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所收方言词语辨误数则

2018-02-10 22:30,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大词典词典

,

(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49)

方言词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汉语大词典》中也收录了数千条方言词语,我们利用《汉语大词典》2.0电子版进行了粗略地统计,在三十多万条词语中,明确标注为“方言”的有3556条。在翻检中,发现《汉语大词典》对于方言词的收录和解释存在着一些可商榷之处,如词语误收、释义不妥等等。其中个别被认为是方言词语的,如“碗脱”“鱼兜”,同时也属于民俗词语,这已经在我们前期发表的文章中做了辨析〔1〕。由于方言词语方面的材料尚多,不揣冒昧,再略加分类,举例讨论数则。

一、“词籍”可疑的方言词语

词典所收应该是形式固定、意义固定的词,而不应该是一些松散的语言结构,更不应该是语言中不存在的成分或者是临时创造出的结构。推敲《汉语大词典》所收的个别方言词,有的明显不是形式固定的词,而是松散的短语结构,如“捶”,有的明显是根据误字而立的词目,如“坯场”。这些都属于非词,词典不该收入,建议删去。如:

【黄手】方言。犹言强迫性的手段。川剧《拉郎配》第五场:“张宣秀才,你不答应啥,我就要下‘黄手’啰”。原注:“下黄手——不讲情面,武力强迫之意。”(12-971)

按:“黄手”不当立目。就笔者所见,“下黄手”主要使用在四川方言地区,在该方言中是作为完整的短语出现的。

“下黄手”犹言“下毒手,采用狠毒的手段害人,强迫人就范”。当然,由于是方言,各人理解稍有不同,如罗清和《方脑壳传奇》第六十七回:“我看原因很简单,说明他们三个是联在一起的,认为你老兄碍手碍脚,说不定哪天就要对你下黄手,你还不以为然。”作者自注:“下黄手:下毒手。”〔3〕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七章:“当然,说起来要怪孙哥。可是设身处地想一想,孙哥要这样下黄手,也有他的道理,那就是冯大爷说过的水火不相容。”作者自注:“下黄手,是四川哥老会的一种黑话。意思是口是心非,行不顾言;也有乘人不备,一边好说,一边就干了起来的意思。”〔4〕杨月蓉《重庆方言俚俗语研究》解释“下黄手”分为两个义项:①下毒手;②不讲情面,武力强迫〔5〕。都是以“下黄手”为完整形式列目的,有特殊意义的短语是应该收入词典的,但应三字连用,不宜拆开。

【坯场】方言。出乱子。周立波《山乡巨变续篇》八:“我只一天一夜不在家,就坯场了,真是,你跟我去看看,看还有救药没有?”(2-1072)

按:“坯场”不辞,“坯”是“塌”字之误,正确词形是“塌场”,多见于湖南方言中。

查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山乡巨变》,原文即为“塌场”。“塌场”是湖南方言,如湖南省《工农兵文艺》编辑组所编短篇小说集《山鹰展翅》所收小说《拖拉机往哪里开》:“乐有咧,我多久要同你讲的,你听他的话,早晚要塌场的!就说这部拖拉机,穿着红袜子不下田,去逛马路……”〔6〕即其例。《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塌场”:“出毛病;误事。湘语。……这班车赶不上,就会塌场。”同时引《山乡巨变》这句例证〔7〕。《汉语大词典》之所以出错,是误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的《山乡巨变》所致,此版“塌场”被误印成了“坏场”,又被摘引抄录成了“坯”字。《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收录了“塌场”一词,有“演员该上场而未上场”和“误事”两个义项〔8〕,“误事”义应该是从演员误场义引申而来。

另外,小说名标注也不确,按照词典编纂体例要标为“《山乡巨变》下”,而不是“《山乡巨变》续编”。《汉语大词典》普及本将此词删除了,估计是看出其中有错字。建议将“坯场”改为“塌场”,收入“塌”字条下,可参考《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解释。

【休息字】方言。保证停止某种不良活动的书面材料。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小质问。遇有破坏农会的言论行动而罪状较轻的,则邀集多人涌入其家,提出比较不甚严重的质问。结果,多要写个‘休息字’,写明从此终止破坏农会名誉的言论行动了事。”(1-1173)

按:“休息字”的方言属性很可疑。

因为除了毛泽东著作此处的使用外,再找不到其他的使用处。笔者咨询了多位湖南本地人(包括湖南湘潭籍人士),均没有听说过这个用法。估计是毛泽东的临时创造,根据“平安字(报告平安的书信)”之类的词语仿造出来的,按照词典的性质,临时仿造的用例不宜收入,此结构可删。

