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责任观的三重维度

2018-02-10 20:52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个体道德责任

高 超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习近平在一系列的青年座谈、讲话和回信中,反复强调青年的担当、使命和责任。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实现自我要求以及约束的精神力量。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求青年承担起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社会责任,并生成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要求青年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的统一,就是从道德层面上对青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价值引领,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责任观的三重维度。

一、明大德:青年应勇于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所谓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和期盼,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3]青年在伟大梦想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生力军的重要作用。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担当体现着青年个体与国家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年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而社会的发展也有赖于每个青年个体,两者之间需要建立联结。黑格尔提出,不与他人共在的存在,不是一个现实的人。也就是说,人是一种共在的存在,为他者而存在是自身存在的确证。而担当就是在这种“为他人而存在”的关系中产生的,它体现着个人与他人以及他人联合体(即国家、社会)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担当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承担各种责任。其中,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被称作历史使命。历史使命是具体的,青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不同。正如习近平所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4]广大青年应始终明确青年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应自觉树立起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意识,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依靠青年,又能够成就青年。一方面,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为青年提供了人生起飞的基点。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任何个体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时代的依托。时代是青年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梦则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精神依靠和思想指引。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历了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中,增长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受益人口规模最大的过程”。[5]而这40年又恰恰是当代青年全程参与其中的40年,是当代青年实现成长成才的时代背景,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成长发展的平台。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空前巨大的新机遇。40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一再创世界新高,体制机制改革迸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都进入世界前列,国家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梦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的梦,不断接近中国梦的成功实践就是全体人民息息相关的发展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一支风筝要想起飞,必须站在时代的风口。青年的发展基于国家实力,青年的梦想受益于国家梦想的实现,青年的成就感、获得感、安全感,都与这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密切相关,青春梦离不开中国梦。

另一方面,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构筑者。人人有梦想,青年人尤其富有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在算起,距本世纪中叶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预定目标还有33年,目前全国“80后”群体已处于28岁到37岁之间,约有2.28亿人;“90后”群体已处于18岁至27岁之间,约有1.74亿人,两者相加超过了4亿人。后面接续的则是“00后”群体、“10后”群体。[6]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青年有幸成为这个时代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成为中国梦的构筑者和推进力量。马克思指出:“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7]“你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8]离开时代主题的个人奋斗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相应时代的号召,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当代青年的使命必须同当代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必须同当前党和人民的发展事业和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否则,青年的使命就会失去目标、失去依托,最终失去建功立业的机会。

二、守公德:青年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公德与公共领域密切相关,要求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损害公众的集体利益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权益。这就要求公共生活中必须有公共秩序来制约和规范,社会公德就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保障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和责任要求。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

当代青年的社会公德状况较之改革开放前出现了明显改善。40年的改革开放深刻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由乡土向城镇的转型,推进了社会关系由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在这代青年群体身上有着明显的发展烙印,并以公德变化的视角呈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受市场经济重视利益、倡导竞争、推崇平等等价值导向的影响,当代青年独立自主意识、平等意识、个人意识更强,更加注重私人空间的保护,改变了传统农业经济限制个体生产及活动范围的空间约束,以及公私领域划分不清的状况。随着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家庭规模的缩小,传统家族意识逐渐削弱,朋友关系、工作关系、学缘关系等多种关系形式出现,冲击了传统社会“亲亲”的小团体意识: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凸显“公民性”、注重公共交往;另一方面个体更加注重关系的边界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移民不断增多,当代青年更加注重个体自我表达的权利保护,更加关注个体在公共领域的权益;全球化浪潮将当代青年置身于地球村的交往情境,国与国的差异性和交互性在青年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中都有体现,公民意识、公共利益、共享领域、权责边界等理念深入青年头脑,进一步增强了公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等。可以说,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在社会公德的遵守和维护方面的自觉意识更强、责任意识更重,表现出更为良好的道德状态和担当情怀。

