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礼+燕江陵
刘阿姨曾是一位出色的高级会计师,虽已退休,干练的气质却丝毫不减,孝顺的孩子专门给她请了保姆。每天徜徉在各大公园的她,令街坊羡慕不已。年复一年,大家时有发现刘阿姨爱忘事,认为老人岁数大了,未引起重视。直到一天,刘阿姨指着镜子问“你是谁?”孩子们才发现不对劲儿,送到医院,才知道刘阿姨患了老年痴呆症。这下小区里可炸了锅,好端端一人,怎么就痴呆了?每个人老了都会痴呆吗?
5种老年人的类型
人的老化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通常我们将老化分为正常老化和病理性老化。根据国际或国内标准,大于65周岁或大于60周岁被认定为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会出现花眼、听力减退、味觉衰退、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脏病等躯体和生理上的变化,也会出现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要面对疾病或离退休,丧偶再婚,经济困窘,家庭不和睦等常见社会生活改变,对不同类型的人会作出不同反应:成熟型的老年人能正视现实,态度积极。逍遥型的老年人期待并安于他人的援助,满足现状,自得其乐;防御型的老年人会通过不停歇的全负荷忙碌来摆脱不安;愤慨型老年人则不服老,把自己的挫折和失败归因于他人,责难他人;自责型的老人将不幸都归责于自己,责备自己,悲观失望,对别人漠不关心,不乏自杀求“解脱”者。后两种类型的老年人不仅自己痛苦,也会给家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虽然老化是渐进性和不可逆的生理过程,但正常老化是指那些到了晚年还很少出现生理障碍的变化,而病理性老化是指较早出现比一般老年人的生理障碍多的那些变化。
6种老年人的心理
小心谨慎。老年人常嫌年轻人做事毛躁,不够踏实认真。重视准确、忽视速度,不会轻易冒险。喜欢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
固执。进入老年期后,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开始衰退。情绪低沉、缓慢和淡漠。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再改变。不了解老年人身心和个性特点的人会感觉到他们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
唠叨。生理衰老导致老年人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不能直接参与,或无法像年轻时从容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只好通过想法和情绪的表达,以求心理平衡。自尊心的强烈作用,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会坚决维护。这时,为了排除寂寞,他们也会借助重复唠叨的语言为生活增添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以前取得的成绩,为了得到心灵慰藉,解脱现时的空虚无奈。
怀旧。生活节奏骤然放慢,老年人心态进入安祥、宁静的状态。不再憧憬未来,开始对走过的路回味和评价,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他们不断地回忆和谈论曾经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儿时的玩伴、家乡的饭菜、老家的枣树等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怀旧情绪。也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对不断变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感到无法适应,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返老还童”。有的老年人内心和言行举止表现得如不谙世事的小孩,脾气性格幼稚,时常表现得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语言和行为。如在亲戚、朋友面前不拘小节,蛮不讲理,情绪激动,得理不饶人,对事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好奇,主动要求别人照顾和关怀,总是要求家人陪在身边,挑剔饮食等。
依赖情绪。他们并不希望成为子女的负担,渴望在家庭中角色和地位不受过大的挑战,最起码应受到别人的重视。无论在经济上、情感,生活上都是独立的自我。老年人在独立与依赖性之间徘徊,不自觉地倾向于依赖性。往往出现经济、生理、社交上的依赖。
3种老年心理障碍
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老年期心理障碍之一,患者会表现出持续显著的紧张不安,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兴奋和过分警觉,过分担心,心烦意乱,忧心忡忡,搓手顿足,来回走动,手抖,心跳加快,出汗,头昏,气促,窒息感,易惊吓,脑子一片空白,易惊醒等。
抑郁障碍:张女士62岁,退休后便成了医院的“常客”。这两年她感到头晕、头痛、疲乏无力,胃胀、胃痛更让她吃不下东西,人也消瘦了很多。她担心得了重病,到医院反复检查,胃药也吃了很多,就是没有解决问题。最后,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到精神科。医生发现她除躯体不适外,还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问题,被诊断为抑郁症。经抗抑郁治疗后,躯体症状改善,心情也豁然开朗。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老胃病”居然是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患者有时候以全身疼痛,周身不适,胃肠功能紊乱,心慌气短为主要表现。
老年痴呆症:是由大脑病变引起的综合征,特征为记忆、理解、推理、判断、计算和抽象思维多种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其核心症状是记忆障碍,尤其是眼前发生的事记忆障碍明显,经常忘记东西放哪里。严重时不知道当前时间、地点等,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焦虑、抑郁、幻觉、妄想、人格改变、睡眠障碍。病情逐渐加重,不可逆。病因很多,年龄增加是重要因素。
当然,并不是出现记忆下降就意味老年痴呆,老年人有健忘症状而缺乏痴呆的临床症状不能诊断为老年癡呆,如年龄大于50岁,日常生活中逐渐出现了记忆减退,但经提示能回忆起来,虽然有记忆减退的心理测查依据,但是总的智力功能无损,没有痴呆的证据,没有任何可引起认知障碍的疾病、药物、酒精滥用,通常是老年良性健忘。
心理障碍可早期发现
如果老年人的各种生理或心理变化突然出现或明显加重,影响生活和人际关系,行为、思维明显离奇古怪,不能自控,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明显痛苦,建议尽快去医院就诊筛查,包括有针对性的精神心理测量,如生活能力评估量表、精神状态评估量表、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痴呆状态评定量表等。诚然,测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结果解释需慎重。endprint
通过检查大概能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障碍、疾病的性质以及严重程度。
7点助成功老龄化
成功老龄化是从“老有所为”到“老有所用”再到“老有所成”的必然结果,要达到老年人健康长寿、欢度晚年,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减轻和推迟生理、心理等不良改变:
1.心理调适,提前准备
正确面对老龄阶段,接受老年期变化。适应躯体、生理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有计划地准备退休后的生活。适应身心改变与衰老的事实,放松心情,享受幸福,生活舒适,有趣但不奢侈。
2.发挥余热,退而不休
积极寻找机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生活充实,增进身体健康。
3.学习新知,培养兴趣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促进大脑使用,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衰退;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
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兴趣带来的乐趣。也可有意识地培养一些爱好,丰富充实生活。写字作画、种花养鸟、打球、下棋、垂钓等都能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4.扩大社交,结识新友
应保持与旧友关系,积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开拓新的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處理好夫妻、亲子、邻里、朋友关系。家庭成员间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享受天伦之乐。
5.起居规律,保健有法
退休后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戒除不良嗜好,采取适合的休息、运动和娱乐形式,过养生的生活方式。
6.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老年人应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患严重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症的老人,如有必要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接受心理治疗。
7.社会关注,家庭关心
家人要了解老年人心理特点,给予其所需的支持、协助、关怀、鼓励与希望。尊重老人的隐私,如性、财产、遗嘱等。对不同个性的老人应区别对待:对中规中矩的老人,不争论,不强迫,多说明,多解释,给予更多自主选择权力;对自爱且求人关心的老人,多关心,多照顾,多夸奖,满足其自爱的心理需求;对善疑不信任的老人,要坦诚,要尊重,维护其尊严,多提供信息,避免引起误会,猜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