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2018-02-10 10:59何莉琼
关键词:逻辑马克思主义特色

何莉琼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出台了许多大政方针,推进了不计其数的重大工作,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凝练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次飞跃,并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深入领会这一伟大思想生成的四重逻辑,对于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和精神要义,更好地以这一思想为引领,有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逻辑: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必然结果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1](P60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不例外,它的生成符合现实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实际,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新要求,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形成了这一重要思想。但这一思想是在广泛而深刻地吸收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科学总结和反思我国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今天都来自它的昨天。”[2]我们党创立这一伟大思想绝对不是偶然的,是“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决定的”[3]。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艰苦的斗争、艰难的奋斗,在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彻底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创造了世界奇迹。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4](P73)。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从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我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弱小走向强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和建设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九大把这些丰硕的理论成果总结凝练为“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这些理论成果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的历史经验为这一新思想的生成提供了重要借鉴。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列宁的创立,斯大林的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经济僵化,党政不分,对外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内官僚主义严重并脱离群众,苏联很快衰败并解体了。当前世界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我们党深刻地吸取了这些国家在发展中的重要经验教训,认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伟大的奋斗目标,即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因为我们善于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我国经济持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习近平自信地宣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所以,这一思想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我们不仅要把这一思想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进行认识和把握,更要将其置于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中进行认识和把握。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升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这一伟大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具有民族特色。这一思想中的许多内容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爱国、友善”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和谐等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世界大同”等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如关于和平问题,习近平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讲到,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发展问题,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满招损,谦受益”,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在学习方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到,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同时,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会议时,他强调,“民为邦本、政得其民……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在今天也可以作为镜鉴”[3]。民族特色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语言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治国理政的讲话中大量引用古代的名言警句和诗文,如“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要有钉钉子精神”等话语,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表达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P664)所以,要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指导实践,就要结合我国实际,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当代表达和时代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传承,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从理论逻辑来看,这一伟大思想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赋予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必然产物。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运用。在预测未来社会时,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的过程中揭示新社会的特点,仅仅指出未来社会的大致轮廓,而不做具体的详尽的描绘。他们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强调要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恩所阐述的原则主要包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这些原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持之以恒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6]。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这一思想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强调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经济领域,强调要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领域,强调要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文化领域,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领域,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领域,坚持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当代客观实际为转移,提出了“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形成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思想。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随之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必然呼吁新理论的产生,以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九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的章程》明确写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7]。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8](P25)。 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好地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即实事求是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这一思想的许多内容都是在以往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国防、外交、党建,无不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一言以蔽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传承。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学习时就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题和主线,深入领会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之初就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治国理政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内外的形势变化、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浮出水面,即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由此可以看出,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所形成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发展”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拓进取,第一次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包括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以及民族特色;此外,还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等新的内容。用实际行动旗帜鲜明地证明了治国理政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这个方面来讲,这一伟大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

总的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又不断赋予其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认识和把握其理论逻辑,就是深刻把握它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运用和发展、深刻把握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深刻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当代表达和时代表现。

三、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阐释了著名的 “合力论”,他把历史的发展看成是由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相互错综复杂作用的结果,从而既说明了历史的发展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又充分肯定了单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也不例外,它首先是党和人民群众实践的经验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习近平本人长期的实践探索和个人经验的总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在推进和实现‘四个伟大’进程中,仍需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0]。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生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时代的发展,顺应人民的热切期盼,出台了若干战略和大政方针,解决了许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大事,推动党和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同时也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生动实践中,体现在“五位一体”的鲜活实践中,也体现在推进“四个伟大”的伟大实践中。特别是在涉及事关民生的各个方面的实践,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体现得更为鲜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等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从根本上说,正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思想。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满足人民利益诉求的实践中形成的。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党和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和实践经验是这一思想生成的重要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解决了许多深层次的改革困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精准扶贫政策,使许多贫困人员在根源上脱离贫困。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从来都把人民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实践中,还是在精准扶贫的小实践中,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无论是医疗、养老还是就业,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所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为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参照,是其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实践依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这一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永远的奋斗目标,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9]。这充分地体现了这一伟大思想对人民的利益诉求的观照。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习近平本人长期的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这一重要思想的许多内容都能在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找到“根”和“源”,都能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工作中找到原点和注脚。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不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与习近平同志长期的工作实践、基层工作经历不可分割。习近平同志对基层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能够深刻体味民生疾苦,这主要源于他在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与人民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作的七年知青生活。习近平同志认为,“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习近平的人生经历异常丰富,在工作岗位上,他做过农村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省委书记和党的总书记;在工作地点上,从西北到华北,从东南到华东他都待过;这些不同岗位的任职,不同地点任职的工作经验的总结,对他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或缺的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经历使得习近平同志能够正确地观察分析事物,做出正确的决策并能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简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就是改革开放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满足人民新期待的实践以及习近平本人长期的实践探索。深刻领会这一伟大思想的实践逻辑,就是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这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在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基础上形成新认识、新理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伟大思想。

四、时代逻辑:新的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形势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任何思想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需要艰辛的理论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11](P54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也是这样,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个伟大时代主要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立、富到强的飞跃;在国外,中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提升,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央,也为这一伟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国际环境。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新时代新矛盾的迫切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新特点,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的新论断。在过去的五年,我国所取得的成就,所发生的变化是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经济、民主法制建设等十个方面高度概括了这些成就和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推动着新时代到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所处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毛泽东曾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需要一百年时间,如果按这个时间推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春秋,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上阶段,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只是发生了量变,我国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9]。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出,例如,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经济的发展正在由速度和总量向质量和效率的发展转变。由此,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新实践。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转机和国际社会的期待。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有媒体称,这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12](P04-09)。 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经济实力的增强,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拾生机与活力,信心倍增。可以讲,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使世界受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已经以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在思考中国以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我国在既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的同时也借鉴世界的有益经验,在保持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世界的发展,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在思考全球治理和全人类发展的问题,避免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塔西佗陷阱”以及“修昔底德陷阱”。世界瞬息万变,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仍然不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正确的义利观”等外交理念和措施。可以说,中国理念、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中国模式越来越为世界所认同、所借鉴。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借鉴,为国际社会许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时代、新方位、新要求,必然要求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新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新思想的时代”[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顺应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转机和国际社会的新期待。想要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就必须深入了解国际社会的新变化、国内社会方位、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五、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是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和我国文化传统的必然结果、必然产物;从理论逻辑来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表达和当代表现;从实践逻辑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的、鲜活的实践;从时代逻辑来看,是新的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四大逻辑是这一思想形成的四个不同的方面,侧重点不同,但这四个方面虽然有很大的区别,彼此又相互连接,是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矛盾的有机体,并处于辩证运动的过程中。其中,实践逻辑不仅是理论逻辑的基础,而且也是理论逻辑的目的,理论逻辑来自于实践逻辑,又指导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逻辑,这两大逻辑是捆绑在一起的。伴随着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运动过程,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是前两大逻辑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而时代逻辑受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支撑并凸显了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

简言之,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这四种逻辑。相反,四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有机辩证统一体,在不同程度上渗透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既要分别领会四重逻辑的具体内容,又要理解其内在的一致性,在众多的生动鲜活的实践中,融入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发展,理论的传承,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是这四重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将其相互代替。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义,才能更好地加以贯彻落实。

猜你喜欢
逻辑马克思主义特色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逻辑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创新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