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丹
随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体感受的体验,个性化阅读已然在课程标准中得到进一步的鼓励与落实。但由于学生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文本解读方式等差异,当前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往往被曲解,因而经常会出现误读甚至曲解。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误读,通过文本分析与误读的结合,不仅要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真正落实,而且还要以此来促使学生在高中语文中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高中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学要通过误读与文本分析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认为,阅读是学生、编者、作者、文本等要素的多重对话,但笔者认为阅读更是学生通过自我感受进行文本体验的独特精神活动。因此,误读与文本分析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个性化阅读是是自我理解并进行深入观察文本的文学思考,是对人文性进行自我消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个性化阅读是语文人文性得到体现的最典型表现。
以《荷塘月色》为例,在作品引用了《采莲赋》与《西洲曲》的细节往往被语文教师忽视,但笔者认为这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一赋一诗在课文中理解起来颇有难度,学生如通过误读与文本分析进行全文梳理,全文的人文性就会对渗透到梳理过程中;另一方面是这一赋一诗的探究对学生未来文本阅读有一定的方式。有学生注意到引用中都出现了“莲”,并结合莲花的文化寓意来开展误读与文本分析,对全文的理解就突破了政治性而看到了一个文人教授内心处于乱世的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理解。
萨特认为,在文学阅读中误读是不可能避免的。换言之,文学阅读中的误读是客观存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不可能回避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而言,合理的误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要力求让学生完全按教师的理解来进行文本分析,而是要在文本分析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误读,并利用合理的误读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这就需要从两个层面来把握误读:第一是误读的合理性应当由语文教师来加以厘清,而不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误读,既要看到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向,又要看到文本分析下误读的合理性。误读往往是由质疑产生的,而质疑又是从文本的矛盾性或阅读印象的不完整性而出现的。教师只要在学生质疑过程中把握住方向与范围,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误读。如《锦瑟》的主题历来难解,学生在文本分析中就可能会从悼念亡妻或感伤怀才不遇等主题来进行。但也有学生对此发出疑问,诗人要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其所呈现的神奇与空灵,恰恰反映出诗人对青春流逝的感怀,对往昔不可追忆的伤感,是一首怀念青春、感叹光阴的诗篇。笔者认为这种融合了多重主题寓意的误读,是对难解之诗的创新性或创造性解读,因此鼓励学生通过这种合理的误读来更好地探索诗中韵味。第二是如何将误读与文本分析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一方面通过文本分析使误读存在着合理的范围内,促进学生大胆的创造性活动,从而控制了误读发生的条件与范畴;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文本分析来验证误读,在验证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推动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文本分析与误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将两者统一到语文教学中,才能推动学生开展有效的创造性阅读。
误读与文本分析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由于误读的存在,文本分析的介入就自然而来,那么学生通过文本分析与误读疑惑结合起来,就得很好地解决对课文的理解。
如《雷雨》中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他的儿子,但依然展现出那种冷酷无情的面目。如果没有误读与文本分析,对周朴园心理扭曲的过程加以推理,那么正常人是无法体会到这种父子仇视中周朴园的内心痛苦。而当我们以病态周朴园的视角去分析,那么显然看到的就不是一个资本家周朴园,而是一个病人周朴园,这时周朴园所呈现的是专制、自私、冷酷、虚伪的一面。这就是为什么当妻疯子亡(逃)后,周朴园却还在照顾疯了周蘩漪与鲁侍萍?只有通过误读与文本分析全面理解了课文,才能发现这才是周朴园至少是青年周朴园的本来面目。否则,以现在周朴园的性格,他完全可以卷款一走了之,换个身份继续去过自己的逍遥生活,何至于寄身寺庙赎罪照顾两个疯女人?由此可见,通过误读与文本分析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值得重视的方向,是误读与“正读”相契合对课文或文本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善用误读与文本分析,把误读理论、文本分析理论等文学理论尽可能发挥其优点,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以实现语文教学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