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专题课建设的探讨

2018-02-11 01:02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实验室专业课程

(重庆邮电大学先进制造工程学院)

目前,高校教师主体肩负着教师和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由于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高校对科研成果的追求,教师往往更愿意只从事一门基础课教学,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科研上;同时,教师所承担的单一课程并不足以支撑起一项系统性科学研究,因此在课程的教授中也存在有力发不出的矛盾。虽然目前存在网络教育、网络视频、微课等多种资源可供有自学意愿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依然存在着各门课程缺少衔接、不成体系,知识点零散、重叠,浪费学习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效果不佳的问题。

随着教育形式的变化,教学改革与创新成为高校教学的必需,如何将科研与教学通过课堂有效的紧密衔接在一起,成为高校教学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施教主体的需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但同时也受到教纲的限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基础教学内容,在科研拓展方面通常只能将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和某个科研项目的一个细小问题进行衔接,无法将其对科研体系的宏观思考传授给学生,自然会产生有力无处发的感受。

同时,作为科研人员,教师需要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且从中挑选合适的人才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充实到教师所在的科研团队中。因此,将教师个人及其所在团队所从事的科研方向、研究内容系统性的展示给学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需求。

二、受教主体的需求

学生是高校课堂的受教主体。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教学体系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安排和考核指标,并根据课程设计需求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从而提升学生对学科的认知以及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安排其出发点是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往往并不能从宏观体系上了解所学课程的意义和目的,存在被动应付的心态,其根本原因还是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能够尽早的让学生接触到科学前沿的发展动向,清楚地了解到行业需求,从而培养个人的科研兴趣,带着问题学习,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科研专题课的作用

为了满足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教师对科研体系的传承以及科研梯队的建设需求,高校通常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将两者进行结合和协调。专题讲座的优点是主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考量和实际需要,进行内容的安排、方法的设定,最终将自身的学识以及科研诉求传授给学生,但其缺陷是这样的讲座随机性较大,需要一定的宣传力度才能广泛的召集到感兴趣的学生,并且学生在不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时候也未必清楚自己是否有听讲的需求,交臂失之。

因此,以院系或相关专业为单位,建立一门独立的科研专题选修课,组织各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师对其本人以及所在团体的研究方向、成果、人员配置、人才需求等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科研意义、社会价值,进而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确立兴趣点、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目标。

四、科研专题课的组织形式

1.由不同的教研室、实验室选派一到两名教师,针对所属专业方向进行专题讲授。授课教师在协商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避免泛泛空谈以及相互重叠。

2.每名教师在进行专题课讲授时,首先应涵盖实验室的发展历程、科研方向、科研人员及科研条件配置等,然后应结合研究方向的学术动态、实验室研究成果、发展方向,进行全方位介绍。

3.提出问题以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该环节增强学生的代入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

4.要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专题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之后,还应组织学生赴各教研室、实验室参观,和研究团队近距离接触、交流,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研的愿望。通过后续的课程学习和实验室培养,带动有兴趣的学生逐步走上科研之路。

五、结束语

上述分析说明,明确教师、学生的教、学诉求,通过建立科研专题课的方式将高校教学与科研直接高效的衔接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专业的理解,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梯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艳峰,邓玉璋.高校实践以科研推进教学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07) :144-145.

[2]余秀兰.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J].江苏高教,2008,(05) :60-63.

[3]赵景爱.科研成果走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尝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2) :109-110.

猜你喜欢
实验室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