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 浩 李育儒
“今天流行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是通过‘三步走’建立起来的。”①第一步是改造民主的概念,熊彼特(J.A.Schumpeter)将古典主义参与式民主理论改造为以选举为特征的精英主义程序民主理论②,通过将古典主义民主理论的优先次序颠倒了一下,以“程序正义”代替“实质正义”,这样便提供了相当有效的标准,可以用来辨别民主政府和非民主政府。③第二步是将民主框定在自由主义框架之内,如果说熊彼特是将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颠倒过来,那么,萨利托(Sartori.G.)则是将民主与自由做了捆绑,以法治、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自由等契约精神为主要特征的“自由民主”,构成了西方国家治理和国家建制的核心秘诀。这种对权力的规范、约束和监督,保证权力在规范的轨道中正常行使,才是“自由主义民主”成功的根本。④第三步,韦伯(Max Weber)把政治统治正当性学说从实质层面拉到程序层面,过去的正当性学说都是不可证明的,韦伯从可视的程序上进行论述,只有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才具有合法性。⑤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自由主义民主话语权得以建立。
在西方民主话语权的建构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其他国家大力输出以“竞争性选举”为主体的自由主义民主意识形态,一时竞争性选举的自由民主成为建设现代性国家的“神话”,若干国家纷纷引进效仿。但是,效仿的结果多是“无效民主”,甚至造成了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失败民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而作为制度意识形态输出国,美国在2016年度大选中所呈现的混乱状况,再次引发对竞争性选举为主体的自由主义民主的极大质疑。由此,有必要对西方构建的自由主义民主“神话”进行解构。
对西式民主的解构在学界一直有讨论。有学者从选举的阶级性、经济性、政治冷漠、选举后的治理四个维度解释了竞争性选举的异化,作为政体和制度的西方民主,在名称上与“自由民主”“宪政民主”紧密相关,但在实际上,民主受到自由、宪政的规约,它们之间是有内在冲突的。⑥但是这些解构多是在学术领域,然而西方的民主话语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的传播已经渗入到公众议题,在国内加剧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分化程度。对民主话语权的争夺不仅局限在学术领域,新闻报道也是重要的舆论场。因此本文将从政治传播视角分析官方话语解构西方民主话语的传播策略。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将进一步丰富解构竞争性选举的话语权成果,在实际层面将为政治传播提供具体参考意义。
本文以框架分析为理论指导,框架分析即“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⑦框架分析是分析话语问题的常用方法。具体以甘姆森的“诠释包裹”取向进行阐释。甘姆森认为,新闻故事均有一个主要的叙事框架,对该叙事框架还原或回溯,可以将此框架中的各类元素划分为“框架装置”与“推理装置”两部分。明显的“框架装置”即一系列象征符号,包含的元素有:隐喻、描述、短语、论据以及视觉影像。透过不同的框架装置,框架在媒介文本中被表明,所有可想到的框架装置都直指相同的核心概念,并在中心组织主题的引领下被结合,提供框架包裹一个连贯的结构。“推理装置”可以是明显的或隐藏的。包含的元素有:问题来源、后果或事件影响、责任归咎、解决方案、道德呼吁。⑧细分这些框架元素可以探究框架背后的文化内涵,框架之间的装置差异以及框架之间的互动——如对话或竞争关系。
具体到操作化的方法,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样本进行归纳和分类。
《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传播的是官方话语,因此本文以《人民日报》关于美国大选的报道为样本,样本资料来源于人民网数据库。参照美国大选时间进程,选取2016年1月3日共和党党内初选为起始时间。2016年11月8日为全国大选选民投票日,但是由于投票日之后美国大选热度仍保持高涨,根据《人民日报》对美国大选报道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选取2017年11月10日为本次研究选取样本的终止时间。以“美国大选”“特朗普”“希拉里”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删除相关程度较低的文章,剩余219篇。
问题一:采用甘姆森的诠释包裹理论方法,剖析美国大选的报道有哪几个层次的框架?以及每个框架的“框架装置”和“推理装置”都包含哪些要素?
