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历史回溯及现实价值

2018-02-10 14:58齐卫平许振江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历史

齐卫平,柴 奕,许振江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刚刚落幕的中共十九大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令人鼓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既需要全党不断创新发展,也需要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十九大闭幕一周后的10月31日,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了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集体出行”,前往上海、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指出:“我们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这次集体出行,目的是要回顾我们党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建党时的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明确肩负的重大责任,增强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这是党中央最高领导层传承革命精神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一次示范,具有深远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历史回溯

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来,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成功,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光辉的奋斗历程铸就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党史国史的资政育人作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弘扬党的革命精神、传承党的红色基因。用革命精神与文化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正是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题中之义。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孕育形成的一系列精神财富与文化现象,包含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两个层面的内涵。“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中,在主动适应革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精神”。[2]革命精神多形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附着在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呈现,是具体的、特指的。具体包括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等。与革命精神相比,革命文化的内涵及外延都较为广泛。文化首先是一种包含了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社会现象。具体到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来说,则是涵盖了党领导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所形成的、遗留的全部精神财富与物质文明,其中涵盖了革命精神的精髓。伴随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革命文化的内涵也更为丰富,逐步形成了革命文化的确切概念,即“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革命现实、凝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3]从概念辨析来看,革命文化包含了革命精神的具体内容,革命精神又更多以文化形式呈现,是革命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二者互为表里,凝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

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内涵,还要从源头进行多维分析。革命精神与文化是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多变的综合产物,对其进行历史回溯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理论源头,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它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行动纲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P34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结合,伴随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孕育过程,深层次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和西柏坡时期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并先后孕育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深刻反映了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革命道路、性质、阶段和任务的艰辛探索和认知的历史过程,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的革命精神和文化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成功的注脚。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深刻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成功,无不是在实事求是原则指导下取得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内核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在精神和文化层面的生动体现,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精神成果。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熏陶

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孕育土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5]传统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之中,赋予了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生命体验,成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源泉。

从内容上来看,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基因,是革命精神与文化的思想源头。一方面,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为党的革命精神与文化提供了精神动力,支撑着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长征精神中得以彰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同共产党人敢为天下先的建党精神相吻合、“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更是对奋斗在大庆油田、航天一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党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态度为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孕育提供了科学方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6](P4)“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7](P318)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都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无源之水,从源头不断挖掘才能建立起文化自信,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深植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形成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展相契合

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曾经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本来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 ”[8](P1324)革命精神与文化就是在党的革命实践中产生,同时也为党的进一步实践提供了精神动力。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篇章,这三个篇章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高度契合,同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孕育、发展、传承相对应。

伟大时代和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谋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是民主革命时期的时代要求与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先后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革命实践。这一系列的激烈变革实践带来了深刻的思想激荡与文化交汇,孕育铸就了党的革命精神与文化。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革命精神与文化成为了引领民主革命时期历史潮流的精神动力,助力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踏上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前进路上更离不开对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发扬光大。20世纪60年代的大庆石油会战,使新中国的石油实现基本自给,由此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缩影。“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的形成,展现了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建设者们的责任与担当。中华民族在富强路上不断前行,革命精神与文化也在不断增添新的思想内涵,成为时代的精神标签。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好发扬好革命精神与文化,不断为其增添新时代的特征,使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引领力。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再强调不忘初心,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越是前行的步伐加快,越是要铭记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记录了共产党人为何出发、从哪出发以及怎样走来的历程,其中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政治智慧,并且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脉相承,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精髓所在。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蕴含着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州军区时指出,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红色基因”一词首次被明确提出。基因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由“GENE”音译而来,也被称作遗传因子,添加了“红色”这一定语后,则特指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之中流淌的、能够代代相传的特质,即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民族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世代相继的遗传密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伟大斗争,孕育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与文化。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革命为主题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以建设为主题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抗洪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从这些革命精神与文化中我们可以凝炼出坚定理想信念、对党无限忠诚、对民族国家和人民责任担当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的传承,使党不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能够战胜各种风险和考验。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9](P144)

新时代,红色基因的承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赋予了超出时空限制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革命精神与文化的角度讲,红色基因是保证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保证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保鲜剂”,使党的肌体不变质、不变异、不退化。它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不忘历史使命和人民重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孕育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来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早在1939年5月,陈云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指出:“每个共产党党员,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10](P4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重申党的传统和作风的重要性,强调要“继续发扬我们党在思想方面和作风方面的优良传统”。[11](P89)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把握好党的成功经验,并且要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赋予新内涵。这离不开对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学习与弘扬。作为党的建设的宝贵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革命精神与文化同宗同源,从某种程度上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革命精神与文化的核心要旨。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党的革命精神与文化一样,来源于党的革命建设伟大实践,从源头上讲二者同根同源,相互彰显。井冈山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端的开始,包含的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精神内涵,成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思想来源。随着党的革命实践发展,革命精神与文化也不断地充实丰富起来,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践和精神素材。党的七大正式总结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并非党的七大期间形成,而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已经不断地发展、丰富,至党的七大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的经验,形成三大优良作风。

新中国成立至今,党的革命精神与文化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扬,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而不断地丰富发展,涌现出像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精神。这是党具有时代特色的实践探索在精神层面的概括和总结,蕴含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深刻内涵。党的革命精神与文化的丰富发展成为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发扬的有效媒介和载体,而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发扬为革命精神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保障。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为新时代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体现了党的政治智慧

