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亚强 苏文超 吴亚峰
汝州市位于豫西浅山丘陵区,地质构造复杂,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是全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极端天气天数较多,极易引发各种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此,汝州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周密部署,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周密安排部署。为切实做好2018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汝州市组织召开了由20个乡(镇)、街道和17个相关职能委局参加的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 要求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地质灾害是“生命工程”的理念,站在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高度和讲政治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编制下发了《汝州市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主要防灾时段、防灾措施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专人负责落实的工作格局;对于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坚决明确责任单位和主动完善应急措施,逐一排查,并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年度责任目标考核范围,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完善的逐级负责制,确保各项责任落到实处。
加强隐患排查。今年3月,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乡(镇)、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切实掌握每个地质灾害点的动态变化情况,逐一登记造册。结合乡(镇)、街道和部门排查情况,该市地矿部门联合矿产资源环境调查研究院技术人员开展再排查,科学甄别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发展趋势等,并制定详细的防治措施。目前,全市共排查确定地质灾害点88处(崩塌24处、滑坡46处、泥石流8处、塌陷8处、不稳定斜坡1处、地裂缝1处)。对排查确定的地质灾害防范区段和隐患点,由乡(镇)、街道负责设置警示标志,根据实际情况逐点编制防治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了解灾害隐患类型、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防灾避险措施等事项,提高科学防范水平。
强化宣传引导。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利用隐患排查时机,组织人员张贴宣传标语,面对面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防范常识;采取以会代训形式,对防灾责任人和监测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防灾知识、监测技能、避险场所、转移路线等,确保发生灾情时能提前做出预警,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组织群众撤离;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和“5·12”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时机,采取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防灾减灾常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宣传态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及时发布预警。该市气象局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天气信息研判,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并利用天气预报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提前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天气做出预警预报。地矿部门主动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并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乡(镇)、街道防灾责任人、村组干部、监测人等及时发送预警预报信息,提醒相关人员密切关注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加强监测,特别是在遇到强降雨、连续降雨等恶劣天气时,加大监测频率,切实做好防范。
加强监测预防。根据全市8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市、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编印通讯录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级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实现群测群防、齐抓共管。依靠群测群防网络,进一步畅通防治信息沟通渠道,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将预警预报信息发送给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达到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上报,及时处理,推动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
抓实应急处置。市政府建立由民兵预备役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突击队,各乡(镇)、街道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的应急分队,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制定并下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灾情速报和值班制度,确保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出现灾情时能及时妥善应对,迅速开展应急处置;抓好责任落实,由乡(镇)、街道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发放“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让群众了解灾害隐患的危险程度、发生前兆、灾害发生时应当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同时,明确要求各乡(镇)联合有关部门适时组织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受群众应急疏散和自救能力,提升防灾部门应急处置与协同配合能力,确保灾情“发现得早、处置得好、撤离得了”。
截至目前,全市8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确定监测责任人、监测员249名;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1500余份,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8条,受众2400余人(次),确保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测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防范到位,筑牢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安全堤”,为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