问题二:各框架互动情况如何?如何对竞争性选举民主话语通过框架分析进行解构?
经过归纳和反复的比对,总共提炼出四个诠释包裹——“政治闹剧”“社会乱象”“金钱政治”“美式民主”,分别占比53%、23%、12%、12%,由于具有重合性,所以诠释包裹包含的报道的数量与总样本数量不一致。下面用甘姆森的诠释包裹取向具体分析这四个框架。
1.“政治闹剧”
(1)框架装置
本框架装置包括:①隐喻:“政治闹剧”;②描述:报道选举进程及候选人言行;③短语:“乱象丛生”“相互抹黑揭丑”“反政治正确”“负面竞争”;④论据:“税单门”“大嘴门”“邮件门”“健康门”“通俄门”等。
关于美国的总统大选,“政治闹剧”成为《人民日报》报道的主要框架之一。“今年总统选举的新鲜刺激程度前所未有,但事实证明,非常不幸的是,两个主要政党的候选人都不那么受欢迎。”⑨美国前总统卡特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一位美国民众说道“看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居然是为了看笑话”⑩。特朗普的反移民、筑高墙、录音门、性丑闻有增无减,在美国大选结束后持续一年的时间还饱受“通俄门”的质疑,而克林顿的操控大选、邮件门、健康门和克林顿基金会政治捐款丑闻则持续发酵…… “两人的首场电视辩论成了‘揭短大会’:更多时间是在进行出格的人身攻击,而非政策和执政理念的比拼”。随着揭丑的深入,大选演变为人们眼中的“政治闹剧”。
(2)推理装置
本推理装置包括:①问题来源:候选人的极端言行,互揭丑闻;②后果或事件影响:种族问题、民众冷漠、信任危机;③责任归咎:“政治制度出了问题”。
两党候选人特朗普和希拉里的持续不断的丑闻事件以及极端的言行被认为是这场“闹剧”的直接原因,即此类框架的问题来源。
推理装置中的直接影响包括:特朗普侮辱女性的录音和种族主义等极端言论一次次重揭美国的“旧伤疤”,被竞争对手指责其“煽动性语言导致美国社会分裂并煽动使用暴力”,而希拉里这边一次次的“邮件门”事件使其形象大打折扣。这种种丑闻导致民众对此次大选的失望与冷漠,引发了美国社会的“信任危机”,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候选人、政府甚至是媒体的信任程度都降至冰点,《人民日报》引用《华盛顿邮报》发表的题为《美国人正在丧失对民主的信心和相互间信任》的评论,“比对两位候选人的失望更为严重的是美国民众对制度的怀疑”。
综合这类诠释包裹的主要文章,本框架的推理装置将这场“政治闹剧”的责任指向“美国的政治制度问题”。莱斯大学教授斯蒂文·刘易斯被《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到,“一切从根本上说,还是原有的体制正在失灵。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共和党正在失去佛罗里达州这一票仓,得克萨斯州也快要失守。目前的选举体制长此以往,共和党有可能不复存在。”《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美国制度弊端给极端立场开道》对美国制度弊端做了深度剖析:“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是一次两党候选人都不受欢迎的选举,是一场现行体制的异见者与维护者之间的对决,更是一幕挑战美国政治正确、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政治秀。这次选举暴露出的种种乱象折射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深层次弊端”,主要包括:美国共和党初选制度的弊端、美国两党制的弊端、美国选举制度的弊端、美国国会选举制度弊端。
2.社会乱象
(1) 框架装置
本框架装置包括:①隐喻:“社会乱象”;②描述:因大选导致的游行示威、集会、暴力冲突等;③短语:“阻止鼓励仇恨的政党”“反对种族歧视、移民歧视和穆斯林歧视言论”“反对金钱政治”等;④论据:民众在国会大厦广场举行示威和静坐、特朗普在加州奥兰治县重提在美墨边境筑墙以遏制非法移民引发暴力冲突等事件。
除了与大选直接相关的话题之外,社会对于此次大选的反应也是《人民日报》用来反映大选的“镜子”。《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形容到:“自参选以来,特朗普因口无遮拦而引发诸多争议,特朗普的竞选活动中抗议者扰场已成常态”。另一位候选人希拉里也因为“邮件门”等事件遭到民众的抗议游行,除了对候选人的抗议游行,也有一部分针对此次选举中“金钱政治”大行其道抗议示威,如“民主之春”运动的报道。另外,由美国大选所引发的经济震荡、社会分裂等也包含在“社会乱象”框架中。
(2) 推理装置
本推理装置包括:①问题来源:美国游行示威集会暴力冲突等事件频发;②后果或事件影响:阻碍选举进程,美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③责任归咎:候选人的极端言行,选举乱象,美国社会的分裂与极化,美国人对当前社会的不满。
