媒体技术。何谓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是依托于现代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新兴媒介而发展起来的,相较于传统的媒体传播载体,新媒体载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移动视窗等,具有传播速度快、蕴含的信息量大、传播影响范围广,不受地域、时间、载体限制等特性,综合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增加感性的信息形态,以呈现极具吸引力的新闻信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体受到了它的影响,新媒体正在不断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特有的创新载体和信息表现形式,极大地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手段的不断更新,是推进整个宣传工作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深刻的改变了高校传统宣传工作的传媒方式和信息表现形式。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手段主要是依托校内报纸等平面媒体、校园广播、学校内网新闻发布等途径,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化模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一定缺点,如方法较单调,宣传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互动性,尤其是可供储存、加工、传播的信息量少、强度弱、覆盖范围窄等,对在校师生的吸引力较小,师生整体关注度不高。伴随着新媒体终端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如今高校学生在接受信息的速度、信息的内容饱满程度、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程度等方面均已发生较大幅度的变革。通过市场上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在校学生价值观受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影响程度正日益上升,这源于学生自身的心理与性格、学校及全社会对学生群体的共同影响。因此,建立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宣传机制体制,不仅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作用,也能够有效提高在校师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关注度。
新媒体技术使原来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逐渐被丰富的多元化模式、双向多向和直接交流互动的多媒体形式所取代,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信息可以及时、迅速让高校在校师生全面了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进展情况,缩短师生与学校整体发展动态的距离。而且新媒体载体的使用,使得高校宣传工作者与信息接收者具有了平等的参与权,为师生提供及时解决困惑的在线交流互动平台,使信息的接收者拥有更多平等交流思想的机会。这种迅速、及时、准确的传播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但目前新媒体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功能发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带来了很多挑战。新媒体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背景是全新的局面,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主体在校学生和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管理环境已相对滞后,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不够规范,校外媒体形式对校园媒体形成强力冲击等,均对宣传工作创新提出了挑战。
1.新媒体技术可以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空间,增强对师生的影响力。一般来说,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方法都是学校单方面分别进行的,信息的接收者很难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反馈。但在新媒体技术支持的环境下,学校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方针、纲领政策、形势发展、整体建设部署、实行效果反馈等情况,都可以通过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时时与接收者产生互动效应,突破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形式单一的限制,促进了宣传空间的扩展。
2.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信息资源。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使之可以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有利工具,可以突破原有校园地理位置的地域限制,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高校与师生家庭之间的传递反馈提供良好的传播媒介。同时,新媒体技术的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生动的信息资源,这不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者了解社会反馈动态提供了可能,也方便把握对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性需求,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3.利用新媒体宣传载体可以大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工作中,宣传工作者可以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调整宣传的主体视角,根据高校学生思想动态规律性,及时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反应效应,通过发布适当的信息,对在校学生进行信息传输、信息引导。即时性地开展适宜有效的宣传工作,不但能有效地化解学生群体中可能产生的群体性思想矛盾,还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效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4.新媒体技术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大部分新型媒体技术载体如互联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数字媒体等都具有信息互动功能,高校宣传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输的双向性,实现学校与师生之间思想认识和教育问题的沟通反馈,此举不但能够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过程中在校师生的所思所想,及时收集到反馈的意见和要求,适时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修正,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群体思想状态、表现欲求等,及时予以信息反馈,表达学校的意见,可以有针对性开展对学生群体的思想引导工作,促进学生素质快速提高,提升教育效果。
(一)坚持强化阵地意识,统筹用好校园网和社会新媒体两个网络阵地
1.提升校园网内容质量与活跃度,促进师生与学校间互动频率。校园网是当代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外经常光顾的虚拟场所,特别是校园网中的互动社区、贴吧论坛,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共享资源、学习交流、创新实践和彰显个性的重要平台。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高校论坛站点,如北大未名、水木清华等,注册人数都已经超过三万;以北航、北邮为代表的高校也推出了针对校内学生人际关系网络的互动社区,将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与管理服务工作相结合。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过程中,如果能发挥校园互动社区和论坛的积极作用,不但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进行有效宣传,也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和思想动态的时时观察、管理和引导职能,维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
