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2018-02-10 14:58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

戴 坤

(上海海关学院 ,上海 201204)

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后领导的又一次重要武装起义,也是我们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一次伟大创举。在起义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和战争遇到的实际问题,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总结提炼中国革命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做出了意义独特而深远的历史性贡献。

一、秋收起义前毛泽东蓄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孕育之势

秋收起义前,共产国际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武装斗争经验,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一些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党内主要领导人先后长期持有右倾和“左”倾的错误思想,党对农民革命问题和对民主革命领导权问题未予以实际重视,始终没有踩准农民运动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入中国革命实际的“链接点”。然而,毛泽东认识和解决了这个关乎中国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问题,成功摸索到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突破口”。毛泽东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党前面,摆脱马克思主义有关结论的思想束缚,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绝非偶然。

毛泽东对中国的国情特别是对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1]毛泽东早期关注的是学生和工人运动,直到1925年2月在韶山休养时,他亲身感触到湖南农民富有的战斗性,发现了蕴藏在农民身上的巨大革命潜力,追溯中国历史上历代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再结合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实际,毛泽东开始将革命眼光聚焦在发动农民运动和对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上。从此,他开始了对农民问题的深入研究,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等论著,既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又准确研判了各阶级的革命态度及其革命地位,指出了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根本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1926年,毛泽东担任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和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随着斗争实践的积累,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日趋深化。1926年9月,毛泽东在其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的序言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2](P37)能把农民问题提到如此革命高度的人,在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内是寥寥无几的。尽管最早领导农民运动的人不是毛泽东,但他对农民问题认识的高度已是同时代的人所不能及的。

“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毛泽东深邃而笃实的思想特质。针对当时国民党右派对湖南农民运动的指责和诘难,毛泽东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实地考察了解湘潭、湘乡等五县的农民运动,历时32天,据此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提出自己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鲜明观点:一是地主阶级是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把持中国的根基,国民革命主要就是消灭封建地主,这需要在农村来一个大的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 ”[3](P16)二是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担负起领导农民运动的责任。[4]毛泽东指出,在湖南农民运动中,“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3](P13)这既是说“不是党来评判农民的革命能力,而是农民来评判党是否足够革命”[5](P253)。 从侧面反证着党的领导关乎农民运动和民主革命的成败。通过此次湖南实地考察调研,毛泽东进一步亲身领会到党领导农民运动的任务之紧迫、任务之重要。

如果说从注重城市工运到重视农民运动是毛泽东寻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最关键转折,那么从领导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到思想建军与政治建军并举则是毛泽东初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最华丽转身。1927年7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主张农民自卫军上山,并预料“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6](P204)。 这一主张为他后来领导秋收起义队伍转向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我们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指引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此后不久,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军事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2](P47)并提醒中央新政治局“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P47)毛泽东的军事斗争思想正在积极构建并逐渐明晰。在起义中,他就如何实现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的结合进一步提出:湖南的秋收暴动不能单靠农民的力量,必须有军事的帮助。 “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 ”[7](P113)在上述总结大革命教训和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深化对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的认识可谓是其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早期萌芽。这些新思想不仅是突破教条式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结论的起点,更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叩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大门的开端。

二、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叩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声之石

秋收起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地位重要,内在之本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融之伊始,从此点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萌芽走向成熟的燎原之火。

(一)从盲从照搬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意识的觉醒

革命实践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秋收起义刺激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主体意识的觉醒,促其摒弃了“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2](P47)思维习惯,革命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逐渐生发,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从实际国情出发思考革命武装斗争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觉性与创造性集中到一点,就是毛泽东坚定主张的革命举旗问题。秋收起义前,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立刻坚决的树起红旗”。[8](P303-304)秋收起义时,毛泽东毅然抛弃了国民党的旗子,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在起义进攻长沙受到挫折后,毛泽东以退为进,把武装斗争的重点由城市转向乡村,遇到并解决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革命实际问题,使起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实现胜利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即从 “走俄国人的路”转向“走自己的路”,步入了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的新时代。

(二)从唯从“国际”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内力的生长

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共产国际的最新指示,中共中央成立的新政治局确认中国革命将进入土地革命阶段。八七会议虽把土地革命列入新革命阶段的总方针之一,但只主张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在如何开展土地革命问题上却没有成熟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在领导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既贯彻了中央土地革命方针的精神,又进一步发展了中央的土地革命思想,发掘了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动力。

1927年4月19日,毛泽东在土地问题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增加生力军保护革命,非解决土地问题不可。其作用,在解决土地问题后即能够解决财政问题及兵士问题。兵士能否永久参加革命,亦即在土地问题解决”[2](P43)。 毛泽东这一观点就把土地革命与建立革命武装和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解决农民土地的具体问题上,毛泽东主张既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又没收小地主土地,并陈述了以下理由:“中国大地主少,小地主多,若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则没有好多被没收者。被没收的土地既少,贫农要求土地的又多,单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和需要。要能全部抓着农民,必须没收地主的土地交给农民。 ”[7](P111-112)毛泽东这一主张的出发点是“要能全部抓着农民”,实现更加彻底的土地革命制度;这算是党内最早表述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即贫农领导中农,拿住富农,彻底完成推翻封建统治的民主革命任务,这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理论部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动力和内核。

