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景华 范 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高,心血管系统发病率逐年递增,已远远超越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成为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截止到2016年,我国的心肌梗死人数已超过1 000万例,并以每年新发病100万例的速度快速增加[1]。同时,2016年,全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例数超过了66万例,比80年代中期刚开始介入治疗时增加了10 000余倍,并以每年10万例的速度不断上升。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迅猛上升,不但严重损害了国人健康,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都存在巨大威胁,是我们医学工作者所承担的重要任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更好的克敌制胜,我们必须了解敌人。了解越全面、越深刻,我们取胜的把握就越大。战争是这样,医学发展同样是这样。科学研究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没有科学证实的临床治疗是空虚的、苍白的及无力地,甚至可能是荒谬的。
机制性研究能否应用于临床?这是一个几乎所有医疗工作者的都会提出的疑问。在上个世纪末,美国引领了世界医学的发展。每年用于医学研究的经费超过了200亿美元。但是,每个人都怀疑,这么昂贵的研究,真的有用吗?迫于这一问题的压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最早于2003年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2],旨在于打破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间的壁垒,最大限度降低临床研究的自身限制,充分利用基础研究手段剖析临床难题。
转化医学的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研究策略也在日趋完善,形成了从基因-细胞-器官-小动物-大动物-临床研究的多水平、立体研究模式[3]。形成了“从实验台到临床”的一个连续、双向及开放的研究过程,为开发新药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了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途径[4-5]。
单纯的临床研究自身存在巨大的缺陷,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①组织取材的限制;②反应研究结果的指标过于粗略和宏观,比如:人们在评价一个药的疗效时,经常使用的终点指标为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30d的MACE往往是与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手术等重要操作有关,一种药品很难影响30d的MACE。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联合,能够更为精确的反映隐藏在疾病背后的真实原因。
一项来源于国际大规模临床调查研究,充分体现了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优势。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发生了心功能下降,而发生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全部为老年。基于这一重要的发现,我们采用了转化医学模式,研究发现,老年患者的心肌细胞在缺血后更容易发生死亡[6-8]。该研究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与美国Temple大学转化医学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机制研究尚在进行中。
本专栏旨在于归纳、收集针对于冠心病的机制性研究,从而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目前的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问题上:①疾病的发生机制;②疾病的检测手段(生物标志物);③疾病的治疗方法;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本期 “冠心病基础研究”的专栏,共收录了4项临床研究、1项基础研究和1篇综述。这些研究分别从上述不同方面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标志物进行了科学探讨,可以作为临床工作的理论支持和有效借鉴。
综述探讨了抗肿瘤治疗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肌细胞和肿瘤细胞分别是组织分化的两个极端,心肌细胞是最高级的细胞(永久细胞),只执行功能,不分裂,肿瘤细胞是最低级细胞,无功能,不停的分裂。如果单凭想象,人们很难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但是事实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联系,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笔者从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切入了这一主题。但如果能够对文中的一点,如心功能不全/冠心病与抗肿瘤治疗的关系,讲的更透彻,更深入,或许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理论借鉴。
本专栏收录了几项新颖而有趣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借鉴和支持。感谢研究者和编辑们的辛苦工作,也祝愿刊物在传播科学知识的道路上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