美国游行示威、集会、暴力冲突事件频发是本框架的问题来源,这些事件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与总统大选有关并围绕其展开。
直接影响就是造成混乱、影响选举进程,比如特朗普在加州奥兰治县重提在美墨边境筑墙以遏制非法移民引发暴力冲突、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举行的竞选集会因特朗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产生肢体冲突而临时取消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美国社会固有矛盾更加尖锐,如种族问题。
关于此类诠释包裹中的责任归咎,笔者从《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归纳出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直接原因:“美国舆论认为,这样的混乱与特朗普‘煽动使用暴力’不无关系”,比如特朗普反移民、种族主义倾向等言论。另外,有报道称本届大选“金钱政治”大行其道也触怒了民众敏感的神经。而深层原因,《人民日报》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解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政府治理研究项目副主席兼主任达雷尔·韦斯特认为“深层原因依然在于这个极度分裂和极化的社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认为“一是对现有处境的极度不满,尤其是对经济状况和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感到焦虑和悲观;二是对现有政治的极度失望,美国选民宁愿冒险选出非常规的领导人,也不愿继续在既有框架内忍受;三是对美国社会现状的极度不安。当前,美国的非法移民、枪支管理、种族矛盾、地域差距、性别代际等问题层出不穷,民众对未来滋生出莫名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四是对美国国际地位的极度焦虑。”
3.“金钱政治”
(1) 框架装置
本框架装置包括:①隐喻:“金钱政治”;②描述:“选举越来越成为有钱人的游戏”“富人影响政治议程”;③短语:“钱主政治”“华尔街财团的服务生”;④论据:参与募款的组织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猛增,竞选募捐数额不断刷新,巨额捐款远远超过小额筹款。
最新募捐情况是《人民日报》持续报道的内容,并称“今年的总统选举,随着共和党参选人特朗普加入,金钱的作用表现得更加赤裸裸。”美国民众纽柯克被《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美国民众对‘金钱政治’已经‘忍无可忍’,今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已经成为美国现代历史上富翁主导、充斥金钱、普通人遭受压制最为严重的选举”。
(2) 推理装置
本推理装置包括:①问题来源:“圈外人”特朗普凭借自身财富使“金钱政治”白热化,竞选金额不断刷新,财团通过募捐干涉政治;②后果或事件影响:导致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出现明显的政治断点,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媒体公信力下降;③责任归咎:竞选制度问题;④道德呼吁:限制巨额政治献金。
美国大选“华盛顿圈外人”特朗普声称“花自己的钱竞选,不为财团左右”,其凭借自身财富一路战胜十几位包括杰布·布什在内的共和党政治精英,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是《人民日报》关于“金钱政治”诠释包裹的问题来源之一。另外,另一位候选人希拉里很会“捞钱”,“两人的烧钱大战比以往更甚”,引发了《人民日报》的持续关注。
该诠释包裹中可罗列的后果主要包括:①导致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出现明显的政治断点,民主政治受到考验。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坦利集团前亚洲主席斯蒂芬·罗奇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竞选资金的结构正日益偏向于富裕的、根深蒂固的权力基础。它导致精英阶层与被剥夺权利者之间出现明显的政治断点”,民主政治受到考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副会长兼政府研究部主任达雷尔·韦斯特表示,竞选人高度依赖金钱,而优厚的回报又让越来越多的美国富人和企业为美国政治注资,形成循环。随着政治的“金钱化”,那些与普通民众政策观点存在显著不同的富裕阶层,可以用很多方式来影响政治议程。媒体公信力下降:《人民日报》报道称“党派与媒体密切互动甚至进行操控,也是公开的秘密”,“从大选一开始,具有不同政治倾向的媒体就立场分明”,“对客观性的失守既降低了新闻的质量,也加剧了美国民众对主流媒体的不信任。现在的美国主流媒体正在逐渐失去它们一直以来所标榜的代表‘主流民意’的光环”。
