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联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农民绿色生产主要是在节能、降耗、减污3个目标的引导下,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先进技术,对农业生产全过程产生的污染进行合理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科学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必须具备绿色生产观念,实现绿色发展,生产安全可靠的食品原材料,这既符合时代需要,也符合农民自身全方面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利于促进“三农”工作的开展。
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各个省市根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相应要求,为了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效率、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加快生产,相继制订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在实践中获得了一定效果[1]。随后“十二五”期间,在之前成功经验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及新农村建设等项目,逐步实现发展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经费的投入,还需要提升农民的观念。为了能够实现农村环境建设、生活水平提高等目标,农民首先必须要具备绿色生产观念,也就是说,农民的一切生产活动应以节能、降耗、减污为前提,推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从而实现农村事业绿色化和科学化发展。
绿色发展是现如今各行各业最为核心的目标,也是人们在新环境下的思想转变。绿色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思想层面,另一方面体现在环境层面,如何将绿色发展与农村生产相结合,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问题[2]。在这一发展目标的引导下,农民培育绿色生产观念成为必然之举,只有真正实现农村生产节能、降耗,才能进一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而满足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这也是实现美丽乡村目标的具体体现。
对于农民来说,其职责是种植、生产,其除了需要掌握农业知识外,也需要学会简单的农业生产设备及相关生产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倡导绿色发展以来,需要注重机械化、科学化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与浪费现象,由此更能体现出培养绿色生产观念的重要性。科学使用先进技术与现代化设备,既能促进生产现代化,又能通过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同时还能够转变传统观念,帮助农民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受传统观念和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知识水平整体不高,这是导致其生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加之自身观念受限,农民对农业科学生产的认识不足,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但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已成为必然。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广大农民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面对现如今农村生产新环境要求,提高文化程度就显得非常必要。
培养绿色生产观念,需要应用现代化技术与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污染与浪费。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对于比较专业的操作技术不能真正理解,导致实际操作效果不理想,限制了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农民绿色生产观念的形成。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接受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正确操作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技能,促进农民形成绿色生产观念。
绿色生产的核心在于绿色资源的使用及清洁生产,这两点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生产质量。一方面,绿色资源使用不合理,农民对于绿色能源缺乏正确认知,没有选择无公害和养护型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3];另一方面,农民对化肥、农药的错用和误用,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危害,如果用量超出规定,将会导致大量农药在土壤、作物根、茎、叶、农产品中残留,削弱农作物生产能力,浪费大量紧缺资源,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及人体健康,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危害,甚至会导致水体、土壤污染。所以,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生产、坚持绿色生产,实现生产与消费、环境与自然的结合,避免因为农业生产造成衍生危害。
要想培养农民的绿色生产观念,必须要有完善的规范作为引导,为实践行为提供依据。农民从事绿色生产过程中,可能会运用一些先进设备,但是如果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便可能会对生产造成阻碍。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制定完善的规范与实践方案,将涉及的问题全部归纳其中。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绿色资源的选择,即必须选择无公害、养护型的新能源,以可再生新能源为主;②清洁农药的使用,即立足于节能对相关技术进行改造,不断提高农药、化肥等利用率,改造期间需要有规范要求,可以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③技术设备的选择,即相关人员要选择排放污染较少的技术和设备,操作过程中以节约能源为前提,所有材料都要循环使用,并做好废旧物资回收工作,从而真正达到节能降耗目的[4]。
以上几点要求是绿色生产最为基本的内容与规范,要想强化农民的绿色生产观念,也必须以此为依据,严格落实规范要求,提高技术、设备操作水平,实现资源、能源效率最大化,从而达到农村生产生态化、绿色化的发展目标。例如,需要先明确目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研,分析农业生产期间比较薄弱的环节,确定一个或者多个着手点制订解决对策,综合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因素,从而制订一个完善、具体的生产目标和方案,并对其可行性展开分析,其中包括相关技术、设备、经济与环境评价等,考虑到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作为生产规范。
技术指导是农民培育绿色生产观念需求最高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针对那些学历水平低且新技术、设备操作不熟练的农民。一方面,需要邀请专业人士作为指导讲师,将绿色生产观念详细地讲解给农民,使其能够真正理解,并且意识到其重要性;另一方面,必须要组织农民参与技术培训,从组织实践着手带领所有农民操作设备,掌握化肥、农药的使用方法,指导其亲自上手操作,真正理解运行原理,并且能够熟练操作。如此一来,农民不仅真正认识到绿色生产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还掌握了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绿色发展做出了指示,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生产与消费法律制度,为其提供政策方面的导向,通过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中提到法律制度这一话题,为了能够保证绿色生产理念深入人心,有关部门需要对农民加强法制教育,将与绿色生产相关联的法律法规介绍给农民,使其基本掌握法律知识、建立法律观念,合理使用生产设备,保证化肥、农药用量,为市场提供健康的农产品。以法律为依据做好绿色农业生产的相关工作,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为绿色生产提供保障。这就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加快形成节能环保、绿色生产及清洁能源等新型产业,进一步推动能源生产,不断完善市场中现有的清洁低碳与安全高效能源机制。
例如,有关部门可以组建法制教育讲堂,鼓励农民参与,重点介绍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方针与政策,了解法律法规对于绿色生产的要求,确保农业生产在有保障的前提下进行[6]。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当前的发展目标,一方面要创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要建设“美丽中国”,将中央决策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视度充分显示出来,以加快农村体制改革。如此一来,有了法律保障,农民可以安心参与绿色生产,从而巩固绿色生产理念,为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农民绿色生产观念的形成,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及农民的发展,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更要深入落实绿色生产,通过技术指导、法制教育等手段帮助农民形成绿色生产观念,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