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博 赵保峰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触媒”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改变和加快化学反应速度,而自身在反应过程中不被消耗。触媒效应是触媒在发生作用时,对其周围环境或事物产生的连锁反应以及影响的程度。
文化产品触媒是指能够对文化产品的策划和生产产生引导和影响,能够激发一系列文化产品的建设的事件和政策。文化产品中的生产中各个元素都是相互联系。如果文化产品构成的元素发生变化或外在因素对外文化产品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一个事件、一个途径都会在特定的时期内对文化产品建设起到激发或制约的作用。“互联网”和“事件化”是两个影响文艺生产的要素,互联网是渠道与平台,事件化是内容的来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引入触媒概念是来说明文化产品开发和建设与时代的紧密关系性和影响性。目的是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决策者自觉地思考,社会事件对文化产品产生的影响,从中积极和最大限度利用优势因素促进文化产品的整体性提高。
首先在这里要搞清楚“事件、事件化和文化产品”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从社会生活中而来,生活本身就是社会中无数的人和无数的事件组合成的集合,围绕一个事件产生或引发的相关事件,并且构成一种合力的时候,就演变成了事件化。文化产品是对事件的艺术化生产与再现,不同的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就是对事件化的不同程度的“外化”。文艺作品在当今社会是对政治服务最好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对政治的宣传与影响力正好是一种互补,文艺作品是对新闻事件的思想与情感化的补充,在信息爆炸下的今天,如何引起人们对事件高度化的重视与关注,调动观众的情感补给是十分必要的,形成事件、生活和情感的多维共振。比如绘画作品、摄影作品是对生活事件瞬间的记录与情感表达,文学作品利用抽象的文字和读者的想象力对事件进行了加工与处理,形成连续的事件化表达。影视剧作品、微电影、纪录片、电视节目等通过视听语言将事件进行生动的表现与再现,并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加工,形成事件本身更为丰富的内容表达,多元的文化形式将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融合。
文化产品在市场体制下创作,要完遵循市场规则,完成前期题材选择,受众定位,产品制作和后期宣传推广,信息反馈等几部分内容。每一个环节下中“事件”的参与,再加上“互联网”的渠道推动,都会产生一种合力或者是连锁反应。
当下,“互联网+”成为文化产品触媒的“主战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受众的互动性增强,也无形削弱了传统媒介作为信息生产源与渠道的重要性。信息事件化的传播当与网络结合在一起,当网络和电视结合在一起,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在一起,当传播与全民个人化结合在一起,当唯一与多元结合在一起,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已经开启,与传统媒体相比它的特点显而易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互动性、大容量、个性化、多样性、便携性;最快速的形成全方位,全天候覆盖的媒介生态圈;内容的多元化呈现(文字的摘要、深度的分析、解读和图表,音频视频的再现和当事人的采访与回答),信息资源与节目资源有效的互融和流动。
文化产品的触媒效应途径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力量,首先通过媒体的检验,然后再利用新媒体完善的传递信息的渠道传播出去。
长尾效应的核心理念就是非核心元素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效应,产生的效果与价值比核心要素的价值还要大。比如最近争议比较大的电视真人秀《演员的诞生》,因一期节目中演员通过互联网“微博”对节目的内幕操作进行揭露,所产生的相关事件已经进入“热搜榜”,同时产生的话题性已经远远大于观众对节目本身的关注。曝光之后的第一期节目的播放量仅有1650万,与以前一亿次的播放量相差甚远,可是相关的话题近8千万的信息条数。
2017年冯小刚拍摄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互联网产生了一系列的长尾效应,网络大电影纷纷开始迎合“潘金莲”做文章,衍生出了九个与潘金莲相关的网络电影《我是潘金莲》《谁是潘金莲》等等。后期的长尾效应比电影本身还要有热度。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大数据实验室提供的数据,反腐专题片《巡视利剑》的播出期间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央视网”“共产党员网”、“新华社区”、“人民网”“强国论坛”等多家网媒平台同时播出,网媒、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渠道共产生了6000余条相关舆情内容,至2017年国庆结束时达到1.4万条,腾讯视频点击量达4000万次,微博话题阅读量多达6000余万次。
当今世界是一个共融的社会,构成社会的最小信息单元就是事件本身,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事件发生着,但并不是所有发生的事件都要进行信息传播,对于具有传播价值的事件,应该对该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呈现,融合内容生产,形成事件在不同平台上的不同加工,立体化的播出渠道,区域化个性化的发展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分众化策略)。事件本身的内容是既定的,但报道信息在不同途径与渠道对事件化报道的方法与内容层级可以进行区别。比如互联网中的微博发送事件消息,只允许用140个字进行描述,可配以图片。微信是可以发送10秒的短视频配合文字进行事件报道。互联网的视频采访或者段落都是5-10分钟的视频段落。
互联网的事件推送的便捷性和信息表现的多样性(图文、视频),让互联网的信息接收者也转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互联网+”让“事件”更加接近真实与客观,当把事件放置在互动的、全媒体的环境中,事件被开放的、全景式的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通过信息消费者的点评与编辑补充,更接近事件化的核心,同时受众也更为广泛。事件在受众的关注中升华为“文化产品”,“吐槽”从一种舆论行为演变成网络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吐槽大会》。这种形式突变恰恰是互联网特有的媒介特征。
互联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互动性强,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的及时互动,同时互动的样式也呈现多样性,比如弹幕、点赞、评论、转发等。《巡视利剑》在9月7日首播,当天舆情事件仅37条,9月11日当天舆情事件489条,到9月12日当天数量达到顶峰的2543条,之后减少并出现长尾。可见,该片在每集播出之后的即时传播量较少,相关的舆情事件在5集完整播出的翌日才全面爆发。无独有偶,百度指数显示“巡视利剑”的搜索热度及热度趋势分别在9月11日和12日达到峰值。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事件成为文艺创作的主要来源,因此面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我们也要借鉴事件营销的模式,把文艺创作与文艺生产,营销与事件紧密结合起来,让事件、环境、形势都能成为创作文化产品丰富的手段。