美国总统大选时间跨度长、耗费甚巨、过程复杂,候选人必须从一开始就把精力集中在筹款和赢得党内支持上,因此“金钱政治”大行其道。而深究“金钱政治”的责任归咎,通过归纳《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人民日报》只提到直接制度原因:达雷尔·韦斯特被《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201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决定取消个人对联邦候选人及政党参与竞选活动最高捐款总额的上限。这意味着,美国富人从此可以随心所欲地向自己支持的政客捐款。这等同于抛弃了美国竞选财务法律法规的精华,让美国政治彻底被金钱操纵。”而金钱与政治“联姻”的深层制度原因《人民日报》并未提及。
“金钱政治”的种种负面影响,无论是美国政客、专家还是普通民众纷纷呼吁限制巨额献金,减少金钱的作用,保障人们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利,保障民主。
4.“美式民主”
(1)框架装置
本框架装置包括:①隐喻:“美式民主”;②描述:“精神错乱的美国民主”,华盛顿政治与普通民众之间出现了“政治断点”;③短语:“华盛顿的政治”“政治极化”;④论据:“民主之春”运动,民粹主义受追捧,民众对民主丧失信心。
报道称,美国政治出现了“代表性危机”,普通公民感到民主成了一个幌子,政府被各路精英们暗中操纵,不再真实反映大众的利益诉求,“民主”已背弃初衷,成为“精神错乱的美国民主”,“美式民主”遭受质疑。论据包括反对金钱政治的“民主之春”运动,民粹主义盛行,报道称民众对民主丧失信心。
(2)推理装置
本推理装置包括:①问题来源:“金钱政治”大行其道;②责任归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出了问题。
报道中提到“美式民主”,往往伴随的问题来源就是“金钱政治”。报道称,“在美国政治与选举中,金钱向来都是坐‘头把交椅’,有钱不一定能赢得选举,但是没有钱一定不会胜选。”《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称“竞选结果表面上是选票,实际上是钞票,民主政治变成了钱主政治”。
此类框架的责任归咎被认为是“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出了问题”。《人民日报》称,有统计显示,从1973年到2014年,剔除通胀因素后,美国中等收入者收入只增长了8.7%,而同期生产率增加了72.2%,经济增长受益者,在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高薪人士和富人组成的小团体。“与经济上贫富差距拉大相伴而生的,是西方社会的党争与极化,以及西方民众对选票政治的失望”。政治方面,《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称“三权分立、两党制衡原本是‘美式民主’引以为傲的制度设计,发展至今则异化为两党严重对立,府院冲突不断,政治效率低下,政治‘极化’与‘分化’从不同侧面撕裂美国,不仅令民众失望、厌倦,也令许多美国政治学者对‘美式民主’的未来忧心忡忡。”
在对《人民日报》关于美国大选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后,我们归纳出了“政治闹剧”“社会乱象”“金钱政治”和“美式民主”这四个框架,通过进一步文本分析,认为这四个框架包裹有互动联系的:“金钱政治”作为诱因,导致了美国大选成为“政治闹剧”,进一步造成了“社会乱象”,最终落脚点是对“美式民主”的质疑与反思。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里·戴蒙德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大量黑金涌入政治竞选、特殊利益集团的游说让政治极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民众愤怒已无法平息,“美国的民主已不再获得尊敬或仿效”。戴蒙德的表述体现出对本文归纳的四个框架之间互动的总结。另外,《人民日报》编辑在“编者按”中也提到,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乱象丛生,相互抹黑揭丑取代政策辩论。民调显示,美国民众普遍感到选举制度已经背离民主初衷,演化为一场金钱游戏和政治闹剧。越来越多美国民众丧失对“美式民主”的信心,对国家的发展走向深感忧虑。