2.建立专题特色网站,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师生中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或局域网中拥有一个主题宣传的门户网站,已被视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衡量标志。建立专题网站是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最基本和最常见的手段,通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特色网站,在网站布局和内容编排设置等方面都试图体现阶段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通过醒目的形式来宣传、介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进展、效果以及特色之处,可以有效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全员参与性和关注度,以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良性循环。
3.利用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空间。把握新媒体传播的核心内同的吸引力,平稳应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形式,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学生常用的多维度社会新媒体。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中的新生势力发展十分迅猛,正在悄然地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二者能够实时的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操作方式便捷多样,用户既可以通过手机也可以通过电脑发表和接收最新信息,基本实现了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无缝连接。高校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独特优势,迅速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新阵地。建立高校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个人微博矩阵,辐射到全校学生的微博集群。实施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校园勋章”项目。建设学校、学院的微信订阅号和学生工作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系统的微信圈。同时高校应密切关注“95”后学生网民更为青睐的直播类网络平台、BILIBILI(B站)等视频播放与制作平台。
(二)坚持打造高素质网络红军,建立专兼结合的新媒体宣传精英队伍
高校宣传工作者要从观念上认识到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和工作实效的重要性。
1.提高新媒体宣传队伍的专业化、全员化。定期组织媒体宣传工作者辅导培训,在全校范围内适时开展新媒体功能研讨会,建立新媒体载体下的新型学生记者和通讯员队伍,以通过他们迅速、全面地了解在校学生的思想动向、热点倾向、潜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引导。同时高校应树立起“全员宣传”的理念,构建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网络,形成“全员重视宣传、全员参与宣传”的工作格局,强化全校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新闻宣传意识,为发挥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教育宣传中的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2.扩大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及时关注、团结凝聚在校内网和社会流行网络媒体上活跃的师生,加强沟通联系。在辅导员、学生党员骨干和学生干部中着力培育学生“意见领袖”和“学生网评家”,形成各自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的视角,运用学生的网言网语,把学校的声音迅速传递到学生中去。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并稳步扩大规模,活跃在校内校外的新媒体社交网络中,多发正声音,传递正能力,形成主流言论。
3.培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特别是知名教授,利用专业知识,结合工作岗位参与网络文章写作和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做好学生思想疏导和舆论引导。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学生媒体中心),主动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和兴趣,制作一批受学生欢迎的博客、定格动画、沙画、微电影、小视频等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三)坚持树立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提升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1.积极开展网络文明宣传与法制教育。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不断暴露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缺乏,凸显出目前高校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监管、引导不足。网络文化已然成为校园文化中不可小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增强学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制定相关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网上文明公约等,防止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坚持“倡导先进、允许平庸、抵制低俗、杜绝违法”,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原动力。网络校园文化的营建不但只是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转发、辟谣,更重要的是要有高校师生自己的思想声音。组织动员知名教授、机关干部和辅导员,围绕学生关心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运用网络语言在校内外网络阵地上发表思想教育、宣传评论和舆论引导文章。组织广大在校师生设计制作适合新媒体传播、体现校园特点的优秀文化作品。探索建立对优秀校园网络文化作品给予的奖励办法。
3.依托网络丰富科技创新文化。结合高校“挑战杯”“创青春”等学生科技竞赛,利用专题网站、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开展网上学生学术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发布原始创意、组建创新团队、获取导师资源、完成科技作品并分享过程收获。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科技传新作品或实习实践经历分享到校内外的网络平台。在线开展创业计划分享、创业团队组建和虚拟经营,推动学生原创应用的校内成果转化,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育,支持学生开展网络化创新创业。
思政工作新时代,网络教育定乾坤。新媒体全媒体自媒体使当代大学生进入了超时域、跨地域的网络化生存、网络化生活模式。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舆论争斗的主战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在新媒体传播下探索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路径,要以新技术平台网络为基础,以占领新阵地、增强吸引力、唱响主旋律为重点,以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全覆盖为关键,以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为核心,聚集正能量,以富有创造性、实效性、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助理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任玥.新媒体的社会责任[D].山西大学,2013.
[2]王粼.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J].广播电视信息,2010,(6):29-30.
[3]高霞.论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世纪桥,2010(15):96-97.
[4]周先进,邬丽.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