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毕业设计看高校“中间层”学生群体的教育与培养

2018-02-11 01:31陈飞达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间层高校学生群体

◆陈飞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本科毕设工作是检验大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这一教学活动在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做事态度、做事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本文认为,本科毕设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是毕业设计这一单独的教学活动的问题,而是大学四年教育工作弊端的集中体现。如果把本科教育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毕设工作更像是毕业生们踏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检验。显然,不能期待通过一次检验来实现对学生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的塑造与引导。毕业设计之殇,其实是大学教育之殇。

本文尝试从当前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思路出发,反思高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合理,提出重视对“中间层”学生群体兴趣特长以及创造性的鼓励与引导的观点,进而论述如何通过“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负责任的做事态度。

一、当今高校学生工作思路极大忽视“中间层”学生群体

高校里的“中间层”学生,指的是那些“成绩不是很优秀、活动不是很积极、个性不是很突出、表现不是很活跃,有着上进的渴望却缺乏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有着表现的欲望却缺乏实践的勇气,有着渴望被关注的愿望却总害怕过多目光”的一类学生群体。一直以来,由于高校学习资源有限,“抓两头,放中间”是高校学生工作奉行的主流思路。因此,这类学生群体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最易受到忽视,但他们恰恰却是目前大学生中的主要群体。由于自身的能力或者学习方法与拔尖学生有所差距,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很难获得所需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缺失又会进一步动摇他们坚持自己意见的自信,形成容易放弃,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的性格特点。一方面,需要学生走出自我世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专业实践、实习中更多地了解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高校教师及时引导,为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为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新想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支持。然而,实际情况往往知易行难,前者对“中间层”学生群体的自主性、持续性与耐挫性,提出了过高要求。因此,要真正提升大学毕业生素质,最可行的办法莫过于高校教师对这部分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关心。

二、名不副实的创新竞赛无法真正引导学生兴趣

从学校层面来看,大多数高校对“中间层”学生群体的兴趣引导措施其实并不算贫乏。各种院、校、省部甚至国家级科技竞赛、科创项目应有尽有,对学生的覆盖面不可谓不广。但平心而论,越来越多的这种竞赛与科创项目开始过多地追求创新与高大上,脱离了本科生,尤其是“中间层”学生群体的能力范围,其追求的所谓漂亮成果更多是用研究生多年成果进行的包装,打造出方便教授们宣传自己研究团队成果的创新之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从学生角度来说,随着这些竞赛、创新项目开展得越来越久,也出现了不少“混学分”的学生。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经常有本科生找自己说非常想要做科研,但其实只是需要一个老师挂名,以便成功申请一个创新项目立项。指导老师既不需要指导更不需要负责。显然,这类变了味的竞赛、创新项目绝对无法真正引起“中间层”学生群体对科研、专业以及生活的兴趣,更无法培养他们踏实做事、严谨治学的作风与态度。相反,只能助长高校学生的功利心与浮躁心态,进而打击对理想尚抱有一丝敬畏之心的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

三、从“学渣”奖学金看“中间层”学生群体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

但不用怀疑的是,即使是始终无法在专业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间层”学生群体,他们也有不甘于平庸,想要坚持做成一件自己喜欢事情的愿望。最近,就有这样一群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设立了一个“学渣”奖学金,这个奖学金专门针对绩点不高于3.5,在学校不受重视,但却愿意坚持自己梦想的学生设立,用于支持、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地去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按照他们的话说,就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校的注意,让他们也能够采取行动来支持不同层次的学生。显然,这是“中间层”学生群体自我实现强烈愿望的一次勇敢表达,如果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的这种诉求,并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相信通过大学四年的潜移默化,大部分本科毕业生都至少能具备积极主动、敢于坚持理想的人生态度,养成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做事作风。

四、通过“兴趣引导”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积极的做事态度

1.加强对老师专业和研究动态的宣传,让全体学生全面了解每位老师的研究方向,从而初步引起“中间层”学生群体的注意。目前,很多院系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都开设有专业概论课程,邀请教师就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研究目的与动态,使学生对自己专业产生初步的认识。此外,进一步创建学生与教师一对一、多对一以及一对多沟通的网上平台,完善平台上对教师研究方向的介绍,定期邀请教师宣讲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帮助学生更加方便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提升学生对感兴趣领域的了解。

2.积极引导“中间层”学生开展“弱功利化”的科研创新实践。所谓“弱功利化”,是指弱化科研创新实践产生高大上科研成果方面的属性,而更多强调以培养习惯、锻炼能力为目的的科研创新实践。不可否认,教师指导科研创新、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往往对其社会价值怀有一定期望,但在目前高校浮躁的大环境下,一定要警惕这种过高社会价值期望带来的科研创新“变味”。尤其是针对“中间层”学生群体,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一味追求科研创新项目的难度,也就是要注意科研目标可达性的控制。这样,合适的难度更能激发“中间层”学生对科研活动持续的兴趣,从而达到我们塑造学生踏实做事、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的最终目的。

3.完善多功能、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真正将社会实践、社会评价纳入评价体系。目前的学生评价体系更多起到选拔、甄别学生优劣的作用,而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激励“中间层”学生自我完善方面乏善可陈。因此,大多数“中间层”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备感忽视,甚至无法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作为应对,高校应真正利用好现有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联系外单位技能培训,严格要求学生在假期完成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并将社会实践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并提升责任心等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基本素质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从而让学生与实际接轨,做好自我定位,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五、结语

从本科毕设反映出的大学生做事心态浮躁、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问题的缩影。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要在贯穿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中加强对“中间层”学生的关注,完善对“中间层”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切实做好对这一学生群体的兴趣引导和价值观塑造。

参考文献:

[1]易险峰.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中间学生”的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 :79-81.

[2]赖舜男,王志军.本科生创新实践的兴趣引导与科研要素关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 :26-29.

[3]杨学海,杜春燕.学习兴趣培养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关系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106-107.

[4]何毅,潘玉驹.试论当前高校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114-117.

猜你喜欢
中间层高校学生群体
Zn-15Al-xLa中间层对镁/钢接触反应钎焊接头性能影响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如何利用合作教学激发“中间层”的活跃
浅谈通信综合营帐数据中间层设计原则与处理流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