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凤
(浙江省海亮初级中学)
1.学生通常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科学知识。在学生看来,科学知识是难懂的,其实,科学具有完整的体系,知识结构层层紧扣,相互联系。教师应当就科学具有的内在联系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整理知识点。例如,在“植物的主要类群”教学时,教师单单告诉学生们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它们的分类怎么分,特征是什么。学生们可以通过书面上的文字记忆下来,但记忆远远不够深刻。教师停留在表面教学,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准备相应的大豆种子、玉米种子、双子叶植物的根茎叶,单子叶植物的根茎叶和其他植物,将植物样本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们进行仔细观察,该植物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世界,提出自然界的植物种类繁多,根据植物的繁衍的方式,可以将植物分成两种。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同学一起分析探讨最终得出结论,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植物分类方法的印象。
2.教师要明白科学的目的带领学生们探究事物的发展。教师应该利用好学校备好的教学设施,多采取实验方式的课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展现科学的趣味性,体现科学探究的价值性。比如,学生可能把线路弄反了,搞不清楚方向,或者是不懂线路怎么接。有些学生线路接得十分正确,电池也没错,小灯泡却迟迟不亮。可能出现一只小灯泡亮起,另外一只小灯泡不亮。学生们操作中遇到问题会主动向老师提问,这时候老师可以反问学生,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然后适当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根源,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学生经过不断思考,动手操作实验,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启发学生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小灯泡亮起。教师再根据实验结果讲解科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体验,得出电的概念。这样,学生从好奇电现象的产生,观看教师操作,然后自己根据理解实际操作一遍,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及时想方法,向老师同学虚心请教,互相探讨,不断试方法,经历了科学现象到实际体会再到理论知识,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养成了学生乐于科学实验,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
3.很多定律是科学家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发现的,通过不断发问,做实验,不断思考,最终研究出来丰硕的科学成果。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们的探究心理,细心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奇异现象,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作风。
1.学生看到科学实验成果的同时,更应当了解科学家背后的故事。科学世界里通常有三种人,一种是毕生都只为人类贡献,同时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一种是带有功利性,想通过科学为自己带来财富和地位;另一种人耗尽一生把时间都用在追求真理上。像教师在讲到“物质的构成”这一单元,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个元素被发现,被命名,以及为什么按照这样子的顺序排列的背后的故事。更加珍惜和体会到科学研究者的辛苦及努力。科学精神的培养比科学知识更加重要。教师恰当的再现科学历史,讲一讲科学历史出现的著名人物。例如,“力”这节课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当时的历史背景,重现历史,感受科学家对于科学真理的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求真精神。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在当时科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科学家以执着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完成对科学真理的追寻。
2.科学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知识,给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以及一些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生活中有不少经典的诗句,这些诗句有的就隐藏深刻的科学道理,或者表现出自然现象。例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老师可以就这句话引出“生态系统”这一单元,在食物链中,螳螂和黄雀分别处于什么位置,螳螂和黄雀的生物形态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否属于同一类群,学生可以根据这句话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形式。例如,“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从中我们可以研究出那些自然现象,“静影沉璧”其实说的是光反射后形成的虚像。在“光”的教学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光的反射等等是具有对称性的,蕴含美学知识。从对自然界的美丽的彩虹赞美,好奇如何形成,教师展示光实验,到发现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小水珠折射光,学生在光实验中也体验到美学。
总地来说,光是拥有专业知识和超强的科学试验能力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学生保持善良正直的心,不应成为科学狂魔,要用科学为人类为自然界谋福。教师要发掘科学中的道德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拥有正确的科学观。
参考文献:
[1]伍小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认识科学本质——以“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为例[J].教学月刊,2017,(03) :6-9.
[2]陈建姣.初中科学课堂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J].中学物理,2016,(12)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