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芸
(西南大学商贸学院,重庆 402460)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13亿多的人口,其中农业人数多达9亿以上。因此,我国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促使我国财政收入逐年提高。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我国区域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1]。虽然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还是没有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农村市场发展滞后、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产销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导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三农”各主体的积极性,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其中财政金融在此过程中成了重要的力量[2]。
我国针对农业发展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但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相对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入到城市和工业,以及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财政资金的投入缺乏制度化。我国财政资金对于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的缺点,导致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农村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地方财政收入较少,难以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区域农村间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权责不清,导致我国区域农村经济难以协调发展。
我国金融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机构缺乏,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业信贷制度不完善,国有银行针对农业贷款的门槛高,农村金融机构较为单一,农业金融服务产品不完善等。其中,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是导致农村金融资金短缺的主要缘由,这主要是因为农业部门相较于城市部门对资金的吸引力弱,资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更倾向于流入投资回报高、交通便利的城市部门。此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战略调整,减少了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投资,因而减少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并且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农村发展银行也在不断减少政策性支农业务的比重,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只有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信用社3家金融机构。
各地政府应改变自身观念,充分认识到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都应具有较高的公共服务性质和职能,不能因为地方财政困难,而减少对区域农村经济的财政支持。因此,地方财政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应规范化、制度化。此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区域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保证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提高,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结构,支持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农村科教文卫发展,加快基础人才建设。最后,财政支农资金应设立建设新农村的专项资金,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打通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3]。
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注入资金,引导农村资金从城市回流农村。例如,财政支农资金可以由农业补贴转变为金融部门的政策贴息和贷款风险准备金,不断鼓励金融部门服务农村经济。另外,人民银行和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协调监督作用,直接监督协调各级政府的银行机构,制定一系列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设分支机构,降低对农业的贷款门槛,促进农业信贷的投入;实行地区差别监管,依据各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有条件的允许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区域内的资金调剂,以提高资金流动率,减小地区资金压力。
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的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资金服务,减少农村的资金缺口,不断提高我国区域农村经济的资金流动速度,增强农村经济自身造血的能力。首先,鼓励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制,整合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地方金融、合作金融及民间金融的力量,引导这些金融力量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此外,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创新出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多元化农村经济对各类资金的需求,如社区银行、小额信贷公司,从而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创新[4]。
长时间以来,我国的财政金融政策倾向于城市和工业,导致我国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较少,而且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使得农村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我国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强政府的财政公共服务意识,不断扩大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减轻农民的负担,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1]王瑶.区域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分析[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9):66.
[2]徐学军,陈雪君.农村经济增长的财政支持与金融引导的PSTR模型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5(17):128-131.
[3]雷光,雷蕾.大庆市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7(8):18.
[4]李立.生态脆弱区农村生态式扶贫模式与财政金融政策支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