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英语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策略

2018-02-10 20:30邢德清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科核心

邢德清

(阳澄湖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连接的重要环节。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充分借鉴了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对于英语学科而言,什么是英语核心素养?英语核心素养有什么特征?包含哪些要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本文将讨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要素,并尝试探析其培养策略。

一、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一)英语核心素养的本质

英语核心素养是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同时被视为英语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目前,我们更倾向于遵循“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模型——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思路来确定学科课程标准,由此可见,学科核心素养模型是研制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我们要解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要厘清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素养具有可教、可学、可测评的特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素养进行划分:如果以学科作为标准,可将素养分为数学素养、语文素养、化学素养等,这样便实现了素养的学科化,得到学科素养;如果以学生发展的需求程度为标准,可将素养分为核心素养和一般素养。将这两种分类进行有机整合,便可以得到学科核心素养。对于英语学科而言,所谓英语核心素养是指在英语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英语思维品质,从而形成必备的英语学科观念与学科能力,并掌握学科本质。

(二)英语核心素养的特征

1.学科性

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凸显它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与连贯性,然而,核心素养体系的层级化又必然要求各学科在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时需要彰显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确立学科自身的核心素养。因此,英语核心素养要体现学科本质,表现为从英语学科的视角出发,突出学科的特性。目前,《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英语核心素养划分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1]学科核心素养要体现学科特征,基于学科本质对接核心素养体系,这是学科核心素养最重要的特征。

2.阶段性

英语核心素养的阶段性源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持续发展过程。因此,从横向来看,英语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表现在各学段的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不同,由于先天和后天的诸多因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都存在差异,英语核心素养需要迎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学科差异,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之间的间隙。从纵向来看,英语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表现在学生对某一学科学习的进阶,学生随着认识学科角度与方式的多样化,对英语本质的理解也会逐渐深刻。

3.为人性

英语核心素养的出发点虽然是学科本身,但是其主体是人,是以学生本位为指向的,学科在其中主要起到的是载体的作用,我们只是借助学科某些领域知识来达到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因此,英语核心素养是为了有效地促进人类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人性表现为重视学生在学习英语活动过程中对有关事物、情境的主观能动性反应,强调个体与情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既能准确地培养学生人性的发展方向,又能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编制适合个人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人格。

二、英语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在已有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在阐述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核心素养为基本出发点,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科核心素养之中,采用自上而下的构建思路。例如,李艺的三层架构模型中指出核心素养是由从低到高的三个层面构成:最底层的“‘双基’指向”(称为“‘双基’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称为“问题解决层”),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称为“学科思维层”),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另一种是基于各学科的特征与本质,以学科核心素养来渗透核心素养,采用自下而上的构建思路。

英语核心素养包含不同的构成要素,但本质上都包括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观念等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英语核心素养都是由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观念等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多元的系统。[3]这启发我们思考:英语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要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考虑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形成哪些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所以,结合英语核心素养的特征,英语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应该包括英语基本知识、英语基本技能、英语语言交流、英语文化情感四个方面,我们提出这四个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并不在于追求对学科核心素养认识的完整性,但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体现了当前人才培养的学科目标需求。

英语基本知识应该能够勾勒学科基本结构,不仅仅包含那些静态知识观下被视为亘古不变的词汇、语法等基本事实,更多还有在动态知识观下能够培养英语核心素养有价值的知识。英语基本技能是基于方法取向的,它是在英语学习和研究中,顺利地进行学习活动的方式,一般通过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而获得。英语语言交流是一种英语应用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在与他人以及学生自我的互动过程中学会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所学英语知识与技能进行应用的一种途径。学科文化情感属于非认知层面,是学生对英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自我体现与内心感悟,也是判断英语学习能否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价值观念与心理体验的情感标准。它反映的不是学科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愿望、观点的学生主体与学科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借助学科核心素养,离开学科核心素养去培养核心素养会事倍功半。[4]如何在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基础上,根据英语本质特征与核心素养体系形成不同教育阶段的英语核心素养,彰显学科对核心素养的支撑和贡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对英语核心素养进行明确的界定,我们分别从英语基本知识、英语基本技能、英语语言交流、英语文化情感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出发,扼要阐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一)基于动态知识观对英语基本知识进行教学

首先,我们应该基于英语核心素养审视和选择学科知识,从单一的、预设的、静态的知识观转向综合的、生成的、动态的知识观,解决知识无限与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知识是关于概念的,而概念是用以解释人们体验到的规律或事物。人们对于规律或事物的体验是不断变化、不断深化的,概念的内涵因而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5]这意味着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遴选学科知识的逻辑起点。

其次,英语基本知识的教学既要结合学科逻辑,又要尊重学生心理逻辑,避免两种逻辑的分裂。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逻辑反映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单纯强调哪一种逻辑的编排顺序都是盲目的,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组织学科知识教学,可以为两者的统一提供有力的支点。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不仅是对词汇某一方面特征的记忆,还应该包括词汇的语音意义、外延内涵、与其他词汇之间的搭配以及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学习。关于学习者词汇的发展也不仅仅局限在学习者掌握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多上,更重要的是在词汇之间的搭配关系、词汇的语义识别、联想运用等更深层次上的发展。

(二)基于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英语基本技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学科技能绝不是技巧的训练,不是借助题海战术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套路”。这种机械训练过度追求操作与题型之间的“定向性”对接,忽视了应有的思考与感悟,不仅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还会僵化学生思维,使其丧失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而结果只是其获得了一些解题技巧而并非实质的学科技能。例如,英语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其次,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性的交流语言,具有语言的共通性,语法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学习者必须遵从这些约定好了的语言规律,语言规律是大家普遍认可的,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学生灵活准确地通过英语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传达信息,也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将英语语言为我所用,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跨学科取向促进学生英语语言交流

首先,弱化核心素养的分科形式,重视从“分”到“合”过程的本质意义。传统意义上学科界限的存在,不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束缚了跨学科交流,而且会导致对某一学科的研究过于片面与局限,难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本学科的发展,在核心素养的时代,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培养的。

其次,从学生跨学科交流出发,有利于打破英语学科自身的界限,尤其是与其他人文学科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交流的发生。例如我们注重英语与中文之间在语法上的异同,语法是英语语言的规则,教师机械地传授教材中出现的语法规律,使本该生动有趣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令学生难以接受。应该将语法融入真实的交际意图为中心的交际活动中,让学生去体会英语语法在交流时与中文的关系与区别,从而理解语法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的学习是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基于积极体验方式让学生感悟英语文化情感

首先,改变学生在课堂被动灌输的观念,树立积极英语文化情感意识,积极的学科情感与学生的学科成就之间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接触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涉及各个国家(包括母语为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其健全的心理表现与积极学科情感的具体表现是一致的。

其次,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英语文化情感属于隐形的心理结构,不是明确的学科知识,而是意会性知识,不能通过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的过程性学习间接获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

[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7-23.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4]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14-22.

[5]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1.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学科核心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