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琳 广州实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它整合了人类各种建筑活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绿色建筑不仅包括了对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如空气、水、土地、气候、水体植被等的关注,还包括了对社会经济效应如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的关注。因此说绿色建筑是一个开放、全面、复杂和多层次的建筑系统。
根据GB/T50738-2006国际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概念说明,指出绿色建筑是指人类在使用或建设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时刻注意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实现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且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主要包括四方面内涵:1.强调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即在时间上全面审视人类的建筑行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2.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是指要求人们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3.强调健康、适用和高效。提出适用、适度消费,努力实现绿色建筑技术升级,提高绿色建筑的技术含量。4.实现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实现人、自然与建筑的协调统一。
(1)节地:为最大化的利用土地,重视土地的集约化,要求建筑用地进行适度开发,注意建筑密度,坚持创造宜居环境的原则来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同时要求将建筑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能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利用园林绿化等建筑外部环境减少热岛效应,减少由于室外照明和建筑外立面等引起的光污染,采用雨水回收,维持土壤等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节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可以通过采用高效保温材料门窗,达到密封保温隔热性能,通过采用遮阳措施和计量系统。采用能源转换回收技术,不断优化用能系统,针对不同再生能源,实现能源梯阶利用。
(3)节水:提高用水效率,根据当地水资源情况研究制定节水规划方案。例如将绿化用水和生活用水按水质要求分别分批提供、梯阶处理回收;适当采用节水器具、节水系统和设备。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于水深透量。
(4)节材:可以考虑通过选用低材耗、高性能、耐久性好的各类新型建筑材料;及选用可循环和可再生的新型建材,达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使用的目的。
(5)室内环境:通过设计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及时发挥庭院、中庭、天井的采光作用,利用节能、高效的灯具、光源和电器附件等方式达到光利用最大化。在热环境方面,优化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使室内的热舒适度能得到有效调控。在室内空气品质方面,结合建筑设计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合理设置风口位置,有效组织气流,维护用户的健康和舒适。
(1)太阳能技术:包括太阳能供暖和太阳能光电技术。太阳能供暖是指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通过集热设备再通过热岛循环系统将热量导入至换热中心,然后将热水导入地板采暖系统,通过电子控制仪器控制室内水温。太阳能光电系统是指独立运行的一样能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蓄电池和逆变器组成。
(2)地源热泵技术:是指利用地下水温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能量转换为热能,为大家提供热量,在夏天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和制冷的效果。
建筑施工是全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实现绿色施工,我们应不断优化总体方案,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其提供各种基础条件;在施工环节,还需对施工策划、材料招采、现场管理、工程验收等环节进行把控,实现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
(1)施工管理最终是为建筑施工提供总体方案和环保节能措施,为施工的顺利实现提供人员和制度规范作为保证。
(2)环境保护:应采取有力措施对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废水、噪声和建筑垃圾、地下资源等方面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因施工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3)材料的利用与节约:尽量保证质量与施工进度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进行材料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优化施工方案,减少用材量。
(4)水资源利用与节约:充分利用非传统用水,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等提高用水效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出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适用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就目前已公示的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成本统计来看,一星级平均增量成本约100元/㎡;二星级平均增量成本约为200元/㎡;三星级平均增量成本约400元/㎡。
目前,我国处于城、乡建设高峰期,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与其一脉相承的绿色发展必然会成为中国建筑行业的必选之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框架下,绿色建筑的发展与推广是当务之急。推广中国的绿色建筑,促进建筑行业的永续发展,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互相协调,最终达到生态环境、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对实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