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环境下新工科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

2018-02-10 12:24:16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21期
关键词:工科产教校企

黄 文 李 文

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永州 425199

1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背景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上不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本科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2015年10月三部委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对接。

针对高等工科教育,2017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要求“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2],要求明确了在高等工科教育领域进一步推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搞清楚目前工科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充分理由及方向,建立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目标和内涵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2 工科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及问题

2.1 工科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工科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大致相同,只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高校的支持政策与条件不同,实施过程略有不同。按合作对象、合作区域、合作主体主要存在以下模式:(1)高校与企业合作或高校群与行业联盟合作;(2)建立科技产业园中园或校企协同研究创新中心;(3)高校主导、企业主导或双主体模式[3]。尝试较多的具体人才培养模式或形式包括工读结合、共建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合作培养、校企协同研发中心等[4]。

工科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或是哪一种具体形式,都必须以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为基础。各参与合作方都能得到较好的回报,才能推动协同发展、加强稳定合作。相关研究表明稳定性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文献[5]指出50%左右的校企合作持续时间约为3年,达不到普通本科学生4年的培养周期;说明虽然有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大力支持,目前工科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稳定性仍然极其不牢固。其中的困难和问题固然不少,但企业合作的动力不足是最主要的问题[6],需要与之适应的新工科教育模式改革来破解难题。

2.2 工科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分析

导致工科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的正外部性: 参与人才培养的单位得不到全部的利益,而其他单位却可以分享人才培养带来的部分利益[5]。具体说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全部或极少留在参与企业为其所用;而其他非参与企业虽然在此培养过程中没有任何付出,却仍然可以得到部分人才。

如图1所示,假设在工科教育校企合作中,某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参与合作企业投入的成本为CP,得到的利益(假设能留住部分毕业生为其所用)为RP,全部社会利益(培养的人才全部为社会所用)为RS。由于存在外部经济,所以参与合作企业所得利益小于全部社会利益:RP<RS。如果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投入成本CP大于得到的利益RP而小于全部社会利益RS,即有RP<CP<RS,则企业方显然不会或不愿参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尽管这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利的。更进一步,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产生的利益损失为CP-RP;社会上其他企业并未为此付出,却仍然得到了接近RS-RP的利益。这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政府部门大力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方协同育人,但大部分企业仍然动力不足的现象。

从上述人才培养的正外部性理论不难看出:企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特别是对于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场地、设备、指导教师等方面需要更多的付出;如果毕业以后不能留住学生为其所用,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得不到任何回报。因此,要么使企业能留住人才,要么让社会给企业足够的补偿;否则,从企业追逐利益的角度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得不偿失。

3 产业生态下校企合作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由于RP<CP<RS,从社会或产业的角度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有利的。如果将一个产业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在整个生态系统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利益大于成本的;所以从产业生态系统来看产业链或企业群有充分的理由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产业生态下校企合作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充分性理由。

但对于产业生态系统而言,特别是对某个企业而言这是否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呢?从产业或企业生态的人才安全看答案是肯定的。生态位理论是生物学中研究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7-9]。文献[9]借用生态位理论,揭示企业人才安全的本质,以企业人才安全为标准,将衡量人才生态系统的指标设为:人才结构、流动率、整合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满意度5个指标;其中整合能力主要指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从行业生态系统看,在以上五个指标上都有优势。

文献[10]将人才分为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通用人才”和通过“干中学”积累知识技能的“专用人才”,并通过多案例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的人才市场呈现二元化特征:“通用人才”供大于求,“专用人才”供不应求。也就是在人才系统的人才结构和整合能力两个指标上看,没有通过“干中学”或职业培训积累的“通用人才”是很难满足企业需要的。而通过在企业本身的“干中学”或职业培训来完成从“通用人才”向“专用人才”的转变有很大风险。文献[11]和文献[12]指出了企业本身培训存在的有效性风险、人才流失(流动率)风险、知识贬值(学习创新能力)风险和忠诚度(满意度)风险。

因此,在人力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企业和产业链本身来培养人才,在人才生态系统指标上很难达标;所以必须要借助外部资源才能保证企业人才的安全性,而最大最可靠的外部资源非高校莫属。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可以使“通用人才”按企业需求快速向“专用人才”转变;而且还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提高企业人才的忠诚度,加速企业技术创新[7],全面提升产业链人才生态系统的五个核心指标。这正是产业生态下校企合作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要性理由。

4 产业生态下校企合作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目标和内涵

在教育部发布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是一个重要选题。指南明确该选题的目标是“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建立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内容上要“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吸引多方面参与新工科建设,创新高校与境内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其他高校及地方政府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如前所述,从产业生态系统来看产业链或企业群有充分的理由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为推进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改革选题目标具有充分的理由。如果要实现该目标,在改革内容上必须要构建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没有达到“利益共赢”正是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或多方要成为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由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具有正外部性,要建设“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就必须让合作企业得到必要的利益补偿;要么使企业能留住人才,要么让社会给企业足够的补偿。而后者根本就不是校企合作本身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校企合作必须使培养的人才能为合作企业所用,特别是要为企业人才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就需要本着为行业或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将高校教育纳入产业人才生态链的建设。在合作的内容上要实施全方位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战略,而不仅仅是单个专业或学科的合作,改善和完善合作企业的人才结构;全面引入企业文化教育,以增加企业人才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课程设置对接企业标准,以增加企业人才的整合能力和匹配度;校企合作开展企业人才的继续教育与创新教育以提高企业人才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样的校企合作内涵可以全方位保证企业人才的安全和使用效率;从产业生态的视域看,可以充分必要地保证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并激发企业合作的动力。

5 结语

由于传统工科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上具有正外部性,企业在此过程中得不到全部利益,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这已经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大阻碍,解决这个问题是新工科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产业生态和企业人才安全的角度论述了“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将一个产业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在整个生态系统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利益大于成本的,从产业生态系统来看产业链或企业群有充分的理由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着为产业或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将高校教育纳入产业人才生态链的建设中,强化企业合作的内涵,保证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能为合作企业所用,为企业人才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对产业或企业也是必要的。

猜你喜欢
工科产教校企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