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秋冬种工作视频会议,分析2018年秋冬种生产形势,安排部署秋冬种和当前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批示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部门的首要任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乡村振兴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抓好粮食生产,意义重大。秋冬种是保障2019年粮食产量、夺取工作主动权的关键一仗。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高标准高质量打好秋冬种生产攻坚战,稳定播种面积,调整优化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为夺取2019年夏季粮油丰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对秋冬种生产和当前重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会议指出,2018年秋粮有望再获丰收,预计全年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6 000亿kg以上,是一个丰收年份。秋冬种是保障2019年粮食产量、夺取工作主动权的关键一仗。2018年秋冬种生产形势复杂,既有稳定种植收益、应对复杂气候、保障用种安全等方面的困难,也有土壤墒情适宜、技术支撑有力、社会化服务完善等有利条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抓好秋冬种生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准确研判形势,采取扎实措施,坚决打好秋冬种生产攻坚战,为夺取2019年粮食和农业生产好成绩奠定基础。
会议强调,2018年秋冬种要努力实现“一稳、一扩、三提升”的目标。“一稳”,即保持小麦播种面积基本稳定,适当调减地下水超采区、条锈病菌源区、赤霉病重发区小麦面积,力争冬小麦面积稳定在0.23亿hm2。“一扩”,即扩大冬油菜播种面积,巩固长江流域主产区油菜,积极开发南方冬闲田扩种油菜,力争全年油菜面积达到0.067亿hm2。“三提升”,即提升播种质量、力争一播全苗,提升优质比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种植效益、助力农民增收。重点是抓好秋冬播面积落实、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广节本高效技术、积极推进冬季农业开发,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秋冬种任务,为2019年夏季粮油丰收赢得主动。
会议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抓好秋冬种生产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秋粮收获、秋整地秋覆膜、秋冬蔬菜供应、“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重点工作,确保全年农业生产圆满收官。
为推进科学防控,保障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兴农、效益兴农,2018年9月2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大力推行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强化监测预警,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科学用药,适时组织应急防控,切实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力争将小麦赤霉病病粒率控制在3%以内。
在防控策略上,要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耕作制度为基础,以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为重点,以主动出击、科学用药为关键,从小麦播种开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并举,把赤霉病防控贯穿于小麦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切实减轻病害发生危害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
在技术措施上,应重点在“调、优、预、替、统、抢”6个方面下功夫。
调整种植结构,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区,宜麦则麦,宜油则油。黄淮常年发生区和华北、西北偶发区,大力推广小麦与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轮作,压低菌源基数。
优化农艺措施,推行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肥水运筹。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推行秸秆粉碎、定期深翻还田。推行品种适区种植,降低病害流行成灾风险。
坚持预防为主,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区和黄淮常年发生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华北、西北等常年偶发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
虽然该村的气候和地形可以给村里带来充足的水源,但是,水资源是全社会的公共财产,不能浪费,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村民都没有循环用水的习惯,且傣族人民普遍对洁净度有着较高的要求,用水量大,所以,要注意加强对水资源的循环节约使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的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们养成节水用水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收水费等经济管制的方式,督促村民节约水资源。
加速农药械替代,注重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或延缓抗药性产生。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自主飞行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
推进统防统治,大力推进以穗期赤霉病防治为主的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集中统一防治,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治。
及时抢收入仓,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造成毒素二次污染。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我国将通过全面摸清底数、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合理选择改厕标准和模式、试点示范、强化技术支撑、建立完善管护运行机制以及同步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七方面措施,切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这是记者从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0月9日在山东省淄博市召开的全国农村改厕工作推进现场会上获悉的。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会上表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农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卫生健康、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取得了一定成效,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近一半农户进行了卫生厕所改造。
韩长赋表示,今后要突出抓好七方面工作。其中,要结合本地区农村实际,积极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农民群众能够接受的卫生改厕模式,把贮粪池不渗不漏作为基本要求,鼓励厕所入户进院,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动厕所入室。重点对严寒、缺水等特殊条件下的改厕模式开展技术攻关。积极探索粪污肥料化、污水达标排放等经济实用技术模式。
财政部近日印发《财政部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财政系统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全面工作安排。
《意见》强调,要准确把握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衔接,着力构建完善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确保投入保障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机制创新到位、监督管理到位、职能发挥到位。
《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元投入保障制度、构建完善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着力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政策成效、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内容。
《意见》明确,各级财政部门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坚持绩效导向、加强管理,将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管理与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成效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日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发布,这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5年规划。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9月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张勇介绍,《规划》明确了今后5年的重点任务,提出了22项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19项,首次建立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同时,《规划》明确了82项重大工程、计划和任务,并对到21世纪中叶的乡村振兴目标,分2个阶段作了远景谋划。
“实现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就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余欣荣说,目前全国还有近1/4的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80%的村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处理,约1/3的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行路难、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基本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对此,《规划》提出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制定了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乡村绿化、乡村水环境治理和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6个重大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都超过1.2万亿斤,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了20万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年营业收入在7 000亿元以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年营收在2 000亿元以上,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余欣荣说,但同时乡村产业还存在着小、散、杂等问题,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品牌杂而不亮。因此,《规划》提出了28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