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素描起源于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兴盛,中国的素描教育是在20世纪初由日本美术教育者盐见竟教师首先带入中国的,最初用于师范学堂的教学工作。自1912年起中国人在自己创立的美术专科学校中设置素描课程,开启了中国人自己的素描教育历程,在随后的近20年中先后有约五万名中国人出国学习了相关课程,其中的大部学成归国成为了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模仿国外教学的方式由于其自身的不完善性不能适应中国素描教育的需要,中国的留学艺术家门开始尝试将素描与中国美术的现实相结合,其中徐悲鸿提出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在众多艺术家的共同影响下中国素描成为写实主义教学中的基础课程。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素描已经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交融,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逐步发展成了系统、专业具有自身理论的艺术形式,在教学风格上也形成了“南柔北刚”的地域特色。其中南派将中国画的构图技法应用在素描教学中,强调个性;而北派在造型方面强调严谨性,注重基本功的锻炼,两者共同组成了中国的现代素描体系。
1.素描是色彩的先决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以实用美术的教育为主,素描作为其中的基础课程之一与色彩共同组成专业课的基石,两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而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强调色彩作为感官存在需要经由表现精神的素描带入才能完成协调统一的作品。由此可见,素描是一切绘画功底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对素描教育基于充分的重视。
2.素描对形体的感知力的促进作用
具有造型语言、生动概括是一副优秀素描作品所必备的特质,这需要舍弃无谓的细节而专注于整体的真实感,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绘画作品的真实情感,也就是对我们常说的形体感知力的体现。在教育实践中,素描的造型问题始终是美术教育的重点,学生在写生对象的观察与感受中逐步积累经验,同时也促进了自我表现方式与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对个人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生源质量与教学方式的矛盾
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高职院校在优秀生源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生源的美术素养有限,这是素描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素描作为绘画的基础,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培养美术基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面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盲目的教学与统一的课程进度会使学生间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降低教学效果。面对生源美术功底不足的情况,在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往往将专业课程与素描课程按照对等的比例设置,在这种短期内间断性的素描课程教学中学生很难具备应有的基础,其结果是在基础素养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开展专业课程导致专业能力的不足,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师资力量与教学特色的矛盾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时间普遍不长,相当一部分院校是由原有的中等教育学校通过合并、扩充等方式升为高等教育院校的,这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与需求不服的现实。尤其是在美术领域,师资力量的专业程度与院校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特色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素描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应当根据专业特色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在特点不明、目标不清的情况下素描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会受到较大的削弱。即便是在专业美术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中自身的专业特色也需要在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中逐步积累、完善。高职院校在表现手法的教学中依然采取传统模式,将全因素作为教学重点进行长期的作业练习,学生在被动的习作中呈现出封闭性的思维形态。
盲目借鉴办学时间较长的专业美术院校教学课程与方式,在自身尚不具备足够硬件及软件支持的情况下开设过多的专业课程而忽视素描教学的作用,使教学方向被分散,最终无法形成突出的专业能力,造成了丧失特色的恶性循环。
3.就业压力与缺乏创造力的矛盾
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合适的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目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数据指标。根据近年来的数据统计显示,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70%左右在毕业后进入民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就业,这意味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应当具备适应社会生产的技能。但是,在素描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仅是以知识灌输的教学观念忽视学生的个性与感受,形成了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作品的趋同性非常严重,这与当前社会强调创造与差异的理念背道而驰。
1.科学灵活的教学模式
素描教学是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构图、质感、空间感、单色调光色等基础训练的主要承担者,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异与薄弱决定了素描教学不可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而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个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同时,可以将素描教学的工具进一步扩大化,水彩、墨汁、毛笔甚至剃须刀片都可作为工具去使用,辅助以多媒介、不同载体的方式加以研究,形成灵活多变但又不失科学性的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在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上,不应以学院主义作为标准将既定的模式设定为评判的唯一准则,同时降低客观标准在写实性训练的比重,应当强调典型感受力的作用突出学生自身视觉感受与精神感知对素描作品的影响。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通过对这种思维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学习期间的观察与造型能力。在教学的中后期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培养自身的艺术个性,在素描技巧的个性化之外更应当将自身所想与自己的心灵融入到素描表现对象的过程中去。最后要加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感受能力,带领学生赏析与临摹不同类别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3.加强外部的合作交流
针对高等职业学校自身师资力量有限的现实情况,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加强与同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及时学习借鉴同行业的优秀经验,为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方向及思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合作办学之外也可以通过人才交流的方式使教师能在知名院校参与培训学习,回到本校后将先进的理念与教育方式分享。在此基础上应当与社会企业相合作,了解毕业生就业市场情况与就业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有针对性的开展素描课程。定期邀约专业对口的社会企业工作人员对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提出指教意见,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其参与授课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为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素描是绘画课程的入门课也是美术专业的必修课,在培养绘画功底、提升美术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美术人才重要的第一步。只有通过灵活的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逐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教育的初衷。
[1]原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研究[J].艺术教育,2017,(21) :171.
[2]朱成梁.浅谈高职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发展方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6,(35) :184.
[3]毕剑锋.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1,(02) :24.
[4]王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