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美国总统大选报道的总框架是通过报道美国大选解构美国民主。一直以来,美国民主是美国人民的骄傲,被当做全世界的楷模,其三权分立、两党制、竞争性选举等制度被认为是发挥民主作用最好的体现方式。然而,这种多方权力“制衡”思想如今却被金钱异化,流于形式。三权仍然分立,但是却从相互制衡走向院府冲突不断;两党制仍然制衡,但是左右他们的不是民主,而是“金主”;美国的总统选举被认为最能体现民意,但是竞选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民众的筹款比起华尔街财团的捐款简直杯水车薪,如此民主之路走向闭塞,“美式民主”遭受质疑。
“金钱政治”虽然是“美式民主”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人民日报》只是简单地提到是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出了问题,但是没有进一步解释。虽然没有给出详细阐释,但是从其框架不难想到一直被西方质疑的“中国民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党执政、人民代表制度等制度一直被西方社会质疑是否存在民主。西方媒体一直以西方标准来衡量我国民主。此次美国大选,《人民日报》虽然没有直接衡量美国民主,却也对“美式民主”话语做出解构,这也体现了《人民日报》“官方话语”的特点。
民主话语权的争夺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新闻报道可以引导舆论,也是重要的话语权争夺手段。本文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对《人民日报》关于美国大选的报道展开框架分析,以探讨官方话语对于西方民主话语的解构方式。“美式民主”的核心是“自由主义”,实质是“程序民主”,这是西方民主话语权的建构,“竞争性选举”是主要特征以及衡量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本来应该通过政治主张而争取更多选票的竞争却成了“揭丑大赛”,程序仍然保持民主,但是实质却被大大异化,《人民日报》通过“政治闹剧”包裹从事实层面解构了“程序民主”。而与“程序民主”紧紧捆绑的“自由主义”,是通过法治、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自由等契约精神等对权力进行规范、约束和监督,是“程序民主”得以实施的保证。然而,西方民主对自由主义的建构只限于国家制度建制,却避而不谈资本权力如何影响。自由主义民主面纱下其实是美国一以贯之的精英主义取向,其实是资本操控的权力。《人民日报》通过“金钱政治”包裹解构了“自由主义”下的“不平等”。而“社会乱象”包裹则折射了美式民主长久执行下美国的内在“伤痕”,竞争性选举人民执行的仅仅是选举出一个治理国家的总统,而选举后的人民却没有实质性干涉的权力,长此以久权力向上集中,底层人民的权利却得不到保障,社会分裂极化严重,导致普遍的愤怒情绪和政治冷漠。这种种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美式民主”制度出了问题,以此,《人民日报》完成了对西方以竞争性选举为主要形式特征的自由主义民主话语解构。
注释:
①⑤ 曾毅、杨光斌:《西方如何建构民主话语权——自由主义民主的理论逻辑解析》,《国际政治研究》,2016年第2期。
②③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8页,第396页。
④ [美]乔万尼·萨利托:《民主新论》,冯克利、闫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29页。
⑥ 孙培军:《西方民主的话语叙事:建构和解构》,《国外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⑦ T.Gitlin.TheWholeWorldIsWatchingMassMediaintheMakingand(Un)makingoftheNewLef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pp.6-7.
⑧ Gamson,W.,&Lasch,K.ThePoliticalCultureofSocialWelfarePolicy.In S.E.Spiro & E.Yaar(eds.).Evaluating the Welfare State.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3.p.402.
⑨ 张鹏辉:《“邮件门”事件发酵,美国选战再起波澜》,《人民日报》,2016年08月26日,第21版。
(作者沈浩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育儒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