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斌
(南充市高坪区老君镇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南充 637100)
水稻稻瘟病是影响水稻健康生长的四大病害之一,通常发生在水稻发育期,对水稻的各个部位均可造成危害。水稻稻瘟可发生于我国各个区域,而且不受季节的限制,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病。
稻瘟病又被称作稻热病,民间通常称其为烂颈瘟、卡颈黄。该病害是我国四川省水稻最常见的病害,一旦稻瘟病大面积流行,水稻产量通常会减少10%~30%,严重的会减产50%甚至是颗粒无收。
根据病菌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其中,在水稻3叶期之前发病的统称为苗瘟,苗瘟的特征是没有明显的病斑,稻苗的芽与芽鞘会出现水浸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变为黄褐色直至枯死。水稻3叶期之后在叶子上发病,统称为叶瘟。感染叶瘟后,水稻叶片上会产生灰绿色、褐色的各种形状的病斑,在阴雨天气下发病部位会有灰绿色霉层[1]。穗颈瘟普遍发生在水稻的穗颈、穗轴、枝梗与果实上,发病部位起初出现淡褐色病斑,边缘会出现水浸状退绿现象,病变后期会变成黑褐色,病变早期会出现白穗现象,发病晚期会使谷粒干瘪。另外,还会有少见的节稻瘟、叶枕瘟等。
2.1.1 增强对水稻栽培的重视度。首先,在进行水稻栽培时,栽培人员需要遵循早育苗、早插苗的基本原则。其次,要注意栽培水稻的水深,尽量避免采用深水淹灌的方式,对稻田的进出水口需要进行垫高与增宽处理,并要加强对渠道的清理。栽培水稻的稻田要尽可能保持在浅水层,以有效降低稻田的湿度。再次,要对稻田进行有效的通风、采光处理,稻田的通风与采光直接关系到水稻是否早熟和贪青,对水稻的抗病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要有效清理稻田的杂草。最后,要依据稻田、稻苗的品种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通常,对于贫瘠的稻田、抗病品种的水稻与长势较弱的稻苗要多施肥,反之要少施肥。另外,通过分期追肥(前期多施肥,后期少施肥)来有效提高施肥效果,提升稻苗的抗病力。而且施肥时多施用磷钾肥[2]。
2.1.2 有效控制水稻稻瘟病的感染源头。水稻感染稻瘟病的主要病菌来源是病瘪粒、带病种子及带病稻壳等。想要对水稻稻瘟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就需要对带有稻瘟病病菌的水稻及其附属物进行有效的清理。一方面,要注意鉴别避免种植抗稻瘟病较弱的水稻品种;另一方面,播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有效处理,如使用泥水或者20%的盐水对种子进行筛选,避免播种带有稻瘟病病菌的种子。
2.1.3 加强预报预测。在进行水稻种植时,要细致观察天气情况,关注水稻的生长势头,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稻瘟病的防治。首先,依据实践经验,如果在水稻分蘖盛期出现叶片宽大披垂、稻叶颜色过绿以及稻株长势激烈的情况,很有可能感染了叶瘟。其次,在水稻分蘖后期,水温逐步升高至20℃左右时,需要特别关注容易感染稻瘟病的稻田,需要仔细观察树阴及粪底地的水稻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染病稻株,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否则将致使整片稻田都染上稻瘟病。然后,农户要及时收听天气预报,一旦将要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雨后7~10 d有可能会发生叶瘟,需要在雨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后,在水稻孕穗期,如果稻株出现贪青、叶子宽大发软、抽穗缓慢现象,或者出现气温持续上涨以及连续的阴雨天气,就要预防穗颈瘟,需要密切关注稻田,积极应对稻瘟病的发生[3]。
2.1.4 合理选择抗病稻种。播种时,要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种子,以有效防止水稻感染稻瘟病。抗病品种需要结合当地环境进行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不同气候要选择不同的抗病品种,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一般抗病性会随着抗病品种的生长而逐渐减弱,最终将会完全丧失抗病效果。所以,抗病品种的抗病性是有时限的,通常为3~5 a。因此,某个地区一直使用同种抗病水稻,一旦到了其“保质期”,抗病水稻就会变成病害易发品种,造成严重损失,因此需要适时更换抗病品种,有效发挥其抗病性。
对稻田的药剂防治工作通常在7月中旬展开,在进行药剂防治作业时,需要重点关注生长较为茂盛的稻田,一旦发现患病稻株,就需要立刻进行药剂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药剂防治时,不要选择在水稻开花期喷洒农药,而且喷洒农药的时间最好为06:00之前或者15:00之后。而且在稻株分蘖期遇到降雨时,需要种植户对容易发病的稻田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稻株感染病菌,就需要使用药剂进行治理。用药后10 d左右,病情若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需要再次使用药剂进行处理。如果稻株叶瘟病病情并不是十分严重,发病时间较晚,可以同时防治穗颈瘟。穗颈瘟的高发期通常是在孕穗晚期及刚开始抽穗的时候,一旦发病,不论病情是否严重都要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并且在齐穗期需要再次使用药剂进行防治,以有效控制病情的蔓延。在防治药剂选择方面,笔者推荐使用30%瘟灵乳油或者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兑水后喷洒防治,用量尽量控制在900~1 100 g/hm2。
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其中稻瘟病的发病率是最高的。所以,种植户要对水稻稻瘟病进行综合治理,提高自己的预防意识,增强自身的防治手段,以有效减少稻瘟病的发生,有效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提升水稻品质,提高水稻产量,从而有效保障水稻种植的经济收益不受稻瘟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