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廷君
在我国,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糖尿病发病率连年攀升[1]。糖尿病可能引起其他严重的脏器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糖尿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易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影响治疗效果[2]。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对其施行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以2014年5月—2016年8月本院接诊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心理护理干预的血糖控制效果进行探究,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于2014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40例为一组。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无其他严重身体疾病[3]。干预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2.1±4.8)岁。常规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1.9±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常规组患者的护理包括进行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包含运动、饮食等方面的科学指导,2型糖尿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等[4]。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加强沟通,了解每位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方案。为患者讲解2型糖尿病的科学知识,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为患者解答疑惑。让患者了解到2型糖尿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相应的预防措施,告知其糖尿病的治疗前景广阔,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让患者家属也参与到心理护理干预之中,帮助护理人员稳定患者情绪,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和理解[5]。为患者营造轻松愉悦的治疗环境,及时与患者沟通,疏导患者的暴躁和焦虑的情绪。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给患者提供建议,督促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会有利于康复。
记录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和护理后患者的血糖波动和胰岛素用量[6]。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9.96±1.08)mmol/L、(9.98±1.10)mmol/L;餐后2 h血糖值(11.68±1.32)mmol/L、(12.01±1.15)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10.01±1.23)%、(9.84±1.41)%,两组患者三个指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护理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比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48±0.81)mmol/L和餐后2 h血糖水平(7.03±1.01)mmol/L比常规组的(7.45±0.89)mmol/L、(8.26±1.23)mmol/L下降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987 0、5.007 2,P<0.05)。干预组的日胰岛素消耗量为(32.67±5.93)U,低于常规组的(44.92±7.36)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654 4,P<0.05),且其日血糖波动(11.13±1.82)mmol/L小于常规组的(19.45±3.16)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76 5,P<0.05),糖化血红蛋白含量(8.78±1.03)%比常规组(9.88±1.11)%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42 5,P<0.05)。
2型糖尿病的多发群体为中老年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7]。糖尿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用药,病程较长且恢复较慢。多数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或对疾病的不全面认知使得焦虑和暴躁等负面情绪多发,治疗效果因此受到影响,因此,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心理护理干预将有助于打消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加快患者康复[8]。
研究发现,治疗1个月后,施行心理护理干预的干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日血糖波动、胰岛素用量和糖化血红蛋白波动显著低于传统护理方法的常规组糖尿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治疗的消极的态度多半来源于疾病的病程过长,治疗时间久,生活受到疾病影响且对2型糖尿病的认知不全面,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9]。通过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宣传疾病知识,心理疏导患者,借助家属的帮助可以消减患者的消极情绪,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患者血糖达到良好的控制。临床施行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显著。
[1]李霞,解杰梅,张会君,等 . 意念导引法对社区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血糖控制的影响 [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47-1648.
[2]Wang HF,Yeh MC. Psychological resistance to insulin therapy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ixed-method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12, 68(4):743-757.
[3]任翠萍,李芳. 心理护理干预对 2 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血糖控制的影响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17-19.
[4]王囡囡,贾延萍,许晶,等. 动机性访谈对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 中国基层医药,2015,27(5):792-794.
[5]彭英,廖色青,李利容,等.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82-84.
[6]贡浩凌,戴莉敏,刘媛,等. 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效果[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399-403.
[7]黄玲,林霞,许榅玉,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120例原因及护理对策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14(18):225,230.
[8]周维. 管理制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2):98-100.
[9]仇立平. 护士主导护理模式在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5(7):1606-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