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心脏外科监护室,重庆 400038)
在各种护理手段中,心理护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护理方式能够通过对患者的思维产生影响、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在以往的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对心理护理并没有十分的重视。心脏病是较为常见的病症,患者发病时常有咯血、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如不及时就医,或护理不到位,会提高患者的死亡几率,导致患者死亡。对进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全面贴心的护理具有较大的意义。在目前心脏病患者增多的情况下,我院对心脏病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决定使用常规护理上加入心理护理方式后比较护理效果。研究获得了一定成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心脏手术的86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参照组(43例)。观察组共计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段为36岁-72岁,平均(49.8±7.8)岁。参照组共计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段为37岁-74岁,平均(50.2±8.0)岁。研究已取得我院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手段上加入心理护理流程。护理内容如下:(1)术前护理:医护人员在手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主要为患者讲解医院环境,设施等情况,并特别注重介绍手术中与术后护理的医院医师、病房环境设备,让患者能够尽快了解、融入我院,更方便回应患者住院、手术期间的要求,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我院的好感度。在手术前1 d-2 d讲解手术流程,让患者有一定心理准备,转变患者的思想认识,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沟通时注意语言方式,尽量简单易懂,且注意不能引起患者的恐惧[2]。明确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在ICU(重症监护室)内不能陪同,同时讲解理由及原因,获得家属的理解。为家属讲解完善全面的常规护理流程,消除家属的担心情绪。在术前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性要求。(2)术后护理:手术完成后同样注意与患者的沟通,避免患者出现孤独、焦躁等情绪,从各种行为和语言上给予患者安全感,同时为患者传达亲属们的关心,让患者更加宽心。(3)病患家属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包括了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安慰,需要在患者于ICU期间,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情况,让家属宽心,并积极配合理解医院治疗流程。
1.3 观察指标 患者护理结束出院时,给予满意度评价表进行评分,共分为3个标准:不满意、较满意、满意。统计患者总满意度。总满意度=(较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0.0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患者不满意为3例(6.97%),参照组为9例(20.93%),组间比较χ2=8.117,P=0.004;观察组较满意为17例(39.53%),参照组为28例(65.11%),组间比较χ2=13.115,P=0.000;观察组满意为23例(53.48%),参照组为6例(13.95%),比较χ2=34.96,P=0.000;观察组总满意度为40例(93.02%),参照组为34例(79.06%),组间比较χ2=8.112,P=0.004。
心脏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病症发病率较高,发病因素较为复杂,患者病症可能为先天性,也可能是患者受到外在或机体内在因素影响产生的后天性心脏病。有资料显示[3],我国心脏病发病猝死人数较高,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近年来不断增长。若患者未及时就医,或受其他外在因素刺激会导致死亡几率进一步上升。心脏病病症较为严重,需要患者进入ICU进行全面的监护,故对护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同时进行,共同作用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而稳定患者病情。研究证明,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治疗效果呈现正相关[4]。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负面情绪的出现,从而让患者能够较快的恢复,同时,心理护理加强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促进了相互的理解,研究结果证明了心理护理的良好效果,提高了治疗效果。
综上,使用心理护理对心脏手术后于重症监护室接受护理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效果,能够缓解患者的病痛,降低住院时间,获得了患者较高的满意度,临床价值较高。