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波夫叙事模型下“返乡体”的叙事结构分析

2018-02-10 09:13谢锡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要素结构农村

■ 张 婵 谢锡文

春节作为特殊的岁时节日,将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及其行为锚钉在特定的时空里,“回家过年”的民俗在全国范围引发了由城返乡的人口流动,使乡村出身的知识青年在城乡面貌的强烈对比中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张力,并激发了他们的集体叙事。这种由乡村出身的知识青年为写作主体、反映农村社会问题的文本被网友称为“返乡体”。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下,“返乡体”成为寄托乡村知识青年群体共同感觉结构的重要载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一、叙事分析与拉波夫叙事模型

通过结构分析来把握叙事的主题与意义是叙事分析模式的重要贡献。构建叙事分析模式旨在为重建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意义提供方法上的指导,这种研究不再从某个具体故事出发,而是关注研究故事的结构特征,由此突出故事自身的抽象性质。提取经典叙事结构模式的价值在于以此为纽带将一个时期、一个国家、一种文学运动乃至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学运动中拥有的相同或相近的深层结构的作品联系起来,从而进入情节类型的宏观研究。①

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在对纽约市有关个人经历的口头叙事进行语言学分析时,总结出了有关个人经历叙事的六项要素:摘要(abstract)、导向(orientation)、复杂的行动(complicating action)、评价(evaluation)、结局(result)和回应(coda)②。摘要是对故事的简要概括。导向是叙述者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涉及人物的描述,为故事主题做铺垫。复杂的行动依照一定的顺序展开,是叙事结构的核心,讲述故事的发生发展。评价指叙事者或者他人对故事中各种情况的看法,用以传达叙述者的观点,分为外部评价(external evaluation)、嵌入式评价(embedded evaluation)和评价行动(evaluation action)三种类型。结局包括故事的结局、人物的下场、目的是否实现等。回应用于回应主题,使读者或听众对故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并将其带回现实。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成为后续研究者进行个人经验叙事分析的经典范式,它所提供的模型揭示了叙事的具体结构并允许进行比较,同时还可用于检视叙述者对所述事件的观点。③

“返乡体”作为典型的个人经验叙事,适用于拉波夫叙事模型。故而本文以2015年2月17日起至2017年春节期间澎湃新闻发布的“返乡体”文本为样本,将其置于拉波夫模型下考察,结合时代背景及创作主体的文化背景,分析“返乡体”中各项要素在整体叙事中的结构性功能,并进一步揭示叙事者的身份定位、叙事动机和意义建构。

二、拉波夫模型下的“返乡体”叙事结构分析

1.摘要

位于叙事的开端,其功能在于对故事进行提纲掣领地概括。“返乡体”中摘要是其固定的结构要素。例如《趁着过年返乡说媒》开篇一句“我在豫东农村长期生活,这里想说说这边农村青年的相亲”,直接概括叙事核心。

2.导向

导向要素通过提供事件相关的背景信息和人物信息,一方面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为复杂的行动建构故事场域,使读者形成时空想象,甚至对有类似生活经历的读者进行记忆唤醒。“返乡体”为了更好地使读者意识到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将读者带入故事的环境,使其了解相关事件为何会在此时、此地发生,以及事件对主人公的意义。每一篇“返乡体”都使用一定的篇幅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了阐释。例如《我们的家乡静悄悄》一文的导向部分对新农村示范点进行了细致的环境描写,反映出村落中的安静和萧条,为后面讲述有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故事设置场域。此外,人物信息在“返乡体”导向部分居于核心位置。正如巴特强调叙事与人物的相互依存性,离开人物所有的“行动”都无法被理解,④人物信息越详细,其行动的意义越易被理解和呈现。

3.复杂的行动

复杂的行动被称为叙事的“脊梁”。“返乡体”中,复杂的行动是乡村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和详细描述,旨在还原事件原貌并为评价要素提供依据。复杂的行动通常遵循特定顺序,“返乡体”中最常见的是时间顺序。在《趁着过年返乡说媒》中,叙事者详细还原了当今豫东农村的相亲风俗,涉及“联络媒婆→看小孩→相院落→男女见面→‘送贴’(即送彩礼)→男方家庭筹备婚礼迎接新人”共六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包含了高昂的经济成本,为叙事者对当代农村婚姻交易化现象的批判性评价提供依据。

