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丹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文化小学)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数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古有车胤囊萤映雪读书,今有鲁迅嚼辣椒驱寒读书,他们懂得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确,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灵秀,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识字量的多少是影响语文阅读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之一,识字量少会导致学生阅读障碍重重,丧失阅读兴趣。我们班的绝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大多数的识字都是靠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或者是在课本上看到的,只重视学习那本薄薄的教科书,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从量上来说,学生就没有达到标准。对于阅读便是一件头疼的事,很难入情入境地朗读去体会文章中的真实情感,这样便对文章失去兴趣,放弃阅读。
在农村,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课间或自习时,学生们很少阅读,认为阅读是枯燥乏味的,宁可把时间浪费在操场上与同学打闹。课余的时间更是被电视、手机占得满满的,被图文并茂的动画片深深地吸引着。久而久之,便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并不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阅读教学过于过程化,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还是习惯于以讲代读,喧宾夺主或是满堂讲或者满堂问,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进而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自然而然不会主动加入读书的队伍之中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应从激发兴趣开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寻找读物,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收获成功的喜悦,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项艰辛细致的工作。在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和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要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训练,如:教师带有感情色彩地范读,学生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对话式朗读等,在读中悟情,以情悟情,使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体会文章的情感,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给学生多种读书方式
阅读方法不仅仅只有朗读,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诵读、默读、浏览、精读、略读、探究性阅读多种阅读方法。只有掌握多种读书方式,学生才会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对读书产生兴趣,增进其信心,逐渐养成读书习惯,热爱阅读。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阅读方法是学生打开阅读的金钥匙。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激发阅读兴趣,以拓展阅读范围。正如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其次,就要引导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要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同体裁,相近内容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多渠道、多层次的开辟阅读园地。只有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才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阅读是一个积极、复杂、活跃、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这需要师生间长期努力合作,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感,传授给学生科学高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