时代的变化对青年观念更新和思想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浸润在民族骨子中的传统文化像前进车轮的惯性一样依然对青年公德意识的养成具有一定影响。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9]产生于小农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的横向交往有限,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直接催生了家庭本位的传统道德,重视以血缘远近论亲疏关系,人际关系也就形成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总结的“差序格局”,人和人之间“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10]差序文化对社会公德产生了直接冲击,形成了中国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独特边界关系。一方面,差序文化本质上是等级文化,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排他性和差异性。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指出:“家庭与朋友一起组成了一座有围墙的城堡。城内是最大限度的共产主义大协作”,“对城外的世界则采取一种冷漠无情,一致对抗的态度。”[11]传统文化中的差序观念强调个体和家庭本位,漠视公共利益和公众义务。承担公共责任,遵守公共道德,需要超越个体边界的关怀视野,而这恰是传统差序文化所缺乏的。另一方面,家庭本位思想片面强调家庭,把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规范普及推广,用于处理公共关系,私德侵入公共道德调整的领域,取代了公共道德在协调公共交往关系中的作用,影响了社会公德的发育完善。当然,对于历史延续的影响,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待。公共道德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里有着良好的发育逻辑,这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优势,应该且值得褒扬。因此,对于青年群体,应辩证看待血液里流淌的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符合时代发展前进的标准推进社会公德建设。

此外,在当代青年社会公德的构建中,网络公共道德和责任的培育至关重要。当代青年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一代,他们亲历了互联网从新生到兴盛,逐步全面渗透进每个人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建成的第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同年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就年龄结构而言,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依然偏向年轻,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0.8%。[12]数量庞大的青年网民通过网络构建表达空间,利用虚拟社区进行公共生活的意见输出,并通过信息流动形成社会联结。可以说,互联网上的公共生活孕育和萌发着当代青年的公民精神和公共道德,成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点领域。习近平重视青年网络责任培养,提出“互联网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网络发展离不开青年,而青年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网络。“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13],“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14]因此,广大青年应该坚持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并承担起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网络安全的社会责任。

三、严私德:青年要努力锤炼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

职业是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于青年而言,在职业和家庭中承担相应的责任,是承担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的基础和保障。广大青年应以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规范自己,在本职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勇于担当。

(一)青年应积极承担职业责任

青年时期是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道德关系着事业成败,广大青年应以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在职业岗位上承担社会所要求的责任,担当好相应的职业角色。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遵循职业活动中的规范及必备的品德。职业道德一方面通过规则、规范体现出约束性和他律性,依靠外在的监督调控个体行为;另一方面又以其道德的精神属性发挥能动的作用,以“应当”“不应当”的方式促使个体形成自律,即表现为责任和使命。同时,这两者又形成互相影响和促进的作用,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自律的方向和要求,使青年明晰所承担的具体责任,又通过这种责任意识的培养,促进青年更好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另外,青年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从以及职业道德品质的好坏,最终都需要以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实践来体现。因此,青年做职业道德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就是从规范、品德、行为三个层面都形成相应的要求。

每种职业都意味着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即履行职责。个体在职业中总是承担一定的角色,不论是从事生产劳动还是生活服务,不论是哪类具体工种,社会职能都会通过岗位落实到个人,这就形成了相应的社会角色。角色告诉个体所处的社会位置,担当这个角色的个人就要理解这个位置的社会意义,承担起这个角色赋予的职责。每一种职业都有其明确的职能,青年要发挥本职业和岗位的职能,并依靠这种职能所要求的活动准则和程序调节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工作的关系。同时,每一位青年职业工作者都要按照计划完成岗位任务,并承担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后果。尤其是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失职行为,青年要勇于承担,主动纠正。