“智慧”是对事物能认知、辨别、处理判断和创造发明的能力。[12](P2955)而政治智慧既指用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实证的态度代替经验和想象,又指具有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P204)诞生于政治社会激烈变革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具体形势上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政治智慧。2011年习近平在湖南调研期间明确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14]也就是说,党的政治智慧蕴含在党的革命精神与文化之中,是党的革命精神与文化的现实意义。

革命精神与文化中所展现出的党的政治智慧体现在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内核的理论依据。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中,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也有着鲜明体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蕴含了党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思想要素;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作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型,其核心要义均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这正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智慧的具体体现。一方面体现了党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智慧,既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作用,又不是教条式的信奉,而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群众路线和观点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智慧。坚持群众路线的立场和观点,表明了党以史为鉴、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智力支持的政治思维和智慧。除群众观以外,精诚团结建立起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本领等成功的实践经验,都已经上升为党高超的政治智慧,成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财富性资源。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政育人的现实价值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遗传因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写照。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研究宣传,重视其在资政育人中的功能发挥尤为重要。

(一)为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生动教材

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又踏入伟大复兴的光辉征程。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常泛起,一些别有用心和唯恐中国不乱的敌对势力以“反思历史”为名,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鼓吹 “中国革命是少数人 (革命家)心血来潮的鼓动”、“西方国家入侵是中国现代化的机遇,而中国革命是对现代化的破坏”,宣扬“好人不好、坏人不坏”,“革命志士和共产党领袖尔虞我诈、或贪财好色、或利欲熏心”;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及其领袖犯了很多错误,对中国的发展进步没有贡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途’”,“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等都不应该进行”,等等。它们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随意消解和编排肢解,从根本上否定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作用,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抹黑成“血淋淋的历史”和“倒退发展史”,进而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足之本。如不加以抵制和批判,将造成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源自于历史实践的革命精神与文化,深刻影响着今天的先进文化发展,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思想纽带。加强对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宣传研究,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进行回击的最有效方式。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最初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及其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最为严重的时期,也是民族危机、国家危亡和人民生死存亡的紧要时期。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恰恰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成立,并且担负起历史交付的使命,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也孕育形成。它的形成印证了中国革命的兴起并非少数革命家心血来潮的鼓动,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迎来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一段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与建设史,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不断涌现,如果将这段奋斗历史上升到精神与文化的层面,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的阶段。革命精神与文化丰富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在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凝炼和升华,佐证了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正确道路,而非历史虚无主义宣扬的“误入歧途”。尽管党在领导过程中犯过错误,但都是基于实现历史赋予党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与历史虚无主义宣称的 “尔虞我诈”、“利益熏心”有着本质的区别。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留有时代印记的活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载体,例如革命旧址和建筑、领导人故居、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等,并且通过这些载体得到了生动的展现。通过发掘和梳理这些载体背后的真实历史,还原真实历史发展脉络,以此来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国史的碎片化编排和解构,发挥革命精神与文化正本清源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对党的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培养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学会用历史眼光看待历史问题,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党史、国史的污蔑与抹黑,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头脑中筑起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堤坝”。

(二)以史为鉴,为党完成时代使命提供历史借鉴

对于历史经验教训的吸收借鉴,历来是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经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加注重对党史、国史中经验教训的借鉴吸收,他认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5](P220)如今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使命要求我们在快速前行的征途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此,我们必须从历史寻找真理,在历史借鉴中向革命精神与文化汲取力量。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浓缩了党的历史实践的精华,是一部反映党的奋斗发展历程的精神简史,其背后深藏着党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历史使命下艰辛探索的经验教训。

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比任何时期都更加面临着风险与考验。正在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如何避免党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重演、如何更好地让改革发展惠及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成为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考验。坚持以史为鉴,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精神与文化是克服这些风险,经受住考验的重要路径。产生于近代中国政治与社会激烈变革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文化,凝结着党领导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过程中的政治智慧、领导艺术和战略思维。新时代我国社会和政治再次处于转型时期,因而吸收借鉴革命精神与文化中的政治智慧,对于应对当下转型时期的各种风险与考验十分有益。而且革命精神与文化中体现的党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领导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功绩,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自信心,为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使命凝聚无穷尽的精神与智力支持。

(三)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夯实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成为现实中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的行动纲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习近平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的总结表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显著的成绩既赢得了党心,又获得了人民群众很高的评价,原因之一就是这五年里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不良作风遭到坚决反对,党内政治生态中的歪风邪气得到严厉遏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革命精神与文化正是共产党人精神基石,必须要坚守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初心本色、铸造精神家园。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16]这段论述十分精辟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的本源和起点。历史像一条长河奔流不息,运动中社会镜像的变化沧海桑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也接受了历史的检验。然而,无论历史进程到了哪一步,也不管社会变化成什么样,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根基不可撼动,革命精神与文化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坚守,革命血脉和红色文化永远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标记。

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中,弘扬宣传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是党的思想建设之基,也就是最有力的抓手。“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16]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都将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然而,再远大的理想也要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否则便成了空想。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形势下,将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会遇到许多新风险和新挑战。不论是解决新问题还是老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使我们党在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底气十足;也只有理想信念始终不动摇,才能使我们党在战胜任何风险和挑战中信心百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中以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坚守打造起来的,因此,它是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保持全党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定力。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与文化是共产党人坚守家园的精神基础和不忘初心的思想源头。

[1]习近平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N]人民日报,2017-11-01(1).

[2]李康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精神成果——论中国革命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

[3]魏本权.从革命文化到红色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究与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 列宁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 金冲及,逄先知.毛泽东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9]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1] 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 辞海:第 4 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3]赵志毅.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习近平.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1,03-24(1).

[1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新历史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