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艺琳 赵 轲
(电子科技大学)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媒体以迅猛之势占据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高校科学博物馆作为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基地,如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用网络新媒体弘扬科学精神,对大众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现阶段高校科学博物馆关注的热点话题,这是高校科学博物馆发挥科学教育和思想政治双重教育的重要渠道。
1.科学精神的定义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寻求产生行动的手段,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科学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高校科学博物馆在对大众实施科学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科技展品和已有的科技成果为载体,在教育活动中体现科学家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这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实施手段。
2.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
培养大众科学和人文素养,实现科学的“人文化”。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而科学精神不止局限于对自然和真理的探索,更注重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界限的打破,文理交融发展,在以科技展品和科技发展成果为载体的教育活动中,由物的展示向人的教育转变,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
实现对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博物馆思想导向。高校科学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馆藏资源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活动中形成一种思想导向,即激励大众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看待世界,关注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将培养科学精神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
1.高校科学博物馆具备自身优势
高校科学博物馆以丰富多样的科技展品为载体,对科学技术发展追根溯源、展望未来,且具备丰富的学术和科研资源,为馆内展陈和科学教育活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拥有集科研人员、教授、学生为一体研究和教育团队,具备承担社会教育的软硬件条件。
随着博物馆基本职能的转变,高校科学博物馆的教育主动性逐步提高,“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公民的生活和思想中。
2.采用传统模式,限制教育功能发挥
口述讲解和直接灌输,资源整合不高。目前,诸多高校科学博物馆仅仅提供口述式讲解,只能达到机械式的灌输效果,难以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共鸣。同时,闭门造车的运行模式也是高校科学博物馆的一处短板,资源整合度略低,对“校-馆”合作、“社-馆”合作的应用不充分,对馆际之间共享资源的重组、调整和优化配置重视不够,造成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窘境”。
教育手段缺乏科技辅助,无法入脑入心。在实际布展和教育过程中,高校科学博物馆往往忽视了科技手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影响。将科技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实则使科学精神入脑入心,也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微信,作为典型的网络新媒体,毫无疑问可作为高校科学博物馆弘扬科学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如何将微信公众号科学植入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提供为大众提供海量信息弘扬科学精神,已成为高校科学博物馆教育团队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高校科学博物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这一网络新媒体的过程中,利用信息的互动性和可靠性,定期推送博物馆系列文章、活动展示,利用微信所特有的关注和订阅功能,获得接受持续学习和教育的“粉丝”,通过这样稳定连续的订阅和关注关系,引领和吸纳更多的受众主动获取信息,利用微信提供碎片化时间阅读的特性,为其提供碎片化教育,将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成引导思政政治教育舆论平台,引导科学精神的传播与弘扬,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 年6 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2016 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无直播不传播”成为常态。
网络直播平台以其双向互动和流通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互动沟通、猎奇、彰显个性等心理需求。观众通过手机APP获取即时直播信息,打破空间限制,在线与讲解员互动,真正满足观众听过虚拟现实无缝切入三维时空的愿望,实时地参与到相关主题教育活动。而对于高校科学博物馆来说,开展诸如“博物馆奇妙夜”这样的直播互动,讲解员作为主播,在引导和解说过程中实时与屏幕前的观众开展互动,让观众和主播之间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信息交流和思想沟通,且这样的沟通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交流、实时沟通、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这有助于博物馆教育队伍实时获得动态且直接的观众反馈信息,在这种不拘泥于形式沟通中增强高校科学博物馆教育者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真正有效且科学的意义上弘扬了科学精神,培育具备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公民。
中国第一座综合型电子类博物馆——电子科技博物馆在虚拟现实应用方面,开发出“全程增强现实博物馆”系统,从“让展品活起来、让体验动起来、让文创炫起来”的理念出发,将AR (Augmented Reality)技术贯穿于宣传预热、展示体验和文创开发等环节,利用AR技术通过呈现藏品曾经的运行画面,完成虚拟信息与真实藏品的叠加,赋予藏品鲜活的生命。
在日常的参观教育活动过程中,参观者通过手机/pad(APP/微信公众号)、AR眼镜、AR头盔和AR触摸屏为自己定制AR个性化服务,从而为整个参观过程带来更真实的全新体验与感受。观众在潜移默化地体验中感受电子科学技术的魅力与趣味,思考科学家和实践者的创新和务实精神,感受他们对真理和科学的不断追求,从而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是高校科学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点,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发展成果,用科技的创新和成果引导大众关注科技发展,培育新一代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保障国家和社会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不断涌现的重要基石,这也是今后高校科学博物馆的教育方向。
[1]甄朔南.博物馆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中国博物馆,1999,(4) :10.
[2]刘健智.从科学的本质看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54.
[3]杨伟,徐丽华.试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科学教育功能的发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4) :95.
[4]赵轲.发挥高校科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电子科技博物馆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8)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