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国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对广大青年承担职业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爱岗敬业,即乐业和敬业。“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15]乐业是敬业的前提,青年只有对本职工作有认同感和成就感,才能产生深厚的职业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敬业的责任意识。敬业则要求青年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16]二是要诚实守信。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诚实守信是青年在职业中取得成绩、塑造良好形象的基础条件和根本要求。青年人应该以诚待人,以信从业,不欺不诈,诚实劳动。三是要办事公道,即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开展工作。一个人“不论立辞或行事都永远应当着眼于公正”[17],青年在工作中应该坚持公正办事,做到透明具体,公私分明,不侵犯公共财物,不损害公共利益,不贪图便宜,不假公济私。四是要服务群众。青年应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服务群众应该从具体事情做起,不搞形式主义。每个青年在职业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为群众排忧解难、满足群众需要、服务群众方便。五是要奉献社会。青年要自觉把职业活动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担负相应的职业责任,通过职业劳动为社会和人民做贡献。青年要树立奉献意识,在奉献中实现个体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二)青年应自觉担当家庭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青年时期是经历恋爱、走向婚姻、组成家庭的时期,家庭责任的担负对青年而言非常重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中国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家庭的规模呈现小型化、结构更加多样、居住出现离散化的趋势,原有的家庭功能发生变化,老龄化以“跑步前进”的速度增长,给家庭养老带来巨大压力。当代青年的择偶观、家庭模式以及经济支配方式、子女教养、养老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对青年家庭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家庭美德调整的是家庭成员内部以及与家庭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内容。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8]青年应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弘扬家庭美德,推进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建设。一是坚守重视家庭、重视责任的传统家庭美德,孝敬父母、夫妻忠诚。中国传统婚姻家庭价值观是家庭本位的价值观,强调义务和责任,重视家庭整体利益,注重稳定性。如《礼记·礼运》中要求“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传统价值观念中的家庭美德在现阶段仍然是青年树立家庭观念的重要指导。青年应继续坚持以家庭责任为重,尊重父母,夫妻和睦,加强幸福家庭创建。二是吸收新的时代因素,正视多元,包容差异,抵制消极影响。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家族式家庭逐步向夫妇式家庭类型变化,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削弱,个体对父辈的依赖性降低,女性独立意识增强。新的时代条件下,婚姻家庭观念必然发生变化。青年应积极吸收新的时代因素,在家庭观念中注入平等、理性、包容等现代家庭价值观念,建立互帮互助的家庭成员关系,营造良好的家风。同时,对于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青年应积极抵制,自觉承担弘扬家庭美德的责任和使命。

(三)青年要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个人品德建设”。[19]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20]个人品德不仅是青年承担国家和民族历史重任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品质,也是担负社会责任、职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所具有的适应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稳定的道德倾向。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个人品德建设,要求广大青年一定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21]

一方面,青年要加强道德修养。个体道德修养是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性活动,体现为道德自觉。青年加强道德修养,就是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将外在规范内化为个体自觉,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并以良好的行为表现出来。道德修养的目标就是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造就为人的美德。青年加强道德修养既要学思结合,又要慎独自律。学思结合,就是要求青年注重道德知识的学习,能够自觉的学习道德知识、道德经验,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理性地反思,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相应的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慎独自律,就是要求青年“省察克治”,即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和整治这些问题,不断推进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而自省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青年以“慎独”修德,即要求自己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表现出充分的道德自觉。

另一方面,青年要注重道德养成。青年应按照思想养成的“知、情、意、行”规律,进行道德养成建设。一是完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道德养成的起点和认识论基础,本质上体现为对道德对象的观念性认识。这个认识的过程可以通过学习,也可以通过典型示范,以达到对道德对象的基本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比对和反思,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二是培养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在道德过程中表现出的情绪和态度,道德情感起催化、强化作用。三是磨炼道德意志,即在个体道德实践中表现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四是实践道德行为,即在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青年履行道德规范的行动。通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促进青年养成良好德性,成为对个体负责、对他人和国家负责的担当之才。

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三重维度,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代诠释,是习近平青年观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个体道德责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跟踪导练(五)(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