1、“借事”——将重大事件作为文艺创作的题材来源,进行艺术化的创作或者改编。
利用重大的社会事件可以催生出很多“小事件”,这些小事件是通过大事件的热点性,超强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带动完成关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贾樟柯导演执导的电影《三峡好人》恰恰就是借助中国三峡工程大迁徙的事件,完成纪录式电影的真实感的。真实的社会环境与社会事件,为影片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和人物,贾樟柯导演抓住这个天然的优势因素,以“纪实”手段完成电影创作,让电影作品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为了成功2022年申办北京冬奥会,文艺作品的策划围绕冬奥会这个主题贯彻始终:开始对冬奥会的徽标进行全国征集投票,以张艺谋为主的创作团队开始进行申办冬奥会的宣传片策划与制作,向文艺界征集冬奥会会歌,并同时制作了相应的音乐电视,电视台配合冬奥会的热度,制作了申奥成功的庆典晚会,制作了与冰雪项目相关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跨界冰雪王》,里面所有的竞技环节都来自社会真实的事件与项目,比如北京电视台举办的“冰雪节开幕式”的开场节目,就是由跨界冰雪王的嘉宾配合演员完成的。黑龙江2017年的春节晚会就是户外冰雪为主题的制作等。
2、“借势”——“借地势”或“借形势”。
(1)借助地形优势,形成地域下的联合创作。比如当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雄安新区的建立、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都是借助的地域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尤其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这种区域联合的趋势下,会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圆形辐射,构建完整的文化信息资源中心。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与文化的中心,也是重大事件的核心地带,其他省份是信息的第二层级,经济基础必然影响文化共振,信息资源集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本身就具有信息资源集中和爆发趋势。这种挂靠地域优势,无形中把河北部分地区比如“石家庄、塘沽、张家口”等这种二线城市提升到国家甚至世界瞩目的范围内。雄安新区的建立,让保定、白洋淀、容县、雄县等地级市进入国家视野。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必然会在文化作品的创作中得到强调,自2017年4月1日宣布雄安新区的建立消息后,与雄安新区相关城市的文化宣传作品已经达到50余部,与雄安相关视频关键词相联系的视频内容多达上千条,其中由新华网联合河北传媒学院拍摄的《白洋淀记忆》已经在新华网头条播出。可在2017年4月1日以前以介绍雄安相关的文艺作品基本没有。
(2)借助“形势”。文化的发展,必然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而国家的政策与发展方向,是一切发展要素的前提条件与制度保障。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与国家的发展方向与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完成文化产品对国家政策的宣传与引导功能。
自从2012年11月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主席就提出对党内作风进行整治尤其是反腐的治理,全国刮起反腐之风,随即全国开始高密度的生产出关于反腐的一系列影视作品,2016年10月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六集《人心向背》《以上帅下》《踏石留印》《利剑出鞘》《把纪律挺在前面》《拍蝇惩贪》《天网追逃》《标本兼治》),2016年12月播出的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四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证民风淳》),2016年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2017年1月《打铁还需自身硬》用上《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中《以担当诠释忠诚》下《以担当诠释忠诚》三个篇章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19大召开前2017年9月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四集《利剑高悬》、《治政巡视》、《震慑常在》、《巡视全覆盖》)。这部电视专题片中的案例都是从新闻报道落马的官员入手的真实材料,数量之多,官级之大,可谓是前所未有。虽然三部纪录片主题都是反腐,但随着反腐的逐渐深入,反腐的力度越来越大,后续拍摄的纪录片所反应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从党员干部的个人问题逐渐深入到体制的反思,从个人生活腐败到群体式连锁腐败,从小苍蝇到大老虎的深层次披露,最后一部《巡视利剑》从中央巡视组进入国家企事业单位,从专业、系统的角度进步阐述发现的深层次问题,让观众看到了国家反腐的决心和比单独新闻事件报道更具有情感触动性的叙事力量。反腐题材电视剧《人名的名义》,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背景,艺术化展示了腐败官场的众生相。
3、“借时”——就是借助有力时机,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推广,这样恰恰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巡视利剑》反腐专题片的录制就是借十九大召开前的时机,借助传统央视媒体的权威性和新媒体实时互动的特点,影片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大大增强。
4、“借信”——就是互联网借助传统媒体优势和权威性,在重点和热点事件面前,发挥互动、便捷等信息优势,避免了受众对网络事件传播的质疑性,所以事件化的最终是媒体间的“竞争与合作”。
互联网+事件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渠道与丰富的内容,内容贴近生活让文艺创作提升了社会关注度、吸引力,增强了社会反响。事件与文艺的结合,让文艺作品的创作充满了创新性和前瞻性,重拾了文艺创作的自信与动力。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互联网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文化产品“触媒效应”的不良因子,比如事件本身源头缺少深度调研而导致信息的重复,浪费媒体资源;信息发布从官方拓展到个人自媒体,信息的权威性与真实性受到考验;事件态势的发展从官方引导变成大众的情感宣泄场,容易出现“情绪失衡”的舆论态势。这些不良因子的存在,对文艺产品的健康发展还存在着隐患,未来我们要趋利避害,利用事件化传播来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为文化的凝聚与推动贡献力量。
[1]张贵,李佳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与新思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
[2]王丛.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3]付伟.京津冀信息化差异的时空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