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选妮
马铃薯生产中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不仅损坏植株茎叶,影响产量,还直接损害块茎,降低质量,甚至使块茎腐烂,造成很大损失。
1.1 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主产区最严重的一种真菌病害,传播速度很快,被群众称为“雾打”。
晚疫病最适宜的发生条件是温度为10~25℃,同时田间有较大的露水或降雨,即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蔓延。先在叶片上出现的病斑,像被开水浸泡过,几天内叶片坏死,干燥时变成褐色,潮湿时变成黑色。在阴湿条件下,叶背面可看到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感染晚疫病的薯块在贮藏期间发生普遍的腐烂。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助,多种防治措施综合运用。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栽培后得出,紫花白、陇薯3号、冀张薯8号、青薯168等品种抗性强、产量高。②选用脱毒种薯。脱毒种薯由于经过严格的茎尖脱毒、组织快繁、网室繁种等技术环节,能有效防止种薯带菌,切断初侵染源,极大地降低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③建立无病留种田,剔除病薯。由于带病种薯是唯一的初侵染源,建立无病留种田,可以极大的降低初侵染源,从而有效防止晚疫病的发生。此外,种薯出入窖时,应进行仔细挑选,严格剔除病薯,最大限度地减少初侵染源。④适时早播。适当提早播种,可避开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适期。选用一些早熟品种或者进行地膜覆盖,适时早播,可以提早收获,躲过晚疫病的发生期,从而减少损失。⑤起垄培土。进行垄作栽培,避免田间地块内积水,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可以给马铃薯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其生育期内,要进行2~3次中耕培土,这样既能保水保墒提高地温,增加结薯层,提高产量,也可以防止马铃薯块茎露出地面,减少病菌侵染薯块的机会。
2)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前,可选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5%薯瘟消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病害发生后,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并喷药,以后视情况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3~5次。可选择68.75%银法利悬浮剂600~800倍液,或53%金雷多米尔锰锌 600~800倍液,或 72%克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 500~1 800倍液,或50%福帅得悬浮剂2 000~2 500倍液等喷雾。为了减少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1.2 早疫病 早疫病是马铃薯最主要的叶片病害之一。通常在花期前后首先从底部叶片形成明显的同心轮纹形病斑,引起植株枯黄、落叶或早死。一般晚熟品种较抗早疫病。防治上,要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当早疫病较为严重时可以用70%代森锰锌、64%杀毒矾、75%百菌清等药剂防治,如果一次没有防治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间隔10天左右。
1.3 环腐病 由马铃薯环腐病菌引起的环腐病,是在温带地区反复发生的病害。当使用温带地区的种薯时,它偶尔也会在热带地区发生,而且可能会与青枯病(褐腐病)相混淆。症状往往在中后期发生并包括萎蔫 (通常只是一个植株上的某些茎枯萎)。底部的叶片变得松驰,主脉之间出现淡黄色。叶缘可能向上卷曲,随即死亡。茎和块茎横切面出现棕色维管束,挤压会有细菌性脓液渗出。块茎维管束大部分腐烂并变成红色、黄色、黑色或红棕色。块茎感染有时可能会与青枯病混淆,除非在芽眼周围不出现脓状渗出物。环腐病是一种主要靠种薯传播的病害,它存活在一些自生的马铃薯植株中。细菌不能在土壤中存活,但可能被携带在工具、机械和包装箱袋上。
使用无病种薯防控此病。在播种干净的薯块之前,要消除田间前茬留下的薯块,然后是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并将设备和工具消毒。使用新的包装袋。最好能用整薯播种,防止切刀传播此病害。
1.4 疮痂病 由疮痂病链霉菌引起的马铃薯疮痂病是一种在大多数种植地区发生的一种块茎缺陷,一般发生在碱性土壤上。这种有害病菌已经潜伏在大多数马铃薯生长的土壤里。它严重影响块茎质量,使块茎失去商品价值。
病斑从大小到形状都不同,但通常是圆形而且直径不超过10 mm。它们可以相互结合,所以使得块茎表面大部分被感染。细根可能也会受害。
在块茎形成和膨大阶段维持较高的土壤水分,以保证马铃薯良好的长势。避免种植有疮痂的种薯。避免重复种植马铃薯或其他易感疮痂的植物,如甜菜、萝卜、甘蓝、胡萝卜等。采用抗疮痂品种对防治该病害非常有效。
通过施用酸性肥料或硫,维持土壤pH值在5~5.2。避免过多施用石灰,如果需要,最好使用含白云石的石灰。“酸性疮痂”可能通过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即在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或使用72%农用链霉素2 000倍喷施2~3次,间隔7~10天。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温室和网室生产微型薯)可以用土壤熏蒸剂进行土壤消毒。
2.1 蚜虫 蚜虫种类很多,危害广泛,危害马铃薯的蚜虫主要是桃蚜。蚜虫群聚在叶片背面,吸食叶片的汁液使植株变弱,同时排泄出含糖分泌物,有利于黑色真菌在叶片上的生长。而且蚜虫在植株间移动为害时传播病毒。防治时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喷施叶面。
2.2 马铃薯瓢虫 瓢虫的成虫、幼虫都能为害,它们聚集在叶子背面咬食叶肉,最后只剩下叶脉,形成网状,使叶片和植株干枯呈黄褐色。这种害虫大发生时,会导致全田薯苗干枯,远看田里一片红褐色。危害轻的可减产10%左右,重的可减产30%以上。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和1代幼虫孵化盛期用药防治效果较好。因虫卵多产于叶背,叶背面不要漏喷。选用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杀灭菊酯4 000倍液喷雾。
2.3 地下害虫 马铃薯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蝼蛄和地老虎。地老虎是数种夜蛾的幼虫,后背有很明显的斑点和线条,能将幼小植株的茎咬断。健壮的灰色幼虫可长达5 cm,白天潜伏在植株的基部。靠近地表的块茎偶尔也会被侵害。蛴螬,是金龟子幼虫。它们有健壮而卷曲的身体且胸部长了小足。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使地下块茎形成较深的空洞。蝼蛄也叫拉蛄、土狗子,其成虫和若虫都对马铃薯形成危害,咬食马铃薯的地下茎、根,或直接咬食芽块,造成缺苗断垄。
施用有机肥时,要先将其高温发酵,以杀死幼虫和卵。秋冬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幼虫、蛹和成虫。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利用糖蜜诱杀器和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播种时每亩用杀地虎(10%二嗪磷颗粒剂)0.5 kg或大地英雄(8%克百威·烯唑醇颗粒剂)1 kg,拌毒土或毒砂(20 kg左右),与基肥一同撒翻地中。也可用辛硫磷在苗期灌根,或在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上述农药掺在炒熟的麦麸、玉米或糠中,做成毒饵,在晚上撒于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