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明
当我们在评价一篇文章的时候,好与坏的依据往往是从文章是否能够感化人、打动人、激发人心等等方面的作用来进行评价。而这些依据的往往需要学生与课文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语文情感教育的共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所能够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例如,朱德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并没有太多的华丽词汇,但是字里行间却充满着真情。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做母亲的伟大与不容易,让我们也为之动容,产生情感共鸣。
含蓄顾名思义就是要不露声色、不留痕迹,含蓄的方式往往是将一些情感寄托在事物当中,当读者慢慢的品味课文时才会感同身受。初中语文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含蓄通常都隐藏在课文的文字、意象、技巧之中,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汇也能够将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例如,《次北固山下》,文中所提到的“乡书”、“大雁”等等词语能够充分体现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能够从侧面描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导向,即引导,这是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深入了解课文的本意,体会作者的用意,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基于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从语文教学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进而逐渐明白生命的真谛。例如,在学习《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时,它以朗朗上口的韵律感,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会将这些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并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深入解析字、词、语句与课文主题的关系,从而感受到的隐藏的情感。因此,情感意识非常重要,教师要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当时读到朱自清的父亲为给他买橘子时,有的学生认为他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从这个角度的来理解作者的用意有违作者创作时的初衷,同时体现出学生在情感意识上出现了偏差。因此,针对这个情况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其学生的关注点更具针对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情感意识。
由于成长经历、个人发展等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模式,例如,微课、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等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释放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在教学《海燕》这篇课文时,首先我们了解到该课文是作者在欧洲创作的,为了能够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将情感寄托在燕子身上。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情感意识的接受能力,可以创设对应的问题情境,比如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有过很长时间不在家乡而又非常思念家兴的感觉呢?”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真实经历,从而深入了解作者的背景,能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从而深入领会到作者的这种思乡之情。
初中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用心去点拨、引导。例如,在教学《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篇课文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齐读这篇诗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与点拨,让学生把握诗歌的精髓之后,再组织学生带着情感朗读,也可以小组合作的互读,读完之后相互之间还可以点评,明确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在阅读中唤起学生的情感,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力,领会诗歌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希望与爱。
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不拘于形式,更不会用华丽的词汇进行堆砌。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春》所描绘的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一副图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让学生通过课文文字感受到春天的魅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气自强,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当前的时光。通过在散文中挖掘情感因素,让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情趣,进而让情感提到升华。
笔者从培养教师语文情感意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接受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唤起情感、在不同文体中挖掘情感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广大教学者能够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分析找到更多有效教学方法,完善情感教育教学策略,为有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探索一条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