二、释义可商的方言词语

对于方言词语的解释,如果征引方言点的用例过少,可供参考的语境太窄,可能会影响到词义的理解。如下面的“鞭杆溜子”“柁子”“扎称”等所引皆是孤证,不利于正确解释词义。

【鞭杆溜子】方言。雨天屋檐下接水槽中倾泻而下的水流。峻青《老水牛爷爷》:“大雨就像鞭杆溜子似的哗哗地直往下泼。”(12-204)

按:释义不妥。“鞭杆溜子”在山东等北方方言中常见,是指下得又急又猛的雨,雨点连成线,像鞭杆一般,和接水槽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鞭杆流子”:“大雨。胶辽官话。山东莱阳。1935年《莱阳县志》:‘大雨曰鞭杆流子。’”〔7〕在其他北方方言中也作“鞭杆子雨”。北京刘绍棠小说《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天上下小刀子,俞文芊头顶铁锅也得回家。七月天的鞭杆子雨,只不过是鞭打快牛,他那辆永久牌装甲自行车,风雨中更像一道闪电。”〔9〕东北刘德润小说《嫩江流》:“江雷想到已过午夜,就让老爷爷和小朋友们休息,他一个人出来放哨。江边上下起了鞭杆子雨,江雷把手放在耳根后,仄耳细听。”〔10〕《汉语方言大词典》收“鞭杆子雨:官话。急骤凶猛的阵雨。1982年第4期《新华文摘》:‘鞭杆子雨又劈头盖脸抽打起来。’”〔7〕

【豁2】5.方言。指草和庄稼混长在一起,把土地糟蹋了。《秧歌剧选·动员起来》:“庄稼锄不好,草比谷还高,颗子碎,穗穗小,地豁了,收成少,一满出力不讨好。”(10-1322)

按:释语繁杂不清晰。“豁”在这里是对陕北方言的一个记音字,即“荒”字。

《延安文艺丛书》第七卷《秧歌剧卷》所收《动员起来》,脚注:“豁——谷与草混长在一起,荒了。”〔11〕《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此例,就解释为“荒芜”。《汉语大字典》“豁”字条也没有“草和庄稼混长在一起,把土地糟蹋了”的意思。

【柁子】1.方言。指臀部。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山西宁武、朔平、大同之间谓臀曰柁子。”2.方言。喻指要害之处。李劼人《大波》第四部第一章:“﹝何嫂﹞说:都怪你个鬼女子不好,惯在太太跟前冲我的柁子,把我气得浑浊浊地。”(4-939)

按:义项二释义不妥。“冲我的柁子”,其实就是四川方言中的“冲驼子”“充壳(詑)子”,有闲聊、说大话骗人等意思,此处是说人坏话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已收录了“冲驼子”:方言。谓以虚语欺人。(3-1088)“虚语欺人”和《大波》中的意思不太一致。但方言语词在具体的使用中常有些微变化,《四川方言词语考释》就分析了“充壳子”的意义变化,摘录如下:“《说文·言部》:‘谓欺曰詑。’《玉篇·言部》:‘兖州人谓欺曰詑。’……《新繁县志·方言》:‘今谓以言谗人,使闻者信而不疑曰冲詑子。’”〔12〕说人坏话、以言谗人也是“冲驼子”。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中也认为:“今四川人仍将‘说人坏话’称为‘冲詑子’,将‘聊天、说大话、以虚语欺人’称为‘冲壳(詑)子’,称‘谎话’为‘壳(詑)子’,称爱说谎话的人为‘壳(詑)子客’。”同时引李劼人《大波》例,以及《暴风雨前》例:“不要冲壳子了,你看那边那个女人怎样?”〔13〕这说明《大波》中的“柁子”可以理解成坏话,“冲柁子”是说坏话,不是什么要害之处。《大波》作者自注:“冲柁子,是四川人惯用的一句成语,意思是专门道人的短处,亦即文言说的‘进谗’”。〔14〕

【扎称】方言。合适。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十四:“詹继鸣说出来的话,总是经过再三的斟酌,很有分寸,十分扎称,连固执的陈先晋老倌也都信服他的话。”(6-308)

按:词语释义错误。“扎称”不是合适,而是指感觉物体体积不大却比较重,即物体称起来分量大(多就同体积的物品而言)的“压秤”。

徐慧在《<山乡巨变>中益阳方言的词汇特点》中认为:“本来是指某一件东西数量不多,却很压秤。这里用来比喻说的话虽不多,但很有分量。”〔15〕《汉语方言大词典》也误释为“稳妥”。这明显是受词语用字“称”的影响所误,此“称”实为“秤”。《长沙方言研究》收有“扎秤”,解释为“压秤、物体比重大。”〔16〕另外,西南官话中也用此词。

