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衝擊營商環境及旅遊業形象

2018-02-10 19:00
澳门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遊客環境旅遊

澳門作為國際性旅遊城市,每逢大時大節或者強制性假期,全澳不少零售、服務及餐飲業以“三工”問題為由選擇休業,造成居民及遊客購物、飲食大受影響的局面,這是否影響澳門的營商環境及旅遊業形象?

李汝榮表示逢年過節期間,6、7年前,可能只有3成左右的店舖營業,上一年營業的店舖有所增加逐漸有5、6成。多個店舖休息必然會對澳門旅遊形象造成衝擊。店舖選擇休息不營業跟“三工”有一定關係。“三工”主要是因為澳門勞動關係法即勞工法規定。澳門勞工法跟臨近地區有點差別,例如臺灣的勞工法針對不同的行業制定不同的法例,針對服務行業有一套專用的勞工法規,而澳門勞工法則涵蓋了各個行業。據悉政府現時著手修改有關條文,但最終版本只能拭目以待。

至於現時強制性假期“三工”制度,部分店舖選擇休息,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認為就算開門營業也無法收支平衡。第二,人力資源緊張。大型企業就算有部分員工請假依然能運營,然而某些中小企業但凡幾個員工請假就難以運作,例如一些小餐館水吧一個人、收銀一個人,但凡其中一個請假就無法運作。第三,如果只有少部分店舖開業,那客人蜂擁而至,也會使僱員工作負擔重,考慮這種情況店舖也會選擇休息。第四、供應商休息,小店舖無法備大量存貨。因此,節假日店舖休息可能跟“三工”有一定關係,但不一定都是因為“三工”制度。

許龍通指出,強制性假期已經成為澳門的福利政策之一,這對居民來說無疑是好的,但是對於中小企來說負擔很重,因為人資緊張以及經營環境,中小企的競爭力比不上大企業。因此中小企在強制性假期選擇休息不開門做生意也是可以理解。營業的商舖可能會加收10%到20%的附加費,過年可能大家會理解,但平常大家就比較難以接受,因為很少會考慮中小企經營成本。尤其是澳門作為一個國際性旅遊城市,上一年接待遊客量超過3000萬,當遊客在強制性假日來到澳門用餐完畢卻被告知加收附加費,對澳門的印象肯定大打折扣。另外,假日的時候如果店舖都休息,整個澳門冷冷清清,沒有節日氣氛。這種處理方法對居民、遊客都會造成不便利。

王世民分析指,“三工”的法例有其歷史淵源,法律的葡文版本是補償兩倍,而中文譯本則是“額外補償兩倍”。因此大部分的華人都會根據中譯本去理解,因此社會上出現了關於“兩倍工資”“三倍工資”的不同理解。最新的勞工法修改就確定為是“三工”。其實澳門在70年代到90年代,製造業是澳門經濟的主導行業。製造業遇到加班趕貨的情況較多,假日加班更是常事,因此勞動法的條文中很多是適用於製造業。但是回歸後,澳門經濟發展快速,而法律的基礎則是以製造業的思路。現在主要以服務業為主,但強制性假日“三工”很多企業很難承受。遊客主要選擇節假日到澳門旅遊,兩者之間可能就有矛盾造成尷尬局面。如果我們要堅持以旅遊服務業作為發展方向,則需要考慮盡量提供優質服務給旅客。澳門自身定位是發展世界悠閒旅遊中心,因此法律也應該適時調整。

關家平透露,“三工”問題對零售業、餐飲業以及澳門的營商環境造成很大衝擊。舉例而言,強制性假期選擇營業,中小企業除了支付“三工”成本增加,另外選擇增加附加費遊客可能會選擇到大型餐廳消費,但節假日期間澳門店舖過半關門節日氣氛冷冷清清,陷入兩難局面。商舖關門也讓部分放假的居民無好去處,因為家傭也需要放假。澳門邁向世界旅遊城市同時是美食之都,多數遊客前來澳門都是希望休閒娛樂以及品嘗美食,如果大部分中小企場所都關門,這跟政府的宗旨背道而馳。

“三工”牽涉到澳門旅遊業以及旅遊結構問題,如果澳門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旅遊城市,遊客深入城市各區,生意多了,可能影響不大。既然澳門發展目標是國際旅遊城市,那麼需要提供旅客優質的旅遊體驗。旅客抵達澳門,發現店舖關門,市面冷冷清清,這既不是友好的旅遊氣氛,也不是待客之道。保障勞工是必需的,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是很明顯的。要成為國際旅遊城市,就要保證365天尤其是節假日都以優質服務待客。澳門臨近的旅遊城市如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是沒有所謂“三工”,節假日正常營業,澳門如何在周邊城市中脫穎而出?

猜你喜欢
遊客環境旅遊
为什么耳朵进水后听不到声音?
良好的环境’”等十五则
2017年全球旅遊投资将超839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