4.评价

评价部分是除“复杂的行动”外最为重要的元素,贯穿整个故事,表明故事意义。在“返乡体”中,叙事者通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使复杂的行动与评价接连出现,这使得评价要素在“返乡体”中所占比重极高。评论使叙事者“我”的声音始终在场,可以直接阐发观点、传达情绪,发挥了解释归因、表达情感及深化叙事主题等作用。例如,在《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中,叙事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哥哥”一家的生活由盛转衰的故事,通过外部评价点明叙事主题即社会的不良触角严重影响了普通农家的命运,引发了留守儿童、养老困境、乡村空心化等问题,起到解释归因的作用。在《乡村的非正常死亡》中,叙事者使用嵌入式评价传达了“我”对村民意外死亡的震惊和同情。在《寻找返乡路》中,叙事者则使用了评价行为,在城市生活的“漂泊感”令“我”感到寂寞,只能借“跑步”“和自己说话”等行为排解。

5.结局

结局为复杂的行动的结果做总结,它与叙事者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息息相关,这一要素在“返乡体”中必不可少。例如《一座“八线小城”的补习班江湖》讲述了由于乡村小学没落、师资水平下滑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补习大军,在“补习江湖”的秩序里体制内教师称霸一方,非体制内教师艰难生存,故事结局为各方因素导致补习费用不断增高,形成恶性循环。

6.功能模糊的回应

回应要素为叙事画上一个休止符,将读者拉回现实。然而这一要素在“返乡体”中体现得并不明显,其功能也常常与“评论”要素相混淆,体现了拉波夫模型的局限性。

三、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给农村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既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也使其在市场化浪潮中处于被动与被裹挟的地位,甚而成为社会问题集中呈现的“终端场域”,成为多方关注和叙述的对象。⑤“返乡体”叙事者以农村出身的知识分子为主体,农村生活的真实体验使他们具有类似的集体记忆与情感体验。春节返乡的契机使他们重回故地,时代浪潮冲击下的农村现实问题打破了他们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想象,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强烈反差,首先带来的是“情感的冲撞”,其次引发的是“理性的求索”,⑥农村凋敝的现状与寻求解决路径的急迫感激发了双重的叙事动力。“返乡体”中大量的生活细节与人物故事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和对乡村的忧思,其动机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还有对当今乡村意义的求索。

钱理群曾在《20世纪中国的五次乡村运动》中指出:20世纪历史上的五次“到农村去”运动有一条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探索价值、寻找意义、寻求真理的方式。⑦从这一点看来,现今农村知识青年以“返乡体”为载体的集体叙事既可被看作是他们以自己的家乡为田野所进行的一次农村社会问题调查的田野记录,也可被看作是他们继续延续上世纪“返乡运动”意义探求的实践行为,他们试图在城乡社会变迁和城乡互动的背景下,通过“返乡体”展现当今中国农村及农民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下从物质到精神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而引发全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及对城乡关系的重新思索。

注释:

①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②William Labov.LanguageintheInnerCity:StudiesintheBlackEnglishVernacular.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pp.363-365.

③Wendy Patterson.NarrativesofEvents:LabovianNarrativeAnalysisandItsLimitations. In Contributors Molly Andrews,Corinne Squire,Maria Tamboukou,and Wendy Patterson(ed.).DoingNarrativeResearch.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13.pp.27-46.

④[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载王泰来:《叙事美学》,重庆出版1987年版,第82页。

⑤杨胜刚:《“返乡体”底层视角下的农村叙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4期。

⑥⑦项静:《村庄里的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中的“返乡”文学——以近年人文学者的非虚构写作为例》,《南方文坛》,2016年第4期。

(作者张婵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谢锡文系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要素结构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论结构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论《日出》的结构
也谈做人的要素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