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英 张卫波 彭育辉 王亚雄
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6
国务院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发展和推广。福建省是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省,在技术创新工程中也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创新重点,同时福建省在2013年进入了国家新一轮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因此着手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既给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与服务领域,也对毕业生专业素质与能力、高等教育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革命性思考和新挑战。
依据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紧密围绕我校的“建成一所双一流特色鲜明且以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的办学目标,坚持“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将新能源方向的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对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
福州大学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车辆专业又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在福建省各大高校意识到新能源该行业人才的紧缺、纷纷开设相关课程、设立相关专业的同时,机械学院车辆系也积极响应,在2009年开设了有关新能源的课程,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短、师资人员缺少等原因,使得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具体如下:
(1)新能源教材相对较少,课程课时数少,内容较为简单。
(2)对于新能源方面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当前的实践环节极少有新能源汽车的内容加入。
(3)对于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甚至基本没有。
(4)新能源专业实践基地及设施不健全。
(5)新能源课程体系相对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今企事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课程设置关于新能源专业的实践环节较少,同时也极少有相关书籍涉及实践环节,使得授课教师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结合实践去学好新能源的相关课程,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能源急缺、新能源技术不断更新的情况下,纯理论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也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因此,对新能源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改革,增加相应的实践环节显得任重而道远。本文欲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立足福州大学车辆专业作为国家特色专业的发展理念,研究新能源课程,探索一条符合一个系新专业、新方向实践能力提高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以“车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通过与对口企业面对面交流和总结社会用人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分析现今社会对新能源汽车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以专业技能方向为经脉,论证新能源技术相关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前驱与后续关系,然后将其整合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创造出以专业基础知识为逻辑主线,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1)从专业实际及专业特点出发,构建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确立以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汽车电控技术、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试验学共六门课程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设置电力电机拖动、新能源技术等专业任选课作为理论课程拓展。根据课程之间的联系或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开设专业课程,从而保证专业学习的连续性。通过研究、实践、改革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同时,大力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
(2)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内容陈旧、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尽可能避免不同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内容重复和交叉,有些知识点在多门课程中都有涉及,如新能源技术的概述,基本所有的新能源课程如电动汽车、新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课程都有介绍,应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避免内容重复的授课。
(3)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及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主干课程,但当前的课程均是围绕传统的燃油车进行教学,而电动汽车在汽车构造上,在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中均有电动汽车自身的特点,所以针对这几门车辆工程基础专业课,教改的内容包括:增加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电动汽车)的感性认识,配合电动汽车构造、电动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课程进行部件的拆装、检测,并安排到相应电动企业进行实习以接触更多的新能源车型,同时安排电动汽车驾驶实习,通过驾驶的体验,区别燃油车与电动汽车之间的不同。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系传统实践教学主要针对燃油车实践环节,而新能源汽车的实践教学环节尚未引进,因此亟须重构车辆整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课程实践设置主要为军工实习、整车拆装实验和卓越企业实践等环节,除此之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参加如创新创业实训、各类科研比赛、校企项目研发等,但多数偏向于传统实践,关于新能源方面的实践涉及较少。为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新能源信息,可以做如下构建。
(1)加强新能源方向的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方法、操作技能、设计分析、研究开发和综合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新能源技术相关的教学实验平台,新增实物解剖车、新能源重要零部件检测仪器等先进的检测诊断设备,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配备专业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编制完善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教学指导书,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专业实验室进行科研。
(2)充分利用车辆系的多媒体专业教室以提高新能源方向的实践教学质量。目前我系的多媒体专业教室主要服务于燃油汽车的教学,但专业教室是集理论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具有车辆专业特点、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教学场地。因此,在专业教室将增加新能源技术方向的实物零部件展示区以及新能源技术零部件拆装区。让学生在专业教室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新能源技术相关的实物,并进行适当拆装以增强对新知识的认知度。
(3)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完善工程创新训练。建立相对固定的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便于学生相互探讨。在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训练中,通过激发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SC)、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等竞赛,以福建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渠道通过本系硕士生导师组建本硕友谊组合训练队,即大三的学生加入研二学生已经开始做的相关新能源技术的课题,以研究生带动本科生的模式,积极推动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促使他们尽快了解社会最新技术与需要掌握的技能。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也需要相应的改进,为此笔者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使之与课程内容相适应。
(1)采用启发渐进式和案例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将不断加入新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通过案例引导的教学方式增加网络最新关于电动汽车的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通过案例引导的教学方式,可以使课程内容简单生动易懂,使学生更易理解和举一反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2)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如MOOC)建设,增加教学方式。建设与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远程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根据课程特点和系统需求,研发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采用基于数据库的方式统一存取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扩展专题和习题6类教学资源,以便资源数据的及时更新。做到网络课程可以为相关新能源课程的教与学建立一个相对稳定、开放、共享、可扩展和自主的教学平台。
随着新能源技术在车辆工程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优化现有新能源方向的课程设置对推动建设我校成为一所双一流特色鲜明且以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所提出的相关课程整体优化的措施有助于我系车辆工程学科的发展,对其他高校的新能源课程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