除了上面明确标注为方言的词语外,《汉语大词典》中还有大量没有标注的方言词语。虽然词典标注了三千多条词语为“方言”,但是从全书的情况来看,方言属性标注严重缺失,在释语中标注为“方言”的词语数量少且比较随意,大量的明显属于方言的词语未被标注。如同是出自山东方言背景的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中的词语,“起为头(起初)”、“翻调(反正)”等就标为“方言”,而同类性质的“火崩崩(急切貌)”、“攮嗓(填喉咙)”、“是百的(无论如何)”、“生帐子货(陌生人)”、“盐鳖户(蝙蝠)”等,就未标。再如其他方言词,“力巴(指笨手笨脚的人;外行)”、“巴巴(粪便)”被标为“方言”,但是换了个字形的“劣把(外行)”、“把把”却未标。粗略估计,词典中可以标注为“方言”的词语,不会少于一万条。

由于方言属性标注不明确,也就影响到对词义的准确解释。如:

【吃力】3.谓经得起压力。老舍《骆驼祥子》四:“没想到自己的腿能会这样的不吃力,走到小店门口他一软就坐在了地上。”(3-128)

按:释义不确。此处的“吃力”是“用力;使劲”的意思。该词最好结合作品背景和方言背景进行解释。

《骆驼祥子》小说中写到祥子病后出门,刚能挣扎着立起来,他想出去看看,没想到腿不能用力,瘫坐在地上。“吃力”的这种用法在北方方言中常见,《汉语方言大词典》:“用力,使劲。冀鲁官话。河北丘县。1934年《丘县志》:‘吃力,谓下力也’。……中原官话。河南原阳。冯金堂《黄水传》:‘可是越吃力麦秆越往下掉的多。’”同一条目下还有“晋语。河南汲县。不吃力谁也爬不上去。”〔7〕

【刺刺挠挠】杂碎貌。韦君宜《一个炼钢厂的历史》:“指挥部的窗台上、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团铁,黑的,紫的,灰的,光滑滑像玻璃的,刺刺挠挠像豆渣的,条儿、块儿、片儿夹在一起像糖杂拌的,好像开了展览会。”(2-652)

按:“刺刺挠挠”是个很常见的方言词,来源于“刺挠”,在北京、东北官话以及江淮官话中都有使用,但词典未加标注,解释成“杂碎貌”不妥当。“刺挠”,也写作“刺闹”,指刺或者其他杂物刺激皮肤,使得皮肤发痒难受的感觉。重叠式的“刺刺挠挠”也是刺痒的感觉,《汉语方言大词典》收了“刺闹”和“刺刺挠挠”,“刺刺挠挠”解释为“身上刺痒难受”〔7〕。引申指物体上有细刺或者毛茬,摸上去不光滑发痒的感觉也叫作“刺挠”或者“刺刺挠挠”,词典所引的书证就是指物体上不光滑,前面说“光滑滑像玻璃的”,后面说“刺刺挠挠像豆渣的”,也能说明此处不是说物体杂碎,是不光滑的意思。如汤吉夫《老涩外传》:“老涩缩起脖子把大衣领竖起来,摸摸一把抓不透的头发以及刺刺挠挠的胡子,他蹩进了H城里一家理发馆。”〔17〕即其例。

此词可以分别解释为:1.皮肤(受到刺激)发痒。2.指物体不光滑。

【饭把子】锅铲把子。崔八娃《一把酒壶》:“三年呀,吃人家的饭把子,给人家当挨打的架子。”(12-500)

按:释义可商。“饭把子”在西北方言中是指剩饭。

《一把酒壶》的作者崔八娃出生于陕西安康,一生都在西北生活。陕西话中“饭把子”就指剩饭。小说里写到主人公在干活前要吃的:“我心想:好吧。把脸上汗一擦,装的满高兴,喊了她声:‘婶,把剩饭给我点吃。回头挑满缸。’”另外,其他方言区也有把吃喝后剩下的东西叫作“嘴把子”的,如笔者了解的河南禹州、罗山等地有:“嘴把子:吃剩的东西。”写宁夏生活的小说《白雨》:“七女子紧喊慢喊,我还是一口喝干了她喝剩的水。她说你这个人,怎么喝人家的嘴把子!……因为我向来不动别人的水杯,更别说喝别人喝剩的残水了。”〔18〕

【闹天光】谓天未破晓即起床工作。艾芜《青棡坡》七:“老是半夜起来闹天光,这个急猴子又啥事啊?”(12-720)

