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2018-02-11 00:09:22陈红霞
乡村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微管寄生虫病虫体

陈红霞

(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新乡 453000)

在抗寄生虫药物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药物效应多种多样是不同药物分子与机体不同靶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化学合成及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使得抗寄生虫药物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因其化学结构、作用等不同,故其作用机理也不同。

1 酶作用机理

因为动物寄生虫病会对肉、奶及蛋等产量产生影响,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甚至会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应用抗寄生虫药物的过程中,因为其内部含有抑制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酶,导致虫体出现功能障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抗寄生虫的目的。例如,左旋咪唑为广谱驱肠虫药物,是抑制虫体内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药物,能制约虫体内肌肉的氧代谢,从根本上达到驱虫的效果。另外,有机磷类药物能用于驱虫,主要是因为其内部含有抑制虫体内胆碱酯酶活性的物质,并且使酶可以丧失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实现乙酰胆碱数量不断增多,直到寄生虫出现肌肉痉挛最后麻痹死亡。需要注意的是,若是此类药物结合后呈现出不可逆性,则抗寄生虫的能力较强,但若是不能发挥不可逆性,则驱虫效果会相对减弱。

此外,硝硫氰酯类药物也能有效抑制虫体琥珀酸脱氢酶的形成,进而抑制寄生虫体内的三羧酸循环,达到杀死寄生虫的目的。氨基甲酸酯类药物与乙酰胆碱酯酶也是应用效果良好的抗寄生虫药物,主要是能使得寄生虫体内相应细胞失活,造成其神经突触部位出现乙酰胆碱的大量累积,从而使寄生虫异常兴奋,全身痉挛、麻痹直至死亡[1]。

2 影响物质代谢及离子转运的作用机理

一些抗寄生虫药物是借助干扰虫体内蛋白质代谢、能量代谢、核酸代谢等方式达到驱虫及杀虫的目的。

2.1 干扰蛋白质代谢

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物能有效在微管蛋白聚合前与微管蛋白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微管蛋白组装,破坏微管蛋白组装聚合,引起虫体代谢障碍,最终对虫体发育产生影响,导致寄生虫死亡[2]。值得一提的是,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物对线虫微管蛋白的亲和力较好,对宿主自身的毒性较低。但有证据证明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物影响酶的分泌,阻碍寄生虫体内ATP的形成,使虫体失去能量而死亡。

2.2 干扰能量代谢

目前,硝碘酚腈受到了广泛关注,其是一种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解偶联剂,能有效使得寄生虫体内线粒体产生ATP的反应解偶联,降低ATP的浓度,导致寄生虫体内细胞分裂所需能量不足,最终导致虫体死亡。

丙硫咪唑是一种能够抑制寄生虫吸收葡萄糖的药物,导致糖原耗尽,阻碍ATP的产生,使得寄生虫不能生存和发育[3]。

2.3 干扰核酸代谢

一些抗寄生虫药物主要是借助干扰寄生虫体内核酸代谢的方式有效发挥其药性,如三氮咪就是较为突出的药品,其能选择性阻断寄生虫基体内的DNA合成或者是复制,并与虫体产生不可逆结合,从而使得寄生虫的动机体消失,无法继续分裂繁殖。另外,锥灭定可以抑制锥虫DNA和RNA聚合酶,阻碍核酸的形成。

2.4 干扰其他物质代谢

磺胺类药物的药物特性和基本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较为相似,可与其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能有效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阻断叶酸合成途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球虫的正常发育。

3 结语

动物寄生虫病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人类和动物健康等,而药物防治是防控动物寄生虫病的主要措施,但是,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在应用动物抗寄生虫药物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各类药物的作用机理,结合其实际的作用机理选择相应的药品,以提升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防止耐药性的发生。

猜你喜欢
微管寄生虫病虫体
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对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发育的影响
简单和可控的NiO/ZnO孔微管的制备及对痕量H2S气体的增强传感
胡萝卜微管蚜
——水芹主要害虫识别与为害症状
长江蔬菜(2022年13期)2022-07-29 01:21:32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犬丝虫性眼炎的防治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49
鸭体内三种寄生虫病及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27
绝热圆腔内4根冷热微管阵列振动强化传热实验
化工进展(2015年6期)2015-11-13 00:29:04
寄生虫病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