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楠
(许昌学院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美丽乡村建设是指乡村环境更加美丽,乡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乡村精神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减的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有效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农村人居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保证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总体来看,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村容村貌整体改善、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三国文化之乡,许昌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开展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并予以实施。许昌市所管辖的魏都区、建安区、鄢陵县、襄城县、禹州市和长葛市5个县辖区,根据各自地区的地方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例如,襄城县通过建立门前“三包”机制,约束村民在自家宅基地范围内搞好环境卫生,同时,分区、分门户安排保洁人员定时清运垃圾,保障生产、生活条件良好,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以花卉为支柱产业的美丽城市,鄢陵县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侧重整体布局,分村进行一村一品的规划设计,积极探索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村收入水平,着力帮扶贫困、低收入人群;建安区着力改善环保设施,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等鼓励农村地区使用天然气、太阳能、低碳产品、秸秆沼气等新型能源,以逐步改善新型农村居住环境。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许昌市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许昌市发展现状,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即为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统一的建设发展,完善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其中任一要素。近年来,许昌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改善农村居住设施及生活环境,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对于农民收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有所忽视,使得生产、生态、生活三方面建设发展不平衡,从而阻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政府带头、群众加油”,政府与群众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地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行为过多,群众参与不足,从而导致群众依赖政府,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不高,群众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发挥,最终导致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顺利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更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
由于美丽乡村在建设过程中涉及范围比较广,因此需要诸多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但是,实际上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导致部门之间出现管理重复、权限越位及无人管等问题,严重影响相关部门履行任务,从而导致政府部门管理混乱,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正常进行。
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质量及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目前由于许昌市农业发展主要依靠传统技术手段,农产品技术含量偏低、生产成本偏高,从而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偏低,影响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进而使得农民收入偏低、生活质量下降,阻碍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只是根据实际情况美化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后期的维护与监管。例如,建好的水渠因无相关管理者管理维护,造成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修好的道路因无清洁人员定期清理,街道脏乱不堪;种植的花草因无相关的人员打理,花草枯萎等。缺乏后期的管理导致环境质量降低,美丽乡村现象昙花一现,达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在于使乡村环境更加美丽、乡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乡村精神文明程度得到提高,而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归根到底就是生态、生产、生活三方面协调发展[1]。从许昌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来看,生态、生活方面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产方面有所不足。因此,今后应加大生产方面的投入,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2]。具体内容包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建设国家烟草标准化示范区、绿色蔬菜菜篮子工程及特色畜牧养殖等方式,将许昌市特色优势产业烟叶、有机蔬菜、生态畜牧业打造成高质量、全绿色、共受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与此同时,加大投入农业景观创意、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积极拓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服务型产业,以形成产业链条齐全、产业种类丰富、功能繁多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气象,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满足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精神生活质量。首先,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电视、广播走进各家各户,力保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使农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接收文化信息资源。其次,加强图书馆建设,保证乡镇有图书馆、群众有图书看,使得农村地区减少赌博、酗酒等不良风气。同时,倡导中小学图书馆对社会开放,使得就近群众利用该图书馆资源传阅图书,为农民群众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3-5]。再次,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城市文化信息资源走进农村的作用。城市文化部门通过举办“送戏下乡、走进群众”“图书免费发放”“走进农村,解决生产、生活科技问题疑难杂症”等公益性活动,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对于农村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无可否认,农村地区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之一是交通问题,交通发展落后直接导致农村地区农产品销售受阻、农民消费不便、信息流通不畅以及农民生活质量偏低。因此,完善农村交通承运机制刻不容缓,需要相关部门根据乡村特点设置合理的交通承运机制。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村具体位置,设立城村公交车路线,确保路线全覆盖,村村能进城。其次,延长城村公交车营运时间,缩减城乡生活差距,避免出现“天将黑,人入睡,村寂静”的尴尬局面[6-7]。通过延长公交车营运时间,促进农村走进城市,使得农产品易于销售、农民消费顺畅,增进乡村与城市的交流,增加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及收入水平。再次,通过建设有效的交通监管机制,分区分村监管道路设施。在农村地区农作物成熟季节,群众纷纷将农作物摊撒公路两侧,导致宽敞道路阻塞,并且许多车辆乱停乱放,留下许多安全隐患。由于农村地区警力不足,道路管制受限,不能有效规制。因此,村委参与、增加警力,积极整治街道两侧乱停乱放、随意摊晒农作物现象显得尤为必要。集中整治道路环境,不仅有效预防了道路安全问题,而且为美丽乡村建设创建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空气质量是乡村群众关注的焦点。每逢农作物丰收之际,各个乡镇政府调动各个部门积极参与“禁止秸秆燃烧”工作,目的在于禁止秸秆燃烧而污染空气。各级政府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力监管秸秆燃烧现象,但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燃烧问题。农民通过将禁烧的秸秆贮存起来,进行日常生活做饭、烧水使用,依旧污染空气,降低空气质量。为了保证秸秆燃烧得到有效控制,应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许昌市政府部门可以大量引进秸秆再循环利用技术,通过政府补贴、政府引导、政策支撑等手段鼓励农村地区开办秸秆循环利用项目,充分利用秸秆生物资源,为建立美丽乡村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根据地方特点,鼓励企业建立秸秆转化新能源项目:通过将秸秆转化为生物燃料,提取其中的乙醇进行开发利用;将秸秆转化为电厂原材料,以替代煤炭,并将秸秆燃烧后的木灰无偿应用到农田当中替代施肥,使农作物秸秆与工业技术相结合,形成循环的节能环保经济圈。
建设美丽乡村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乡村群众生活水平、增加幸福指数,保证百姓过上安稳富裕的日子。农业是乡村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固然影响群众的家庭收入,农业的发展情况事关乡村群众的生活质量[8]。然而,目前许昌市农业发展面临没有自身特色的问题,走大众化、无个性的发展之路必然不可取。在美丽乡村建设之际,各个乡村不能盲目模仿其他乡村建设,应联系自身优势,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并不断运用现代科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各个乡村应充分结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走专一化发展道路,集中发展特色产业,使该产业发展为该乡村的支柱性收入来源。例如,位于襄城县北部、素有烟叶王国之称的汾城乡,一直以种植烟叶为主要收入来源,烟草业已成为汾城乡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在乡政府的积极领导下,组织村民认真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烟叶生产技术,邀请专家、学者前来现场传授种植、烤烟等生产技术,使乡村烟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群众收入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