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科竞赛“五化”长效机制构建

2018-02-10 06:40尹彩霞张平湖柯锦泉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五化竞赛大赛

尹彩霞 张平湖 柯锦泉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0225 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2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利用创新能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责任,而高校,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使命。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1年,教育部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1]。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并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该文件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时间节点,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2020年建立健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要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要显著提升[2]。由此可见,通过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 学科竞赛概述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又高于课堂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从网络媒体可知,全国各类学科大赛很多,高校纷纷选派优秀学生参加竞赛,提升能力,增长才干[3]。例如,理学门类下的“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数据挖掘挑战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际大学生ICT技能大赛”,文学门类下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工学门类下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管理学门类下的“ERP沙盘企业模拟经营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综合类竞赛项目,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等。

3 学科竞赛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作用

学科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为践行理论知识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学科竞赛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首先,它能将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科竞赛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检验理论教学质量的一个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可以及时发现理论知识学习的薄弱环节,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最后,学科竞赛是一项团体性的竞技活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2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创新性。学科竞赛一般都是围绕社会发展的前沿性热点,确定一个创新性主题,要求参赛者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原有科技产品或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设计出更先进的产品或者提出更能满足实际需要的知识理念。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通过收集信息、学习新知识、思维碰撞、探索求知、思考总结,创新能力和思维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

3.3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学科竞赛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活动,既需要参赛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创新能力,又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仅靠个人的努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品,因此,学科竞赛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参与的。在这个过程中,性格、兴趣、特长不同的学生需要不断加强磨合,彼此进行良好的沟通,然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合理分工,互相配合,才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3.4 锻炼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这些能力和素质恰恰为他们今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接触与实际应用相挂钩的创新性课题,在完成竞赛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对创业项目风险评估和研判的能力,切身感受到了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给人民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了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对创业的兴趣和信心。通过锻炼,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4 学科竞赛面临的问题

学科竞赛作为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锻炼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近些年,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较快发展,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缺乏稳定的竞赛平台、缺乏具有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竞赛团队缺乏延续性和长期性、激励机制不健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不高等。

4.1 缺乏稳定的竞赛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虽然全国各大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改革,但是新鲜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调研、探索、实践、反馈、再调研、再探索、再实践,最后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学科竞赛也是如此。目前,学科竞赛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普遍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和引导,各学科竞赛团队呈现散兵游勇的态势,未能充分整合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的互补作用。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尚缺乏专门针对学科竞赛功能完善、相对稳定的实验平台。

4.2 缺乏具有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近年来高校引进教师对学历的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都需要相关专业的博士。问题也随之而来,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博士,普遍理论水平较高,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而学科竞赛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这就对指导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所以,具有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短缺成为制约学科竞赛发展的又一瓶颈。

4.3 竞赛团队缺乏延续性和长期性

学生是学科竞赛团队的主体,而大四年级的学生是团队的中坚力量,但进入大四后,学生往往由于面临实习和找工作,就不愿意参与到学科竞赛中;而这时刚刚进入团队的大二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尚达不到参与竞赛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科竞赛团队就只能依靠仅存的大三学生有限的力量。再者,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面临学科竞赛的复杂性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部分学生不能坚持下来,可能会中途退出,竞赛团队成员的流动性较大。

4.4 激励机制不健全

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对指导学科竞赛缺少热情。一方面,他们认为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无直接关系,属于课外活动,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物力、财力去营造备赛环境和组织开展比赛活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并没有和学科竞赛直接挂钩,教师更倾向于将时间用于学术科研与教学活动中,而不是用来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不高。一是许多学生把时间用于应付各种考试中,还有不少学生热衷于学校各类社团活动,对学科竞赛缺少认识和热情;二是培养方案中缺少对学生参赛应具备的实践创新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己参赛的信心不足;三是激励不足,这也是不少学生不愿参与的原因。

4.5 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不高

从近年学生参赛情况来看,参加学科竞赛的师生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然而很多设计出的优秀方案或产品在比赛结束后就被束之高阁,缺少进一步开发和实现价值利用的机会。有些可能是竞赛成果自身的原因,例如缺少对企业的了解,不能掌握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存在产学研脱节的情况。即使有些成果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缺少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也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将不利于学生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创业意识与热情也逐渐消磨。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5 学科竞赛“五化”长效机制构建

5.1 环境平台化

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学院层面,可以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中心、建立创新创业学生党支部。在学校层面,可以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为学科竞赛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通过资源整合,凝练专业特色和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过硬本领、战斗力强的学科竞赛队伍;同时加强实验室建设,构建具有全新功能的、充分满足学科竞赛和项目需要的实验教学平台。例如:可以针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四类大赛需要用到的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工具、耗材等,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平台。

5.2 师资多元化

建立包括校内专业教师、科研团队教师、高年级优秀队员、企业精英等在内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其中校内指导教师队伍相对固定,是整个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其他人员则根据情况每年进行适度替换。特别是要依托校友资源,引进企业精英,构建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指导教师团队。可以通过联系优秀校友,聘请优秀校友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外指导教师,实现“双导师制”的指导模式。

5.3 团队梯队化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招纳有兴趣、有相关专业基础、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组建学科竞赛团队,以二到四年级学生为主,三、四年级学生为研发的中坚力量,一、二年级学生为重点培养对象。团队队员注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老队员对新队员的“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保证团队的长期性和延续性。团队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经验分享的活动,让有参赛经验的、获奖的队员给新进队员培训和进行经验分享,以老带新,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

5.4 激励机制化

将学科竞赛写入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参加学科竞赛获奖者,可获得相应的课外实践学分。同时,实行竞赛学分奖励制,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教学获得的学分,如果超过2个学分,经过认证后可替代课内相应的选修课程或实践环节学分,以减轻学生课程学习压力和不必要的重复,将更多的学习实践用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召开学科竞赛动员大会,广泛动员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赛,将指导与否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参考指标之一,并与年终奖励直接挂钩。

5.5 成果项目化

通过校友资源,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企业冠名赞助、提供优秀参赛者实习机会、邀请企业精英进校园开展讲座、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邀请企业人士担任竞赛评委等多种形式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多与企业进行交流,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技术瓶颈,使得学生设计的作品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参赛获奖作品可以以项目的形式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企业提供资金,学校提供技术,进一步研发和技术攻关,争取早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6 结语

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通过构建学科竞赛“五化”长效机制,搭建了相对稳定的学科竞赛平台和竞赛体系,构建了“多元化”的指导教师队伍、梯队化的竞赛团队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较高,在学科竞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五年,我院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国家级奖励28项,省级奖励99项,获奖人次608人次。2016年7月,由我院选送的学生科技团队作品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017年11月,我院选派的参赛团队在第三届“东方红”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创造了我校参加此类学科竞赛以来的最好成绩。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普遍增强,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我院初次就业率逐年提高,2015年初次就业率为98.17%,2016年初次就业率为99.15%,2017年初次就业率为99.45%。但是,在学科竞赛成果的后期转化上,还需进一步努力,争取早日将竞赛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猜你喜欢
五化竞赛大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五化”建设给力纪律审查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
“五化”凸显作文魅力
“五化”管理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创新思维竞赛(6)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