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玉珍
从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践行和“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十九大把“美丽中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起点上,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层面开始思考并部署“建设什么样的生态中国,怎样建设生态中国”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段论述指出了“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四层含义:
(一)人类与自然和谐之美——美丽中国的基本特征。生态文明主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深化与发展,也是对人类社会最新文明形态的正确反映。马克思始终强调人类活动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战胜自然”、“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到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十九大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二)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后的科学发展之美——美丽中国的基础条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协调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将其写入新修改的党章。这就是说建设美丽中国不是单纯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爱护生态,而是要求我们应当把这些作为基本要素贯穿于发展始终,特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问题,是我们直接面临的现实矛盾,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们直面现实矛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作出的科学论断。有人认为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发展要宁慢勿快,否则得不偿失;也有人说,为了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难免的、必须的。这两种观点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了,都是不全面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原则。
(三)人民生产生活的和谐幸福之美——美丽中国的落脚点和归宿。党全部事业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就是要让全国人民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建党一百年的时候,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26讲话中对人民向往的幸福生活进行了描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把人民向往的和谐幸福之美具化为“八个更加”,并将人民向往的和谐幸福之美升华到执政党执政兴国的奋斗目标的高度。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协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美——美丽中国的理念指引。理念是规律性认识的凝练与升华。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美丽中国”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追求,是我们在不远的将来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但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必然要使绿色理念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中正确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更会带来价值观的重塑。[4]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发展理念和路径的根本转变,需要跳出“种草种树”“末端治理”的思维局限,从更深层面确立绿色发展观,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5]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中国”思想的提出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基本问题的内容,对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实际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从以发展生产力为重点的传统发展观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的绿色发展,意味着我们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向更科学更进步的发展观转变,意味着我们将绿色发展作为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意味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契合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需要思考生态伦理如何去树立、生态文化如何去营造、生态环境如何去建设、生态行为如何去调控、生态科技进步如何去推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构建包括理论逻辑、理论基石、理论的服务对象、理论的主体、理论的研究方法在内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来指导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我们要让这个体系越来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树立理论自信,推动中国理论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这一表述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所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与重要承载,中国梦包含着美丽中国这个向度,13亿中国人追逐自己中国梦的过程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建设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更高追求,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民生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包含“美丽”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三)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青山即为美丽,蓝天即是幸福,美丽环境,美丽中国,是百姓所盼。现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生态环境则属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之一,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根本上还是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为新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必须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来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等问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四)实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现代化目标的对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十六大报告将“生态良好”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七大报告对生态文明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并首次把“美丽中国”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目标,以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了“美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开启了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更趋完美。
(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新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十九大报告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让世界各国人民共赢共享。将生态安全摆在构建命运共同体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担当。要秉持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倡导绿色发展,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上,站在对全人类生存环境高度负责的制高点上,习近平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看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十九大报告用单独的一章阐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笔者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正确了,政策举措才能正确。绿色发展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先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习近平同志要求全党,必须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首先要从转变发展观的高度上认识其绿色发展理念的革命性意义。美丽中国建设最核心的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空间,所以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上实现全面刷新和深刻变革,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绿色思维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在身体力行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习近平同志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2015年开始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框架。尽管十八大以来,加强了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法律制度、责任追究、奖惩制度、生态补偿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在如何实现区域之间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正义与公平、效率与价值之间的对接等方面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但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比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等。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等,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和要求。
(三)全面补齐生态文明短板。由于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大,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尤其是生态系统问题不是立竿见影就有成效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必须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
(四)全民共建并参与国际合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融入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但目前生态文明理念还不够强。比如,传统的依赖于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式发展惯性,想一时改变还有难度;企业和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环境治理尤其是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如何提升以及如何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生活方式,这些方面都亟待解决。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加强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积极推行能效、环境标识制度,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力;加强生态文明的学校、社区教育,做好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建立系统新闻发布和快速反应协调机制,对社会环保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正确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丽家园。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及时有力行动,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习近平同志强调: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及时有力行动。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力量,有效克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4]乔法容.以绿色价值观引领绿色发展[EB/OL].http://econ.cssn.cn/jjx/jjx _gd/201709/t20170915_3641910.shtml
[5]张勇.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领[J].求是,2015,(24).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