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丹 孙乃荣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
近年来,网络学习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多见探讨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类文献;其次可见对网络学习系统相关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文献,即把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引入到移动学习中;而关于网络学习这一实质性问题,即与课程资源设计和开发相关问题的研究,非常之少。本文力图聚焦于网络时代外语生态语境重构这一暂新的课题,试图通过重构外围即外部互动活动实现外语学习的内化效应,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随着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外语由传承教育向自主学习方向转变,外语学习语境日益复杂,强调终生学习,不断获取;学习者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起点都可以在网络语境下学习外语,并可以依据个人兴趣和爱好,从网上集取满足个人需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这种方式比传统意义的学习更有利于个性培养,发掘个性潜能。
网络外语教学语境是指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为学习者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课程规划设计、在线互动交流以及建立与之有关的链接。虚拟平台下课程学习、练习、测试都可以完成。通过网络登陆网站自主学习。尽管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却可以解决时空带来的学习上的不便。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外语学习语境的变化。传统教学是固定场所,网络时代是非物质性的,是被大家所控制的网络虚拟环境,即物理特性越来越模糊,非实质性特征越发清晰。虚拟课堂的主体思想是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和需求,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建构知识。
通过对以上分析,我们给外语生态语境下个定义,外语生态语境是指以自主学习模式,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外语生态语境教学,最终为达到为学习目标服务,实现合作与共享。因此,外语生态语境不仅包括自主学习场所和探索实践,还包括学习者本身和学习资源,支持互动信息系统,进而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网络外语语境有其虚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特点,作为一种虚拟语言训练环境,相比于传统的外语生态它呈现出如下的功能特点:
(1)同步性与异步性共存
同步交流是两个以上用户网络实时互动交流,异步交流是非实时交流,同步交流信息复杂,异步交流是对发表信息经过筛选,加工和整理,避免短时间内处理垃圾信息,对学习者认知水平要求更高。
(2)兼容和开放协调发展
网络环境下,学习范围包罗万象,学习方式也不拘于一格,外语语境具有广泛覆盖性、广博性和时效性,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自主进入网络空间,对所有学习者都是开放的。
(3)超越文本化和媒体化
超越文本化特别适于发散思维和创新发展。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文本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不仅可以快捷获取信息,增加学习者创新性和主动性。超媒体性是指由节点和表达节点相关联数据链组成,节点信息以图文,动画,视频等方式呈现。网络语境支持师生远程外语教学活动,建构生态语境需要依据学习者需求及课程资源,制定多元化学习策略,建构符合个性发展平台。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能力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的水平,一种是潜在水平,两者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个体差异不同,教育策略也不同。认知活动是学习者在语境下互动,是动态变化过程,通过社会活动来完成,中介工具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才有意义。最近发展区是一种知识建构的活动,也是认知工具和认知结果的辩证统一。基于此理论,网络时代外语生态语境是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多样性学习资源和发散思维理念,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下完成语言意义的建构。
(1)以学习需求为导向
外语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选择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吸引注意力。外语生态语境下需要我们一方面在实践中探索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坚持应会必会的原则跟踪记录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为学习者学习反思提供空间和语境。
(2)平台设计兼顾交互性与可靠性
移动学习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为授课者和学习者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因此需保证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尽可能为教学双方以及学习者之间创造相互交流的便利条件。可以说,外语生态语境的建构并不是要改变高校现有的网络教学模式,而是实现学习资源的整合,满足学习者的学习要求。
(3)融合显性和隐性知识
学习语言的过程既是个体到群体,也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融合过程。外语学习是一种文化教学,所以在实践中应该提供多样化文化资源,提供高效快捷的文化资源平台,深度发掘学习策略,强调学习目标和任务。
构建以网络环境为载体的新型的外语教学生态语境绝非易事,它是预期教学效果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只有引导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个性化学习服务,才能摆脱静态的传统外语学习方式。具体操作中,本文认为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教学环境外语语境要件包括:网络资源,课程规划,教学课件,自主学习,练习与测试,交流论坛和远程教学管理等。
(1)网络外语学习资源
网络时代的外语教学语境,享受网络资源全时段服务,从而开展个性化外语教学。网络学习资源包括:互联网和局域网资源。传统学习资源是以书本为纸制材料为主,而现代网络教学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众多校园局域网也成为外语学习提供信息来源。校园网络针对性强,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及课堂教学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为网络与传统学习模式有机融合提供条件。因此,校园局域网是外语学习重要资源和途径,也是构建外语语境的重要内容。
(2)课程规划
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要实现的途径来规划自己的课程设计。对于展现文字量较大的课程如读写等内容,可以侧重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设计,将学习者注意力长度和流量使用成本等因素设置在考量范围内;对于视听说等对于网络流量要求较高的课程,PC终端的网站建设是为首选。
(3)教学课件
课件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无疑要服从于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在具体设计上,偏重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课件应注意本身的独立性与课程设计的细化处理,教学课件尽管要与本单元主题和教学大纲相契合,但每个教学课件独立性较差的情况下,学习者很难在移动学习终端上实现不限时教学内容的进入。
(4)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资源不仅图形并茂,也有视频资源。在具体操作上,针对不同学习者提供相应资源,有利于自主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是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长期融合的结果。针对大数据时代的外语生态学习特点,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启动之前,教师要提供相应的自主学习指南。学习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于学习资源的可选择和利用是教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5)练习与测试
练习的教学设计应秉持简洁和灵活的原则。在形成性评价的阶段测试环节中更加注重测试的效果生成,通过设计答案提示,考试内容回放等形式,使学习者在提升自己分数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在终结性评价的期末测试环节中,应开展利用计算机的适应性测试,被测试者对成绩可靠性估计大大增强,学习者测试表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平时训练实际水平差距在缩小。
(6)远程教学管理
网络课程平台是一套以网页管理为主体的教学平台,建立单独节点目录,建立信息发布系统。页面内容中要素的选择因课程规划和教学方案而异,进而构成资源环境,运用网络课程学习,可以建立起网络,教师,学生三位一体互动交流平台,为语言使用,交流和发展自主学习服务,也可以用于存放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管理,作为师生交互平台,具有丰富教学素材和管理模式,方便查询和阅读。
当今时代,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外语教学环境。然而,外语生态语境重构的关键还在于要整合现有学习理论成果,研究整合的有效方式,挖掘大数据时代的外语学习规律,研究和移动式外语学习的理想模式,并将之推广至多个学科的移动学习,从而真正实现学习的泛在化。
[1]刘建设.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
[2]王小强.高校移动教学系统设计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11).
[3]孔德志.高校外语教育资源库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11).
[4]杨丽娜,何建芬.移动计算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实践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