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典故在古代诗词教学中的用途

2018-02-11 00:40龙圣武
中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用典廉颇小山

龙圣武

“用典”是一种重要的“诗法”。它使诗词内涵丰富,意蕴含蓄,表达精炼。“用典”类别多样,技巧丰富。古诗词用典的手法精彩纷呈,通过探幽发微,复活古诗词的艺术生命,能让学生深入领悟作品的魅力。

用典教学不应是单纯地解释源流和含义,典故在教学中可派上多种用途,巧妙设计,典故会有助于使诗词教学趣味横生。

一、典故用于教学导入

古代诗词教学的导入方式很多,对一些用典突出的作品,通过品味典故来切入诗词的鉴赏,不失为一种巧妙的策略。

要进入秦观《鹊桥仙》的教学,就可先从“牛郎织女”这一民间传说入手,让学生了解这一典故,激发他们的鉴赏兴趣。该典故最早见于《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后经流传改编,演变成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就表达了牛郎与织女相望而难聚的深情与凄苦;此后出现了大量的“咏七夕”之作。绝大多数“咏七夕”的作品都以“咏叹相爱而离居之苦”为主题,而《鹊桥仙》却能脱窠臼,“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数语,大开新境,让人耳目一新。

二、典故用于释疑解难

诗词鉴赏难免遇到疑难,单从字面推敲,若增强破解典故的意识,多把一些语料拟想为典故,有针对性地追根探源,常能凭借知其所以然而畅释作品。

教温庭筠的《菩萨蛮》,学生常会就“小山重叠金明灭”和“懒起画蛾眉”质疑:(一)“小山”真是一种眉型吗?(二)“蛾眉”是不是一种眉型?

面对追问,教师不能简单斥以“别钻牛角尖”了事,当深入典籍,解典作答:

1.此词中“小山”多释为一种眉型,也释为屏风图画。注释② :“唐代女子好画‘小山眉’,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匀,如山峰重叠之状。”《唐宋词九十首》注“小山:指画的眼眉像远处的山。”《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①“小山:妇女眉妆的一种。”《婉约词》译“小山重叠金明灭:旭日的光辉映照着画屏,屏风上小山重重叠叠,金光闪烁。”

2.温庭筠《菩萨蛮》中“蛾眉”不是一种眉型。教材注释④“蛾眉”:飞蛾触须般细又弯的眉毛。多指美人之眉。《唐宋词九十首》注“蛾眉”:“蚕蛾的触角像眉毛,因此管眼眉叫蛾眉。”多注相类。可见,“蛾眉”在此是女子之眉的泛称。《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句中,“蛾眉”与温词同义,比喻女子如蚕蛾触须般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在《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句中,“蛾眉”指女子容貌之美;在高爽《咏镜》“初上凤皇墀,此镜照蛾眉”句中,“蛾眉”为美女的代称;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句中,“蛾眉”专指绝代佳人杨玉环;张祜《集灵台·其二》“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句中,“蛾眉”指唐代流行的“蛾眉妆”。

三、典故用于情感渲染

诗主情志,欣赏诗词需借“情”生“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有经验的教师,总设法依托作品相关的材料来“煽情”,典故就是一种好材料。

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抗金复土之志,抒才不为用之悲。这种情怀要使学生感知,需借对典故的品味。词先用孙权、刘裕之典从正面赞颂英雄业绩,再用刘义隆之典从反面批判草草致败之时事;最后以廉颇之典抒激烈壮怀与深沉感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述:“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此典故颇具深意:(一)辛词以此表达自己虽老,犹有忧国效命的赤胆忠心;(二)正如廉颇为仇奸所毁,自己亦身处昏庸盲动之朝,宰相韩侂胄为私利草率北伐,自己的深慎谋略不被采纳,还被罢去镇江知府之职,恢复宏图破灭;(三)廉颇老居它国,尚有君王遣使来问,自己在任,积极谋划复兴大业,反被排斥,壮志难酬之悲更深一层。该典故,寥寥数语,尽道忠情苦意,深触人心。

四、典故用于教学拓展

诗词欣赏忌讳单一,一首诗词的教学常需联系其它诗词方能完整表述一个认知。将不同的诗词搭接起来,使之相互佐证和补充,常可借助“典故”这一纽带,典故时常能为诗词的拓展教学搭建桥梁。

杜甫《登高》借重阳登高悲秋抒人生晚景感伤,极写老病流寓之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之所以历来为人称道,除写景造境之功外,还在其成功用典,将典故所蕴深意携来诗中,充扩诗境。“落木”句巧妙化用了《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诗句写女神“目眇眇”骋望夫君而不至,但闻秋风袅袅、波荡有声,唯见千山落木、四极萧然,不禁思绵绵而愁悠悠。如此失意落魄之情态,注入《登高》之中,使孤苦之感达于极致。

五、典故用于教学小结

古代诗词通常篇幅短小,教学总结更需精心设计,有时可借典故来归结作品要旨,总结教学。

姜夔慢《扬州慢》,状写扬州经金兵两度洗劫后荒凉衰败的景象,感慨今昔,表达对山河残破、民不聊生的沉痛哀思。这一情感,通过今昔对比,并化用杜牧诗句为典故,突出了“胡马窥江”前后的反差,虚实映衬,深婉表达。如此分析,虽充分明了,但似嫌归纳性不强,主旨表述不够简洁。

持疑细察,小序中“黍离之悲”一语颇具概括性。若言“《扬州慢》写‘黍离之悲’”,则可谓“一语中的”。 归纳简明,便于记忆,是典故的概括力所致。“黍离”句化用了《诗经·黍离》之典,《诗序》:“《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诗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重章复唱,极写满目凄凉的残败景象,抒昔盛今衰的痛惜感伤。弄清典故内涵,明了“黍离之悲”就是“对家国昔盛今衰的感伤”,简明地把“黍离之悲”作为《扬州慢》主旨的总结。这样,该词的教学就有了一个完善的结尾。

猜你喜欢
用典廉颇小山
小山小水
《寻找獾小山》围炉点评
寻找獾小山
李小山:艺术害苦了多少人?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