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王亚慧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型的新形势下,呈现出多种文明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能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在这种紧张的形势条件下,党和国务院充分认识到要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习“育人”的核心环节,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家来说是可贵的宝贵资源,是国家的希望。因此,如何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把高校学生塑造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仍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棘手的任务。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在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中形成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容十分丰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理解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把握: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历史条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旧分工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的发展同劳动相异化。要想达到自由的劳动,就让劳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科学性和普遍性,这样人才能按自己的意愿发展自己。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取决于整个社会生活和现实的历史条件。二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阶级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无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想打破这种状态,就要消灭私有制,成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三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马克思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主线。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是人的本身,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人只有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选择发展方向,将人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才能人最终成为‘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2]四是人的能力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终极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超越外界内界的约束的一种发展状态。它不是单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社会的全体成员都得到一个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心理和生理,体力与智力,文化与思想等方面的提升,也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人是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处在一个不断进步的状态的。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高提供了理论支撑。我们的党自从建立起来,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的指导地位,同样,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知道。面对近年来新课改的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来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教育最终目的就是对人的全方面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教育而实现的。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改善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是一个全方位的,多领域的培养,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的学生提供了条件。因此,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这一途径来实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意识形态领域下科学理论对人的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正确的实践活动,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力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并为之的实现付出艰辛地努力,难免在前进的道路上会布满荆棘,坎坎坷坷。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思想工作出发,不断陶冶人的情操,解放思想观念,心灵情感与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矛盾冲突,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勇往直前,并且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激励价值,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来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近年来社会的发展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它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思维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必须着重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存在的现状
目前,随着网络市场的扩大,高校大学生接入较深,价值观念的冲突、西方文化的侵蚀,越来越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西方某些霸权国家利用自己的高科技手段向中国宣传西方文化,这就严重干扰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成长期,本身意识淡薄,自律性较差,无法辨别无法抵制外来思想的干扰,这得以看出高校大学生也是反动势力的牺牲者。另一方面,拜金主义盛行,个人意识强烈,现在的高校大学生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物质带给他们的满足感,从而使得很多大学生价值观严重扭曲,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个性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也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学生的一种方式。但是目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较简单化,大众化、书面化、命令化,对个性教育理论还未有充足的认识与实践。其次,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注重应试教育,致使一味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忽视了个性教育的发展。这些教育模式阻碍方方都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让高校学生被迫地接受教育,抑制人的个性发展,同时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个性的抑制也无法从根本上调动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让整个社会失去生机与活力,使得现代化的素质教育难以得到实现。
2.缺少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方法
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为了达到自我目的而从事的一种具有能动性的活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更大地效果,也会实现教育目的的最终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有着一定的冲击。历年来,我国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但是却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学生通常都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不会将这些思想教育的内容真正地转化成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主观上来讲削弱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的边缘化,严重的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内容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的特点,是国家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效果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片面地强调政治功能。虽然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社会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来看,牵强附会,空谈理论,不注重实践,显然与学生的生活脱轨。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高的学科,他的教学目的就是在培养受教育者锻炼实践的能力。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过于浮现流于形式,这必然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一种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过于空洞,缺乏一些鲜活实际的内容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4.教育方式单一教条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从根本上了忽视了发挥各个学科的作用,未产生协同效应的结果。传统的学校一直重视学生学习的成绩,采取理论知识灌输,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教育结构老化单一,途径简单,这样片面地只重视学科的理论价值追求学科的理论成绩而忽视了育人的功能,也无法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经济型的社会,应该发挥多个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全方位用思想教育理论武装人。
在高校环境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着深远而又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见要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认真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实效性的意义。
(一)以生为本,彰显教育的主体性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的主体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将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把学生的需要摆在重要位置。”[3]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要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大学生由单纯的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引导下的自我教育,将学生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循循善诱的引导高校学生自觉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通过启发、引导其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促进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丰富教学手段,彰显教育的个性化
在高校生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素来都是枯燥无味的,要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首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灵活地对待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他们内在的优秀品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活动得到提升。其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内容,传统的教育内容,枯燥的理论灌输已经成为课堂上的常态。在多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选择性与感染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色彩。
(三)注重实践,彰显教育的全面化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理论哲学最重要的观点。”[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实践育人,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不仅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育,这一理念也是习近平同志多次与青年大学生座谈论述的精髓。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知识学习,也要向实践去学习”,可见无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好资源,利用第二课堂,让实践观点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在实践下得出的理论,才能让高校大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加强教育内容建设,彰显教育的时代性
在当今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凸显出教育的时代性,加强对教育内容的建设。对于教育内容的建设即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生机与活力,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突出其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加强教育内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真情打动人,真理塑造人,积极贴近高校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回应时代,社会的新难题,解决遇到的困惑,不断为生活注入新鲜的色彩与血液。其次,要触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触及他们的灵魂。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心里认同感引起大家的共鸣与呼声。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彰显教育的专业性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要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立德树人就要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在当今时代,中国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于加强搞笑的师资力量队伍建设。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是灵魂的塑造者。老师要担当起学生健康发展的领路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落伍,教师素质文化较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高校要调整师资结构,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教师,并且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的提高教师队伍政治文化和职业的素质建设,彰显出教育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裴文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
[3]李爱国,林亚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