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超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考后自我反思总结,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但多年的做法是,学生在大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基础、审题、书面表达、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多由老师代发现、代归纳总结,学生缺少主动反思。尤其是在高三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考后反思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成绩。
近年,每次月考后,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只有认真地对待考过的试题,以后的考试才能少出错误。只有认真地订正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才能不被错误迷惑。在月考结束后,我都让学生重做一次易错的或较难的试题,再参考答案来订正,对照当初答题时的思考过程看看自己忽略了哪些方面?要求对语文错题的订正做到及时、高效、高质。这样,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考点内容的理解,对备考复习起着矫正、巩固、丰富、深化的作用,达到“不犯同样的错误”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减少或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从而促进语文成绩的提高。
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谬误也是通向真理的铺路石。学生在反思中,查漏补缺,归纳总结,形成自己解题的能力与模式。因此,在订正错误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抄抄答案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分析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综合能力体现在什么地方,解题关键是什么,从哪里入手,有哪些答题步骤和方法,重在悟出较完善的答题思路。
语文答题如何做到规范性是考试拿到高分的关键。通常,考后所得的语文参考答案有些过于简略或解析欠详,不能成为评卷的标准,需要加以补充完善才能成为评分的依据。这时,我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轮流负责各题评分标准的制订,完成评分细则的制订之后,再交我重审,如果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地方由我加以完善。经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对各种主观题的规范作答要求了解得更深刻到位些。
学生完成错题订正与评分细则的制订后,对全部的试题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这时,成绩还没有出来,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答卷的各小题进行得分评估,看看自己的评估结果与阅卷老师的差距有多大,或者比较下谁评得更客观些。这样,促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各题的评分标准与要求,熟知规范答题的重要性。如古诗词鉴赏题,近年采取“综合能力评价方式”设计题目,较有层次,因此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因此我们在平时评估试卷时就要结合题目帮助学生归纳答题步骤和模式,作一些操作性的技术指导。
通过指导学生评估自己或他人的答卷,在学习借鉴别人的解题方法同时,还要对平时在专题复习中整理的关于各种题目、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步骤加以总结完善,以后的大考前再拿出认真复习和领会,在考试过程中针对不同题目采用不同方法、按照既定的步骤作答,这将使考试变得轻松简单,事半功倍。
每次大考,在学生清楚自己各题得分情况后,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分析,看看隐藏在失分表象下面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审题失误”是多数学生丢分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分析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还是时间不够用造成的?是心理紧张造成的还是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思维定势造成的。又如“考时忘记了”也是常见的失分原因。那么,是识记不牢固,还是过于紧张?是过于疲劳(身体不好),还是思维不够敏捷(根本就没有想到)?一般而言,各种具体原因可归入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与身体素质和考前准备等方面来深入分析。
有时,可按一定的专题分类,然后进行统计,找出主要的失分领域。得出失分率,大体了解主要的失分因素,知晓自己的薄弱环节。有时,也可直接在答卷各小题旁边写上三五句失分的具体原因。有些重大联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双项明细表或绘制折线图、柱状图来对全班学生的各项得失分进行统计、汇总,了解各试题失分在学生中所占比重以及学生的双基缺陷等情况,帮学生分析存在的知识、方法问题,从中找到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再结合学生的答题分析错误类型、诊断清楚症结,共性问题集体研究,个性问题个别交流。
拿破仑说:“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学生只有清楚自己失分原因,才清楚自己的知识体系弱点、漏洞所在,才能为下阶段学习计划的调整找到努力的方向,也能够促使我们不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每一次考试都能认真分析和总结,就能发现一些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日积月累,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针对自己考后出现的问题,没有具体的措施,光喊“今后要努力学习”没意义。心动更要有行动,在找出找准失分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重新审视自己进行中复习计划,有针对性抓住主要问题,灵活调整下一阶段的学法考法,真正把考试中暴露明显的问题及时解决掉,避免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能实现学习层面的提升。
孟子云:“学必循规”。任何题目的作答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如果每次考后都把反思细节做好,不仅仅能实现答题的规范,提升高三语文备考复习的效率,还能兼顾对学生的能力的自我生成、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过程的指导,兼顾培养学生反思习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循序渐进地形成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