按:释义不准确。这也是一个没有标注的方言词。“闹天光”是指(从晚上)一直折腾(闹)到天亮,“天光”就是天有光了,天亮了。不单单指天不亮就起来工作。

此词不仅四川话中有,很多方言区都用此词。湖南湘潭地区戏曲工作室编《剧作》第1集《心之歌》:“新姑爷听端详,打个山歌你答腔,对上山歌人走散,对错一句闹天光。”①这是对歌闹到天亮。湖北咸宁民谣:“柳家柳好吃,等不到腊月二十八,辜家嗅到香,半夜闹天光。”这是从晚上吃喝到天亮。又作“闹到天光”。梁羽生小说《侠骨丹心》第四十九回:“金世遗给他们主持了简单而又庄重的订婚的仪式,当晚重开筵席,群雄闹酒,一直闹到天光。”〔19〕1930年印行的唐枢《蜀籁》就收有“半路上接姑娘、半夜起来闹天光、半空中伸出手来”等俗语〔20〕,说明此俗语有一定的历史了。

【塌台】2.犹言拆台。王克俭《Z王府最新纪事》:“是我塌台还是你塌台?”(2-1173)

按:义项二明显是方言用法。例证中的“塌台”不是“拆台”义,在吴方言中是“丢脸,出丑”的意思。

《汉语方言大词典》收了此词,上海、苏州、绍兴等地用“塌台”表示“丢脸”,引鲁迅《花边文学·小品文的生机》:“去年是‘幽默’大走鸿运的时候,……不料今年就大塌其台,这不对,那又不对,一切罪恶,全归幽默,甚至于比之文场的丑角。”〔7〕褚福金《橙云》:“沙老师啊,真是叫我难为情啊!哪能会出格庄塌台的事。”〔21〕“塌台”是丢脸,“大塌其台”犹言很丢脸。

《汉语大词典》所引用的例句出自《Z王府最新纪事》,是个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上海文学》1981年第3期上,作者介绍中标注为“浙江省文化工作干部”,所写应是属于吴方言地区的苏州某纪念馆(忠王府)的故事,小说中描写纪念馆中工作人员误将太平天国的“天京”改成了“天津”,原文写道:“石老夫子一听,心中的火气再也抑制不住:‘你,不塌我们Z王府的台么!’说着,他把头一顿,近视眼镜也滑下一大截。”但石老夫子所批评的同事不认错,为自己辩解道:“‘是我塌台还是你塌台?谁不知道我们中国只有天津没有天京?’他还用指头向茶杯里蘸了蘸水,在桌子上写了个很大的‘津’字。”〔21〕作为一个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竟然不知道太平天国的“天京”。所以“塌我们Z王府的台”就是丢我们的脸,而不是拆台。《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收录了温州方言中的“塌台”〔8〕,也是“丢脸”的意思,温州话中还可以说成“塌脸”“塌神气”,温州话也属于吴方言,说明《汉语大词典》解释不妥。

以上词语,编者要是多从方言的角度揣摩词义,庶几可以避免一些误解。

除了释义的错误,个别方言词语的注音也有推敲的必要。

【磅2子儿】方言。旧时通用的一种铜质辅币。俗称铜板。老舍《龙须沟》第一幕:“你一出去一天,回来磅子儿没有,临完了,把钱都喝了猫儿尿!”(7-1092)

按:“磅”字,音当为“bàng”。

《汉语大词典》“磅”分为三个读音,分别注音为“pāng”“páng”“bàng”,“磅2”下标数字2,说明词典认为此字读“páng”。但是北京话中,不当读为“páng”。此词在北京方言著作中又写作“嘣子儿”“蹦子儿”“镚子儿”“镑子儿”,北京口语中读为“bàng”。例如《汉语大词典》所收的“镑2子儿:方言。铜钱。老舍《龙须沟》第一幕:‘你一出去一天,回来镑子儿没有。’”(11-1373)“镑”也分为两个读音,分别注音为“pāng”“bàng”,此处就是读作“bàng子儿”。

当然,词典上引《龙须沟》中同一句例证,“磅”“镑”字却不同,是个疏忽。

另外“谓说大话吓唬人”的“吹镑懵诈”一词。引《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大家)又见他那阵吹镑懵诈来的过冲,像是有点儿来头,不敢合他较正。”(3-241)此中“镑”的注音也不妥,按照词典的体例要读作“pāng”,但是《北京话词语》中读作“bàng”〔22〕。所以该词条应标作“吹镑2懵诈”,加个数字2才符合实际读音。

以上所谈,不敢自是。希望小文能为正在修订中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提供一些参考。

注释:

①见湘潭地区戏工室1983年内部发行《剧作》(第一集)88页。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大词典词典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