(三)从城市暴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理论的滋养

秋收起义遭遇挫折后,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历史的深刻把握,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俄模式的束缚,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自主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运用到秋收起义的斗争实践中去。这是成为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贡献。秋收起义前,毛泽东曾指出:“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拥卫或去夺取,这是自欺的话。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 ”[7](P113)毛泽东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武装夺取政权对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随后,在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审时度势,为保存和发展革命武装力量,及时地改变了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毅然决策实施文家市转兵,并提出“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6](P220)。 毛泽东作为率领起义部队到农村开创革命根据地的引路人,不仅为各地起义部队开展武装割据树立了先行榜样,而且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翻开了新篇章。因为秋收起义既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马克思主义著名论断提出后的第一次全面实践,又是“工农武装割据”的萌芽。[9]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互交融的过程,更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理论的创造性发展的过程。

(四)从武装农民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军思想的生发

秋收起义从放弃攻打长沙开始,即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革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和民主建设的理论的实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又凸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军队建设的思想。

秋收起义失利后,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毛泽东在思考如何把一支农民占多数的旧式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性质的、执行严格纪律的、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这个重要战略问题。三湾改编时,毛泽东提出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使党成为党军合一的武装实体,而不是单纯的政治组织。这样不仅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军事原则,更强化了对军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 ”[3](P64)通过必要的阶级斗争观念的政治宣传,明确军队是为工农服务的武装集团,这为党开展思想建军、创建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三湾改编中,毛泽东提议在军队中设立党的各级组织,实行党代表制度,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在军队中实施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创造性地将党的建设寓于军队建设之中,积极开展党的政治建军和思想建军工作,加强党对军队的整合,保证军队执行党的意志,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就从政治上和思想上为确保军队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性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再次肯定了对军队和党组织的这次结构调整,他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3](P61)

毛泽东在强调党和军队的组织建设的同时,也加强对军队的纪律教育。在将要离开三湾时,他为秋收起义部队规定了行军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 ”[6](P222)这为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提出夯实了基础,也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宗旨和造就我军的优良传统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秋收起义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借鉴价值

秋收起义距今已整整过去了90年。今天我们再次回顾这一历史事件,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气魄与战略睿智,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一,在开拓创新中务实求真,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我们党领导一系列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都屡遭失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完全照搬俄国革命的“城市中心”道路模式,忽视了无产阶级和强大敌人的力量对比悬殊的中国国情。革命初期,党的领导者往往将攻占城市的失败归咎于革命力量的弱小,没有去分析十月革命的普遍性价值(武装暴动)和特殊性价值(城市革命)对中国革命的适用性问题。作为秋收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不固守条条框框,具有敢于创新,勇于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胆略,同时又富有行动力,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可贵品格。在起义受到重大损失后,他对“城市中心论”产生了怀疑和警觉,开始从敌强我弱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吸取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经验和教训,把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这种既敢于创新,又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精神,坚定而自信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要坚定信念,度势而为,坚持科学决策。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真理、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的动力之源、精神之柱。眼见秋收起义多次失利、士气涣散的革命队伍,毛泽东及时总结失败教训,多次对起义部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6](P219-220)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危难中果断地做出了许多重要决策: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通过了《最近农民斗争议决案》;提出了“实行枪杆子夺取政权”正确论断;明确了秋收起义的行动纲领,创建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等。特别是,毛泽东在全党率先提出了没收所有地主土地、不能单纯依靠农民暴动、要集中力量缩小暴动区域等问题。这一系列决策和举措充分彰显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危难中科学研判革命形势、正确制定革命政策的政治睿智和卓越才干。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我们如何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坚定信念,以非凡的胆识直面现实问题,正确判断形势,把握发展机遇,时时多谋善断,坚持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既坚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又要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10](P664)在领导秋收起义伟大实践受挫后,毛泽东开始着眼于中国实际国情开展革命实践,把党的革命重点转向农村,开展农村革命政权建设,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深化革命理论研究,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政权建设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创新做出了伟大贡献。

历史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着眼于思考新实践、新问题,及时进行经验和理论总结,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社会各种利益矛盾关系交织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现叠出,亟待我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11](P8)坚定不移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综上所述,秋收起义中毛泽东开始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开展革命实践,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这场看似不是十分成功的起义,却有着战略上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它最先指明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走向,并在实践上走出了正确的第一步,在理论上提供了最初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展历程之一。

[1]徐占权.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创举[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2).

[2] 毛泽东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谭献民.秋收暴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转折[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2).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西方学者论毛泽东思想[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6]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 中央档案馆.秋收起义(资料选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二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9] 黄爱国,杨桂香,刘善文.试论秋收起义的意义与特点[J].江西社会科学,2007,(9).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